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省區是什么時候劃分的,又是根據什么劃分?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后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后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后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后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后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后改為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后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后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后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后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國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后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后合并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后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后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后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后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后合并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后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后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陜西行都司;清分陜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后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云南:以在云嶺之南得名。漢即設云南縣,為云南得名的開始。唐為六詔,后為南詔;宋為大理國;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省名至今未變。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后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非川陜路),后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后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后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后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陜西:以陜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陜西路,為陜西得名的開始,后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延、?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陜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陜西行省和陜西漢中道;明置陜西省,后改陜西布政使司;清改陜西省,省名至今未變。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后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后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陜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并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后置寧夏省;建國后撤消并入甘肅省,后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民國仍之,后設海南特別行政區,仍屬省;建國后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臺灣:以臺灣府得名。唐宋均為化外地;元在澎湖設巡檢司,兼管臺灣漁民;明為荷蘭所占,明末鄭成功收復,設東寧省及承天府;清鄭氏,設臺灣府及臺廈道,是為臺灣得名的開始,并正式稱臺灣島,后改臺廈道為臺灣道;清末設臺灣省,后為日占,仍稱臺灣;民國收復,恢復臺灣省,省名至今未變。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建國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并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后均改省;建國前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省界的劃分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比如說河流(山西與陜西),山脈(福建和江西),有的是由于人為因素,比如說部落民族的生活習慣,也有的是歷史遺留原因,還有的是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其實不光是省界,像地州、城市、城鎮、鄉村都是這樣劃界的,但是不一定是一種原因,有的是綜合了多方面因素的,還有很多是征詢了當地民眾的意見并且參照了當地的地方志。 中國省界的歷史沿革,可能從戰國時期就開始,甚至是更早時期,省界的變更與劃分直接與中國的歷史變革有很大關系,今天的省界區劃,基本上是繼承古代中國的傳統,當中國進入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再沿襲過去的省界劃分,就會嚴重阻礙經濟的進步,需要進一步做大的調整。 我舉個例子: 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陜西的省界劃分: 寧夏和陜西是相鄰的省份,它們之間只有一百公里長的邊界,甘肅的西峰地區深入到寧夏和陜西之間,這樣就造成了陜西和寧夏的經濟聯系被甘肅阻隔,不利于這兩個省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也不利于甘肅省自身的管理,最好的辦法就是將甘肅西峰地區歸寧夏管轄,便于甘肅、寧夏、陜西的經濟來往和管理。 我們仔細看地圖就會發現,這樣的地方比比皆是,一個省的局部深入到另一個省內,造成這個省的交通不方便;一個省的局部深入兩個省的之間,造成這兩個省的交流阻隔;省邊界的蜿蜒曲折,造成兩省管理之間的盲區,這些問題的發生,都是因為省界之間沒有取直線的原因。 當前的省界劃分,必須進行重大的改革,徹底取消沿襲幾千年的習慣,使之適用未來中國的發展,這就需要進行科學規劃,科學規劃的依據應該是更加便于兩省或數省之間的交流,消除因為邊界走向復雜而帶來的各種交流阻隔。 一:省界走向應該取直線:直線走向最便于管理,將眾多蜿蜒曲折的部分修改為直線。 二:一些省的局部地區突出到其他省內,這種邊界走向應該取消,象甘肅西峰地區就可以劃歸寧夏管轄。 三:盡量給別的省以最大的交通便利: 四:使相鄰兩省的交界直線距離達到最大化: 五:適當調整省的面積,有的省面積很大,而有的省面積卻很少,面積大的省不好管理,面積少的省又發展空間不夠,讓大省和小省面積均攤,便于各省均衡發展。 六:省最好取正多邊形,或者接近多邊形,這樣有利于各省的均衡發展和管理。 經過這樣的改革以后,就會使中國的省界劃分更加科學合理,省之間的各種矛盾會得到很好的解決。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