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研發的設計流程?
第一、市場分析
商業分析能體現出做某個產品的商業價值,這是對產品整個生命周期最宏觀的指導性文件,報告就是這個工作的產出文件。簡單的說就是行業前景,意思就是這款新的產品是否有商業價值,產品投放后的回報是多少,這一步應該是高層甚至是創始人對整個市場的把控得出的結論,值得一提的是,新產品和已有產品上新模塊功能,在此階段的分析差別是很大的,新產品的分析難度更大;而已有產品由于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據,對行業、用戶等都有了較深的理解,做新模塊功能時阻力往往會小很多。
第二、產品定位
這個詞其實在剛參加工作的同學們聽到后,其實挺虛的,我在剛做UI的時候,聽到什么產品定位啊,市場分析啊這類的詞,其實比較犯困的,想著直接告訴我需求就好了,干嘛還要說這么多虛詞,但是工作到3-5年后,其實這些是至關重要的,我認為產品定位的關鍵信息其實就是指這個產品是干什么的,比如微信就是社交,ins就是照片分享生活,其次就是這個app可以解決什么問題、用戶年齡段的分布。
第三、需求階段
確定了市場方向,就要找到該方向上都有哪些需求是急需被解決的,。在需求環節,你同時也會注意到很多該市場方向上的直接競爭對手和間接競爭對手。這個階段就跟我們UI很貼近了,市場分析和產品定位都確定后,就該找痛點了,要明確哪些需求是急需被解決的。在這里,PM往往會輸出一分競品分析報告,羅列出競品的優劣,部分會采用SWOT進行分析。
第四、產品設計
這個環節和UI是密不可分的,因為我們在每次做需求的時候,都會看到這個東西,是和我們息息相關的,最熟悉的工作。pm在這個環節里其實就是畫原型,寫文檔;但其實據我這么多年的經驗來說,真正牛逼的pm還是很少的,主要表現在原型繪制粗糙、文檔描述遺漏以及在UI設計中,反推了不少優于PM的點等等。還有一個原因是大多數資歷較淺的pm善于抄競品,但是往往不知兩個產品是由本質的區別。這個階段基本是由PM和UE完成,交互完成后,會內部進行交互評審,確認交互方案后方可給到UI設計師。
我們在工作中會看到形形色色的原型交互圖,但是畫的好的其實少之又少,基本見到的就是下面這種的…是不是很慘不忍睹….
PM要在整個產品規劃中達到什么目標呢?產品規劃中要達到的目標,其實就是產品價值。產品規劃中要明確每個階段的目標是什么,所有的決策和行為都是圍繞著這個目標來進行的,最終以數據等可考核的方式來判斷是否解決了問題。這就要求階段性的目標是明確的,比如用戶活躍度、成交量等指標,這些都是驗證前面幾步是否有效的依據。切忌把產品規劃做成空中樓閣,無法執行的假大空文件,會嚴重影響從0-1產品的生命周期。
第五、需求評審
這個基本是產品需求確認后,由產品拉會,每個負責項目的職能人員參會,一般有PM、UE、UI、RD、FE、QA、這五種職責的人參加,進行評審。會議中由PM進行需求文檔(大公司一般用wiki)的闡述,根據經驗,一般研發提問題最多,原因是因為評審前PM和UE和UI都進行了確認無誤,研發和測試也有提一些風險性的問題,比如這個是否可以直接調用代碼,如果不行,可能會進行風險預警;還有技術上是否有難點等等。評審完后,研發會進行一個排期。
第六、UI設計師介入,這里分為幾點要說:
1.我們拿到項目后,尤其是從來沒做過的,不要急于下手去擼圖,先要搞清楚產品的意圖目的,其次仔細走查整個產品線(這里主要看一下整體app設計調性,字體字號,間距些),然后我們要去進行競品分析(這里的分析和產品的分析不太一樣,我們主要去看視覺層,也就是說找找參考,看看別家是怎么設計的,然后再結合我們的設計意圖去下手去做。)
2.當我們決定下手去設計后,要給我們的整體設計進度進行時間預估,然后給出設計排期,排期要根據頁面設計+修改的時間進行計算,這樣可以避免項目延期,按我來說,比如10個界面,我給自己3天設計,然后給上游確認后,1天修改,那么就是4天時間,如果時間富裕可以再加一天的緩沖,那么就是3+1+1,就是五個工作日;排期最好用keynote或者excel做一個表格,列出具體頁面具體出圖時間,細化一下比較好。
3.在設計中,我們一般按照@2x進行設計,確保UI規范的正確執行(這里包括icon是否粗細統一、視覺重量是否一致、字體自重是否統一,間距是否按照倍數、顏色是否跟整體產品調性保持統一呢?)
4.切圖標注,在@2x的設計圖中,切圖icon/背景。切圖分兩種:第一可以切刀切(規定好熱區,直接按快捷鍵s就行),第二可以用組件切(規定好熱區,直接右鍵創建組件,然后雙進進去,導出即可);命名規范新手肯定是以中文命名,也是可以的,不過還是要按照正確的方式來命名,一般是:在哪里/是什么/狀態/倍數。當然你也可以有更明確的規范。一切ok后,可以上傳到藍湖了。但是部分公司現在用figma~也是很不錯的。
5.開發完后,我們需要對我們的UI設計稿進行視覺還原,也就是走查聯調階段。強調一下(沒有什么是技術寫不了的,如果開發說沒法做,那么他一定是很懶)這個階段很重要,據我的經驗,有的開發還原度極低,基本50%,有些大廠有個原則是:如果開發還原度低于60%,那么打回開發重新調整后再去走查。基本走查字體字號字重、顏色、間距、icon、邊距這些規范類的東西,你會發現開發真的是寫的不太好~~~,走查聯調基本達到95%就差不多ok了。
走查聯調的步驟是:我們要用好幾部不同品牌的測試手機去看,因為可能一部手機ok的話,另一部可能會出現小的誤差,比如還要兼容適配劉海屏,@3x的屏等等問題,我們在測試手機上把每個界面截圖后,放到wiki里,標注問題所在,然后再把UI圖貼圖給開發做參考,這樣開發看起來就很明確了。聯調一次如果還有問題,可以有2次3次聯調,待開發還原到90%的時候,我們可以搬個小板凳去開發旁邊親自調細節問題,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6.QA測試環節
這個環節其實絕大多數設計師的通俗感受就是:測試就是用來提bug的~沒錯兒,通俗來說確實是這樣的,bug的確是影響整個產品的最大的障礙,項目上線必須確保無bug才行,解bug的優先級是最高的。準確來說,QA是check研發實現的功能與產品、UI、交互設計的是否一致。找些異常情況、及優化,把控項目的質量環節,其實大家可以理解為類似風控吧~
這里有一個小點就是:正式全量上線前會先上線到tips環境,那么什么是tips呢?其實就是為了測試,有時候測試環境的數據和線上不同,可能有些問題在測試環境體現不出來,所以要先到tips,tips環境與線上共用數據。
7.產品驗收環節
產品從0-1的過程中,產品驗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產品驗收的最終結果是上線,不過在此之前可能會經過反復的修改。
產品上線之前需要通過測試、UI驗收和產品驗收,這是控制產品質量的必要手段。產品驗收更重要的是通過產品角度驗收開發是否滿足了產品需求,側重點在于業務邏輯,對需求負責。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