贛州福壽溝是誰建造的?
北宋汴梁城的排水系統是非常發達的,據《宋史?河渠志》記載,地面明渠有“八字水口”:“內外八廂創制八字水口,通流雨水入渠甚利”;地下暗渠也四通八達:“汴都地廣平,賴溝渠以行水潦”。
而贛州的福壽溝是在宋代建設的,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今日我們有幸見識到宋神宗熙寧年間,知贛州的劉彝主持修造了贛州城的地下暗渠,成為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宋代地下排水系統。
劉彝(1017—1086) 字執中,福州(今福建省長樂縣)人。劉若思之子。北宋著名水利專家。在任地方長官時,劉彝治簿書,恤孤寡,作陂池,教種植,平賦役,抑奸猾,凡所以惠民者無不至。當地人記載他的業績,稱他為“治理的典范”。
后來,他調任直史館,掌修國史。不久,任桂州(今廣西桂林)知州。北宋前期由于未放棄統一交趾國的目標,將兩國貿易限制在極為不便的廉州和欽州如洪寨。兩國都從國家安全考慮,限制貿易發展,貿易規模有限。熙寧戰爭時,交趾掩襲邕、欽、廉三州,劉彝受牽連定罪降為均州團練副使,安置隨州。又除名為民,編隸涪州,徙襄州。公元1087年,劉彝因為“善治水”,被召還京師任“都水丞”,這一職位相當于今天的水利部副部長。他還曾給后人留下一句名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其著《七經中義》百七十卷,《明善集》三十卷,《居陽集》三十卷。均《宋史本傳》并傳于世。紹圣初(1097),福州郡守立五位先生祠于廟學,劉彝為其中一人,即最早樹立為鄉賢之一。(《八閩通志》《宋史》有傳)。
打開福壽溝古地圖,我們會清晰地看到在龜型的贛州古城圖上,南北向一個清晰可見地一個古篆體“壽”字型結構下水道平布在其上,東西向也是一個古篆體“福”字型結構下水道平布在其上。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受古代城市風水學文化的影響,因主要線路走向形似古篆體“福壽”二字,故溝因形而命名。
劉彝與贛州古城
史料記載,在宋朝之前,江西贛州城(以前稱為虔州)也常年飽受水患。贛州是風水故鄉,因風水宗師楊救貧為當年唐末虔州刺史盧光稠擴城做規劃,留下了可圈可點的生態文明建筑作品。但由于擴城工程浩大、城西北地勢低洼及城市排水系統規劃建設的不合理等原因,此后的一、兩百年中,贛州城人民屢屢遭受洪澇災害的侵襲,老百姓苦不堪言。
北宋熙寧年間(公元1068年—1077年),劉彝在此任知州,規劃并修建了贛州城區的街道。他經過反復的思考和實地踏勘,比較科學地提出了根據城市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的地形特點,以州前大街(今文清路)為排水分界線,西北部以壽溝,東南部以福溝命名。
福壽溝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采用自然流向的辦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其精巧的坡度和斷面設計,還能保證排水溝內水流有足夠沖力,沖走泥沙。為防江水倒灌入城,劉彝還根據水力學原理,在福壽溝出水口處,“造水窗十二,視水消長而后閉之,水患頓息”。
劉彝既從城市環保的角度,從城市地理位置,山形地勢上因勢利導,把城市排水系統規劃設計成集城市污水、雨水排放、城市諸多池塘蓄水調節雨水流量、調節城市環境空氣濕度、池塘停積淤泥、減少排水溝的淤積、池塘養魚、淤泥作為有機肥料用來種菜的生態環保循環鏈系統;又從城市風水學的角度,把福壽二溝線路走向設計成古篆體之形,“縱橫紆析,或伏或見”,作為贛州龜形城的龜背紋嵌在龜背上,充分地考慮了贛州城的永固,廣大人民的福祗,寄托了他的美好愿望。
贛州一個不怕水淹的城市。古人留下的福壽溝呈磚拱結構,溝頂分布著銅錢狀的排水孔。現存排水孔最大處寬1米、高1.6米;最小處寬、深各0.6米,與志書上記載基本一致 。
在被問及“老城為啥不淹水”時,老人們都說,贛州是座“浮城”,而且是烏龜形,龜首在城南,龜尾在城北,所以不管江水怎樣漲,贛州城都能跟著浮起來。在現代,如果下水道的坡度不夠,一般都要用抽水機,而福壽溝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采用自然流向的辦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不過,每逢雨季,江水上漲超過出水口,也會出現江水倒灌入城的情況。于是,劉彝又根據水力學原理,在出水口處,“造水窗十二,視水消長而后閉之,水患頓息”。
水窗是一項最具科技含量的設計。原理很簡單,每當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時,即借下水道水力將水窗沖開排水。反之,當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時,則借江水力將水窗自外緊閉,以防倒灌。同時,為了保證水窗內溝道暢通和具備足夠的沖力,劉彝采取了改變斷面,加大坡度等方法。有專家曾以度龍橋處水窗為例計算,該水窗斷面尺寸寬1.15米、高1.65米,而度龍橋寬4米、高2.5米,于是通過度龍橋的水進入水窗時,流速陡然增加了2~3倍。同時,該水窗溝道的坡度為4.25%(指水平距離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4.25米),這是正常下水道采用坡度的4倍。這樣確保水窗內能形成強大的水流,足以帶走泥沙,排入江中。
福壽溝工程主要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將原來簡易的下水道改造成矩形斷面,磚石砌壘,斷面寬大約90公分,高180公分左右,溝頂用磚石壘蓋,縱橫遍布城市的的各個角落,分別將城市的污水收集排放到貢江和章江;二是將福壽二溝與城內的的三池(鳳凰池、金魚池、嘶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蕹菜塘、花園塘、鐵盔塘等幾十口池塘連通起來,一方面增加城市暴雨時的雨水調節容量,減少街道淹沒的面積和時間,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池塘養魚、淤泥種菜,形成生態環保循環鏈;三是建設了12個防止洪水季節江水倒灌,造成城內內澇災害的水窗,這種水窗結構由外閘門、度龍橋、內閘門和調節池四部分組成,主要是運用水力學原理,江水上漲時,利用水力將外閘門自動關閉,若水位下降到低于水窗,則借水窗內溝道之水力將內閘門沖開。
為了保證窗內溝道暢通且有足夠的水壓力(沖力),劉彝采取變斷面,加大坡度的方法來加大水的水流速度,進入水窗的水增加流速2-3倍,水窗的坡度是4.25%,比正常下水道大4.1倍,這樣就保證了水窗內的水保持強大的水壓,既可以沖刷走水中的泥沙和雜物,又可以沖開外閘門,排入江中。值得一提的是,福壽溝工程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利用城市地形的自然高差,全部采用自然流向的辦法,使城市的雨、污水自然排入江中和濠塘內。
福壽溝綜合集成了城市污水排放、雨水疏導、河湖調劑、池沼串聯、空氣濕度調節等功能,甚至形成了池塘養魚、淤泥作為有機肥料用來種菜的生態環保循環鏈。整個排水網絡“縱橫紆折,或伏或見”。福壽溝運轉奏效,經年不壞,有賴于定期清淤疏浚。歷史上經元、明、清三代,福壽溝因年久失修,倒塌淤塞嚴重,清同治年間和上世紀初期都進行過較大規模的修復。上世紀50年代,經過修復的福壽溝再次恢復了排水功能。
福壽二溝排水分工明確:福溝主要是排城市東南部之水,包括現在的厚德路、五道廟、壽量寺、荷包塘、東門井、東門大街一帶,集水面積約1.7平方公里;壽溝主要排城市西北部之水,集水面積約1平方公里, 主溝長約6公里。福壽二溝的集水面積合起來約2.7平方公里。全長12.6公里的“福壽溝”充分地考慮了贛州城的永固和廣大人民的福祉。排水系統的設計思想是“因勢利導”,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低落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原理,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其精巧的坡度和斷面設計,還能保證排水溝內形成的水流有足夠的自沖力,沖走泥沙,不易堵塞。如今,這仍是贛州城里日常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不能不讓人嘆服!
福壽溝古代城市地下排水工程,是劉彝帶領贛州人民歷經10年建造的惠民工程,是古代城市建設中富有創造性的綜合工程。福壽溝歷經千年,至今還有900多米下水道仍然在使用,成為中國城市建設史上的一項壯舉。
福壽溝是一處地下水利工程,雖經歷了900多年的風雨,至今仍完好暢通,并繼續作為贛州居民日常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福壽溝是北宋時期,罕見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統。 2010年6月21日,贛州市部分地區降水近百毫米,市區卻沒有出現明顯內澇,甚至“沒有一輛汽車泡水”。這一切的不同,都源于贛州市至今發揮作用的,以宋代福壽溝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統。
至今,全長12.6公里的福壽溝仍承載著贛州近10萬舊城區居民的排污功能。有專家評價,以現在集水區域人口的雨水和污水處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都可以應付,也不會發生內澇,“古人的前瞻性真令人贊嘆”。
劉彝以勤勉與智慧創造了奇跡,為后世留下了一筆厚澤千秋的財富,他不愧為我國偉大的古代水利專家。贛州人民不會忘記近千年前修筑的至今仍在起著作用的水利工程福壽溝,也永遠緬懷為贛州人民帶來福祉的劉彝。為了紀念劉彝這位功臣,在中山路、濂溪路與解放路的交匯處的城墻下,修建了劉彝的銅像。劉彝一身便裝,手握鐵鏟,一副勞動者的打扮,銅像活生生畫出一位親民務實的官員形象。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