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環境容量?
環境容量是指某一環境區域內對人類活動造成影響的最大容納量。大氣、水、土地、動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環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數量超過最大容納量(環境容量),就意味著這一環境的生態平衡和正常功能會遭到破壞。
我國生態安全現狀
我國生態資源嚴重短缺,生態環境極其脆弱,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人口增長和資源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生態安全面臨更加嚴重的威脅,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1.生物生態堪憂。主要集中在生物入侵、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失衡等方面。由于森林砍伐、濕地開發、外來生物物種入侵以及人類的其他活動,導致我國野生動物生存空間急劇縮小。近50年來,我國約有200種植物滅絕;脊椎動物受威脅的有433種,滅絕和可能滅絕的有10余種,還有20余種珍稀動物面臨滅絕的危險。
2.土壤生態問題惡化。區域性土壤環境質量下降,酸化、鹽堿化和荒漠化等生態問題日益突出,土壤污染呈現出多樣性和復合性,已有約1/7的耕地受到重金屬污染。我國受酸雨影響面積已占國土面積的1/4,長期的酸雨加速了土壤的酸化過程,導致農業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土壤次生鹽堿化危害嚴重,鹽堿化土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10,造成可利用土地面積減少,農產品產量下降。土壤荒漠化使土地資源大量喪失,區域生態環境惡化加劇。雖然我國為防治土地荒漠化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目前荒漠化的態勢尚未得到根本控制。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8.7%。由于城市與經濟的發展,建設用地與耕地矛盾突出。
3.水患問題繁多。表現為淡水資源匱乏,水體污染嚴重,水澇災害頻繁。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水資源分布不均,主要河流污染嚴重,水質差。由于農業灌溉技術落后、水利設施不配套、城市管網水漏失等原因,導致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為了獲得淡水資源,人們加大對地下水的開采力度,導致地下水耗竭,地表塌陷、山體滑坡等生態問題。目前,全國70%以上的河流湖泊遭受不同程度污染,水質的惡化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近年來我國洪澇災害出現頻繁,造成了巨大的損失。2006年,8次臺風過境使我國部分省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災。臺風“碧利斯”來襲時,湖南、廣東、福建的一些地方出現了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一些地方出現嚴重的洪澇災害,共有800多萬人受災。
4.環境生態問題嚴重。環境污染是破壞生態平衡、危及生態安全的罪魁禍首。人類功利地對大自然的盲目攫取和征服,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威脅著國家的生態安全。
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原因,更有人為因素,主要是長期沿襲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和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等原因。同時,一些地方的環境和資源保護監管薄弱,重開發輕保護、重建設輕管理,也是造成生態惡化的重要原因。保護生態資源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條件之一,在今后的經濟發展中,我國將全民動員,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使生態環境保持持續、穩定、發展的態勢。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