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鄉并鎮后被撤掉的鄉,原來的集市還會有嗎?
提問者一看就是四川的,四川目前剛剛完成撤并鄉鎮的工作。四川鄉鎮數量全國最多,全省有4600個鄉鎮。第二名河南省鄉鎮數量才2400個,第三名山東鄉鎮數量是1800個。四川大約是河南+山東的總和。要說人多,河南,山東可不比四川少。四川除藏區,涼山州情況特殊外。其他地區情況和河南山東差不多。四川一個鄉鎮普遍2-3萬人,還基本都是農業,指望本地收稅是發不起本鄉鎮公務員工資的。只能中央和成都轉移支付工資。
所以四川人民不要罵成都吸血了,除了攀枝花等少數地市外,沒有成都你們的工資都發不出來了。
其實撤并鄉鎮工作在中國東部的山東,江蘇已經完成了20年了。2000年左右山東,江蘇就開始大規模撤并鄉鎮。山東,江蘇的鄉鎮普遍是2-3個鄉鎮合并為一個大鄉鎮,新鄉鎮人口普遍在10萬左右。
山東,江蘇和四川總人口差不多,除藏區涼山州外,其他平原地區情況也不差多。
依據江蘇這邊的經驗來看,撤并鄉鎮后2-3個小鄉鎮合并成一個新鄉鎮,新鄉鎮駐地會越來越現代化,人口越來越多,各種醫院,學校,商超也比肩縣城。
由于鄉鎮這一級財政收入有限,被撤掉的小鄉鎮,由于得不到太多的資源傾斜基本停留在被撤并那年的狀態。這些鄉鎮的人口要么去了縣城,要么去了新鄉鎮的駐地。慢慢的甚至連派出所之類的公共服務也合并到新鄉鎮去了。
被撤掉的鄉鎮人口逐年減少,會騰出大量的土地。通常新鄉鎮會統一規劃,把這些土地集中,統一建工廠。這樣形成了新鄉鎮駐地以居住和商業為主,被撤掉的鄉鎮以集中工業發展或大規模農業生產為主。
把原鄉鎮個別沒有搬走的村民,政府統一搬遷到新鄉鎮駐地。然后平整土地,統一規劃工業園區。或者進行規模化農業生產,不是那種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是大規模的種植,承包給種植大企業,原有的農民每年拿租金,也能在這企業里打工。
以上就是山東,江蘇撤并鄉鎮的大致經驗。
總體上來說,肯定是促進了經濟發展,促進了城鎮化水平。也符合國家集中力量,發展中小城鎮的戰略。如果不撤并鄉鎮,行政成本高,資源也分散。鄉鎮資源有限,必須集中力量打一處,如果面面俱到,只能大家一起受窮。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