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廠制網流程?
印花平網制網,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以后,一方面完善了膠片感光法,另一方面開發了一些新方法。由于新方法還不夠成熟或其它原因,尚未能普及。所以,目前仍然主要采用膠片感光法。
一、膠片感光制網法 這種傳統方法的制版過程,主要包刮繃框、上膠、曝光、顯影、固化等環節。
(一)繃框
1、框架材料 主要有兩種材料,一是異型鋼管,二是鋁合金異型管。前者質量大,手工搬動不方便,但成本較低。后者模仿日本東升公司產品,質量輕,操作方便,但成本較高。
2、框架構形 為提高抗拉強度,防止框架變形,常將框架的長邊壓成外突弧形,外突程度隨框架長度變化,一般為2-3公分。
3、繃框前框架處理 新框用堿性洗滌劑洗清油污或用砂皮紙打磨絲網粘合面(此法較受歡迎),以提高粘結牢度,舊框除扯去原網外,還得刮凈殘漿和舊膠。
4、涂布粘合劑 一般用聚乙烯醇縮醛膠,在框架貼布面涂布,要求涂布薄而均勻,不能堆砌,新框須涂布二次。
5、繃框設備 一般采用二種形式,一是螺桿式繃框機,另一種是氣壓式繃框機。前者以螺桿轉動拉伸原理,用手動或電動分別從經緯兩個方向拉伸絲網鋏子,拉伸絲網。后者用氣動方式,將設定的氣壓傳遞到各個絲網鋏子拉伸絲網。 這兩種設備,繃框原理和繃框過程可以說是相同的,只是動力不同,但是在絲網張力控制上的效果是不同的。前者是根據螺桿拉伸程度,后者是根據鋏子上的氣壓。其均勻性、重現性和誤差比前者要科學得多、精確得多。特別是2米×3米以上的大框架,氣動拉伸更顯出其優越性。 在氣壓拉動型的繃框機上,我們可以看到用于夾絲網的鋏子,有的很大(約25cm),有的很小(約12cm)。很明顯,大鋏子不如小鋏子,這是因為鋏子一旦扣緊,在另一個(垂直)方向上受力時,整只鋏子可以移動但夾在里面的絲網是無法再拉伸的,極易造成框架上的絲網不均勻。從這一角度來分析,我們也可以認為鋏子越小越好。
6、繃框操作 1)程序: 裝框架→覆絲網→絲網上鋏→設定氣壓→開氣→頂框架→涂溶劑粘結→關氣→切邊→燙毛邊→貼邊 2)要點: ○絲網上鋏時,各只鋏子口盡可能在同一經(緯)線上,以保證網版經緯絲路平直,受力均勻,切忌隨意上鋏。 ○絲網與框架粘結牢固,無局部松縮現象。 ○貼邊結實無漏水、滲水 ○網框繃好后最好放置24小時以上才可上膠、感光,以防框架變形過大,切忌即繃即用,引起套版不準。
其實,對于繃好的網版,在其后續的加工和使用中最大的問題是網絲與框架的脫膠收縮。國產異型鋼管框因與網絲的粘結面較窄,出現這種情況更多一些。它可以發生在繃框、上感光膠后的烘干、固化以及刮印的各個環節,這是制版工人最怕的。原因雖然有多種,但根本原因是粘結劑的粘結力不夠。
把舊框放在繃框機架上,隨即扯去廢舊絲網,對舊框上的殘留粘合物未作任何處理,就覆上新絲網,繃緊,抬升框架,使框架與絲網貼緊,然后在絲網與框架的粘合面上涂上粘合劑,少傾即可卸鋏、切邊。一只新網版的繃制就這樣完成了。
粘合劑在框架上涂多了不好,涂少了也不好,在濕度大的季節里常因不易干燥而“發白”,影響粘結牢度。對于繃框工人來說,研制高粘結力的繃框用劑是十分困難的。所以我們只能從實際出發,不斷總結經驗,處處小心從事。
繃框中另一個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松板印”。所謂“松板印”是指網版感光制成花版以后,在刮印過程中布面上出現的顏色深淺,其形狀類似松板上的木紋。這種深淺花紋一旦形成就無法消除,并最終出現在成品布面上。它主要產生在大塊面花形上。其實這不是繃框操作造成的,而是絲網與布面接觸時,他們之間的經緯密度在某種數量條件下的反映。我們不妨用繃好的空白網版壓到粘貼平整的白布上去觀察,可以看到用一張網框在不同經緯密度的白布上有不同的花紋反映出來,也可以改變網框與布邊的夾角,以觀察“松板印”的變化。由此我們可以采用提高或降低絲網目數或改變網絲與框邊的夾角(俗稱“斜繃”)來降低甚至消除“松板印”。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