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態平衡要點?
一、土壤生態平衡要點?
土壤生態平衡第一要施農家肥,也就是有機肥。比如動物肥,腐植質肥,這樣才能使土壤生態平衡。
二、環境生態工程專業就業前景
環境生態工程作為一個朝陽專業,現在還屬于國內冷門專業嫌仿陵,就業前景目前還不屬于很好,但是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隨著國家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強,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專業就業前景都是非常不錯的。
老師在課堂上曾經說過與環境生態工程有關的領域芹戚都將需要大量的人才,比如環境生態修復方向、土壤修復方向、土壤污染治理方向、三廢處理方向等等。大埋我們大二學院分專業的時候學院的某個教授因為做出來一項化肥制備方向的晌旁工藝,坦唯申讓謹培請了專利并且將技術賣給了公司,成為了公司的技術總監,經濟上收獲頗豐。由此我們可見,未來環境生態工程專業的就業還是有向好的趨勢的,但是就目前來看,就業情況不容樂觀。
三、土地整治工程專業課程有哪些
地圖學、土地測繪技術、土地資源遙感咐做純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土地工程概論、土地工程基礎、土地信息工程、土地工程普探、土地生態工程等。土地整治工程是2017年我國高校設置的本科專業,專業代碼為082306T,學位授予門類為工學,修業年限為四年。
土地整治是指對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產建設活動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進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動。土地整治是盤活存量土地、強化節約集約用地、適時補充耕地和提升土地產能的重要手段。在我國將土地整治與農村發展,特別是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是保障發展、保護耕地、統籌城鄉土地配置的重大戰略。
土地整治工程專業開設院校:
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農業大學
河北:河北地質大學、河北胡敏農業大學
山西:山西農業大學
內蒙古:內蒙古農業大學
遼寧:沈陽農業大學
黑龍江:東北農業大學
江蘇:河海大學
山東:山東農業大學
河南:河南農業大學
湖北: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衡咐
云南:云南農業大學
陜西:長安大學
甘肅:甘肅農業大學
四、從生活生產生態環境四大方面論述土壤的功能和重要性?
土壤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土壤有三個基本功能:
(1)生產功能,這是土壤的首要基本功能,因其具有肥力,可不斷的給植物生長提供所需的水分、養分、空氣和熱量。
(2)凈化功能,利用土壤中的植物、微生物等對污染物進行解毒,減少或杜絕污染物對環境和人的危害。
(3)生態功能,土壤圈對整個地球表面系統起重要的緩沖和穩定作用。
古有諺語“萬物土中生”,可見土壤是萬物生長的根本,足見土壤的重要性。土壤是綠色生命的源泉,土壤是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的家,也是我們人類賴以生產、生活和生存的物質基礎。土壤為大量的微生物、動物和少量的高等動物提供棲息地,其中大部分微生物在離地面10~20cm深的土壤中生活。土壤最根本的作用是為作物提供養分和水分,同時也作為作物根系伸展、固持的“地基”,因此,土壤是植物生長的基地,是農業的最基本資料。人類的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質主要與土壤密切相關,它為人們提供農產品和林產品等用品。因此,不管在過去、現在和將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土壤資源。土壤資源和水資源一樣作為21世紀人類最大的資源,應該加以更好地保護。
土壤具有四個方面功能:1.生產者功能。維持植物生長,并通過食物鏈養育著幾乎所有陸生生物。2.分解者功能。“萬物生于土而還于土”。植物枯枝落葉、動物排泄物和殘骸,最終由土壤微生物分解變成無機物,再次進入生態斷循環。3.水循環路徑。土壤涵養水分,調節水圈循環。4.與大氣圈進行氣體交換。維持大氣組成的穩定性。
近50年來,隨著世界人口增長、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等問題加劇,人們逐漸認識到土壤不但是孕育萬物之本,更是維持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其可持續性的至關重要的有限資源。
總體來說,我們可以把土壤功能分成六個方面。
1、調節功能:
土壤作為自然界組成部分,與其他環境因素的交互過程中所發揮的功能。包括①水分循環功能,即土壤在水循環中,對水分滲透與保持的數量與質量;②養分循環功能,即在養分循環中,對植物營養的供給能力;③碳存儲功能,即在碳循環中,土壤對有機碳和無機碳的存儲功能,尤其是對有機碳的存儲功能;④緩沖過濾功能,即土壤對重金屬的緩沖過濾功能;⑤分解轉化功能,即土壤對有機污染物的分解轉化功能。
2、動植物棲息地功能:
以保護稀有動植物為目的,確保土壤能夠為植物和動物提供棲息場所。土壤,無論是作為還是可能作為某種特殊或稀有物種的棲息地,都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土壤作為動植物棲息地的功能(或潛在動植物群落發展地)對于保護和提高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
3、作物生產功能:
土壤可以固定植物根系,具有自然肥力,能夠促進作物生長,進行農業生產。這是土壤被人類最早認識的功能之一,包括農業、林業生產,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生產。
4、人居環境功能:
是土壤作為人類生活和居住的環境,有提供建筑、休閑娛樂場所,維護人類健康發展的功能。健康良好的土壤在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這一作用往往被忽視。土壤能夠增加空氣的濕度同時可以明顯減少灰塵的數量,包括空氣中的微小塵埃。植物可以過濾空氣中的塵埃,當塵埃進入土壤,會被分解和礦化。若土壤被封閉,則失去了相應的功能。土壤作為人類的居住環境,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其污染與否直接關系著人類的健康。
5、自然文化歷史檔案功能:
是指土壤有作為歷史檔案,有記錄自然變化和人文歷史的功能。在自然歷史方面,主要考慮是否有反應古氣候古地貌變化的稀有獨特土壤;在歷史文化方面,主要考慮土壤是否具有人文歷史遺跡,如土壤是否含有杰出的代表文化歷史的工藝品,是否有受人為影響的底土層(有城市發展的歷史遺跡)等。這些歷史信息有利于我們了解過去、理解現在和預測未來。
6、原材料供給功能:
是指土壤具有供粘土、沙石、礦物提取的功能。例如,粘土含量較高的土壤可以用來燒磚或者制陶,而土壤中的砂石可以用來建筑,但此功能不具有可持續性。
土壤的功能不僅局限于農業生產,在維護區域和全球的環境質量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是生物系統進行全球性能量和物質循環的重要場所,并與人類生活緊密相連,其變化也在深刻影響著各個國家和整個世界的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土壤是易受破壞的有限資源,人們在對其進行農業、工業等其他用途利用時,必須進行區域規劃以滿足當下和將來的需要;在進行農業生產時必須保護土壤的質量;防治土壤侵蝕、土壤污染;在規劃過程中,必須評價城市發展對周邊土地的影響,從而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各級政府都必須開展土壤保護工作,并接受公共的監督。因此,政府和民眾需要在重視土壤多功能性的基礎上,參與土壤保護活動,并根據土壤功能考慮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社會經濟發展。
土壤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中最重要的自然資源,繁榮的文化總是以集約利用土地為基礎,可以說人類的衣食住行樣樣離不開土壤。
首先多數陸地植物均以土壤為生長基質,綠色植物生長發育的五個基本要素,即光能、熱量、空氣、水分和養分中,除光能來源于太陽輻射外,其余皆與土壤有關,水分和養分主要通過根部從土壤中吸收,而土壤熱量和空氣可通過土壤管理實現控制和調節。此外,土壤還為植物提供了根系伸展的空間和機械支撐作用。總之植物生長離不開土壤,土壤是農林業生產的基礎,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
從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和轉移的關系看,植物生產是由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輻射轉變為有機化學能,并成為動物和植物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能量和某些營養物質的重要來源,在這兩個過程未能被人類直接利用而剩余的有機物質,均可通過土壤管理使之回歸土壤,并經微生物的分解轉化,一部分變成腐殖質,同時釋放出各種無機養分,重新供植物生長利用,使物質和能量得以通過土壤不斷循環利用,充分體現出土壤在農業生產環鏈中的樞紐地位。
土壤不同于其他資源,只要“治之得宜,則可地力常新壯,就可以世代永續利用,且由于地球陸地的面積是有限的,因此它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如果違背自然規律,利用不當,則會造成土壤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鹽堿化和土壤污染等問題。土地資源不僅數量有限,質量同樣具有”可變性“,因此必須認識土壤的特性,愛護并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才能實現土壤的可持續利用,為人類造福。
一、土壤和農業生產
土壤不僅是一個獨立的歷史自然體,而且是農業的基本生產資料。從現代大農業(農、林、牧)角度來看,農業屬于植物生產。植物利用光能同化CO2并從土壤中吸收養分、水分,合成有機物質(糧食、棉花、蔬菜、水果、藥材)以及其他人賴以生存的必需品,同時為牧業提供精、粗飼料。牧業是畜、禽以農業供給的精、粗飼料或直接以牧草為食,生產肉、蛋、乳、皮、毛,同時提供有機肥料中原材料的行業。人們將有機肥料施用于土壤,保持和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進一步促進農、牧業生產。林業也是以土壤為基礎的植物生產,其可為人類提供木材和燃料,此外,還能發揮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農田和草場的重要作用,是農業高產穩產和發展畜牧業的重要條件。由此可見,農業、林業和牧業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以土壤為基礎,三者間的結合可以保持農業生產中物質的合理循環和能量的高效流動。充分、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壤資源的核心途徑就是提高土壤肥力。
二、土壤生態系統
農業生產的主要目的是為人類提供生存所需的動植物。農業生產過程實則是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過程,兩類關系的正確處理是農業生態系統研究的核心領域。生態系統是指動物、植物及微生物結合而成的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如氣、光、熱、水、土、養分等)所構成的綜合體,其結構與功能是相關研究的重點內容。
從宏觀來看,生物圈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其包括陸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島嶼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等多種多樣的、大小不一的無數個生態系統、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中一個具有結構的組成部分,是其中的一個亞系統,同時又是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作為獨立的土壤生態系統,其在結構上有四個組成部分:
一是生產者,主要是指綠色植物和藻類,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固定CO2;
二是消費者,是指直接或間接以生產者為食的食草和食肉動物;
三是分解者,是指生存在土壤內部或地表的腐生菌、真菌等微生物和土壤微小動物,它們分解生物殘體的有機物質使之變為無機狀態,并從中獲取養分和能量;
四是非生物物質,是指土壤礦物質、腐殖質、水分和空氣等,這些都是土壤生物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屬于土壤的生物環境。
從土壤生態系統的功能來看,這四種組分之間存在著彼此相互的食物鏈關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決定著土壤中物質和能量轉化過程的速度與強度,決定著土壤肥力的高低。
土壤生態系統受人為活動影響較大。人是高級的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類為了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不斷地從環境中索取大量的自然資源,同時向環境中排出大量的廢物,因而改變了土壤生態系統的平衡,導致生態的日益惡化。歷史上,國內外都有這方面的慘痛教訓。
如18至19世紀,美國開發了大片的森林和草原作為農田,由于地面裸露,土壤侵蝕日益嚴重,1934年曾發生了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黑風暴”,狂風越過美國三分之二的大陸,刮走3億多噸土壤,水井和溪流干涸,作物枯萎,牛羊渴死,當年的冬小麥減產51億公斤。
在20世紀50年代,蘇聯為了擴大耕地面積,開墾哈薩克斯坦的草原,也多次引起了“黑風暴”,僅1963年一次黑風暴就毀掉了2000多公萬頃農田。
我國西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達40余萬平方公里,如遇暴雨,表土可被沖刷掉3~5厘米深的肥沃土壤。截止2000年,我國北方沙漠化土地面積已達38.57萬平方公里,以后則以每年36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展。這些都是歷史上濫伐森林、濫墾草原和過度放牧所造成的后果。
隨著工業看的發展,工廠的廢水、廢氣和廢渣的排放,大量施用農藥,造成了土壤的污染,使土壤理化性質和生物性質惡化,影響植物的正常發育,甚至通過食物鏈的傳播,危害人類健康。在一些工業發達的國家,土壤被汞、鎘、鉛和砷等重金屬以及有機氯、有機磷等制劑所造成的污染已引起廣泛關注。從國內外諸多經驗教訓來看,要建設高產、穩產農田,需要建立一個農田、森林和草原生態系統相結合的復合生態系統,使農田生態系統具有更大的穩定性。在農田生態系統中,要制定合理的輪作、施肥和耕作制度,做到用地和養地結合,杜絕只用不養的掠奪式經營方式。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