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氨化造粒的復合肥
一、什么是氨化造粒的復合肥
氨化造粒復合肥是采用氨化、二次脫氯造粒生產工藝,原理是將氯化鉀與硫酸加入反應槽加熱并在一定條件下反應,逸出的HCL氣體經水吸收后可制得一定濃度的鹽酸,生成的硫酸氫鉀與稀磷酸混合后形成混酸。將該混酸與合成氨按比例在管式反應器反應,生成復肥料漿直接噴入轉鼓造粒機中生成氮、磷、鉀一定比例的硫基復合肥。具有造粒均勻、色澤光亮、質量穩定、養分足、易溶解和被作物吸收等特點,特別是作種肥對種子相對安全。適宜各類土壤和小麥、玉米、瓜果、花生、蔬菜、豆類、花卉、果樹等多種農作物及經濟作物,適用于基肥、種肥、追肥、種肥、沖施。
二、栽各種菜秧用有機肥好還是用復合肥好他倆有什么不同
1.根據甘蔗對養分的要求施肥:甘蔗生長期長,產量高,消耗養分多。按一般生長期10-11個月(春種冬收)計,畝產5噸甘蔗,需吸收氮(N)8.0-12.0公斤,磷(P2O5)4.0-9.0公斤,鉀(K2O)10-14公斤。甘蔗施肥的一般原則是:①、施足基肥,適時追肥。有機肥和磷、鉀肥應作為基肥一次施完,氮肥則要分次施放;要將甘蔗全生育期所需的磷肥鉀肥全部作為基肥,氮肥則施20%左右。一般要求每畝農家肥500-1000公斤,鈣鎂磷肥70-100公斤、氯化鉀15-20公斤,尿素10公斤混合作基肥。或用氮、磷、鉀含量分別10%復合肥100-150公斤作基肥,用氮、磷、鉀含量分別25%復合肥50--100公斤作基肥。其中有機肥和磷肥應先堆漚15天后再施用。基肥的施用,一般選在天氣晴朗、土壤溫度較低的種植前一天施下較好。化肥的應均勻施放在種植溝內,然后將肥料與土壤拌勻后再下種,盡量避免蔗種與肥料直接接觸,以防止燒傷種苗。②、施肥要培土,作基肥時可防止化肥對種莖的危害,同時可有效防止肥份的揮發和雨水沖刷造成的養分流失。 2.我區大部分土壤偏酸,因此在偏酸土壤中施適量的石灰調整土壤的PH值(中等偏酸為宜)等,一般在犁耙地前每畝撒施50公斤左右的石灰,可有效地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質,從而達到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3.增施農家肥,采取蔗葉還田等措施提高蔗地的有機質。在甘蔗施用基肥時增施各種農家肥如豬牛羊雞鴨糞、土雜肥以及沼氣池的廢渣廢液等。同時提倡在甘蔗收獲后,用甘蔗碎葉機將蔗地全部的甘蔗葉打碎,通過土地翻耕犁耙將甘蔗葉回歸土壤;不提倡在蔗田燒蔗葉,這不僅會造成大氣的環境污染,而且養分損失大,肥效不高。 4.推廣甘蔗因土配方施肥技術。各地不同的土壤其肥力和營養成分有較大的差異,應通過土壤診斷來決定施肥量的多少,這才是科學的
三、什么是有機肥 什么是復合肥
1、有機肥是主要來源于植物和(或)動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營養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
經生物物質、動植物廢棄物、植物殘體加工而來,消除了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富含大量有益物質,包括:多種有機酸、肽類以及包括氮、磷、鉀在內的豐富的營養元素。
2、復合肥料是指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營養元素的化肥。
復合肥具有養分含量高、副成分少且物理性狀好等優點,對于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促進作物的高產穩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擴展資料
有機肥與化肥相比的優點:
1、 生物有機肥營養元素齊全;化肥營養元素只有一種或幾種。
2、生物有機肥能夠改良土壤;化肥經常使用會造成土壤板結。
3、?生物有機肥能提高產品品質;化肥施用過多導致產品品質低劣。
4、生物有機肥能改善作物根際微生物群,提高植物的抗病蟲能力;化肥則是作物微生物群體單一,易發生病蟲害。
5、生物有機肥能促進化肥的利用,提高化肥利用率;化肥單獨使用易造成養分的固定和流失。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有機肥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復合肥
四、化工廠變換設備?及其作用?
氨是重要的無機化工產品之一,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除液氨可直接作為肥料外,農業上使用的氮肥,例如尿素、硝酸銨、磷酸銨、氯化銨以及各種含氮復合肥,都是以氨為原料的。合成氨是大宗化工產品之一,世界每年合成氨產量已達到1億噸以上,其中約有80%的氨用來生產化學肥料,20%作為其它化工產品的原料。德國化學家哈伯1909年提出了工業氨合成方法,即“循環法”,這是目前工業普遍采用的直接合成法。反應過程中為解決氫氣和氮氣合成轉化率低的問題,將氨產品從合成反應后的氣體中分離出來,未反應氣和新鮮氫氮氣混合重新參與合成反應。合成氨反應式如下:N2+3H2≒2NH3合成氨的主要原料可分為固體原料、液體原料和氣體原料。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合成氨技術趨于成熟,形成了一大批各有特色的工藝流程,但都是由三個基本部分組成,即原料氣制備過程、凈化過程以及氨合成過程。1.合成氨的工藝流程(1)原料氣制備 將煤和天然氣等原料制成含氫和氮的粗原料氣。對于固體原料煤和焦炭,通常采用氣化的方法制取合成氣;渣油可采用非催化部分氧化的方法獲得合成氣;對氣態烴類和石腦油,工業中利用二段蒸汽轉化法制取合成氣。(2)凈化 對粗原料氣進行凈化處理,除去氫氣和氮氣以外的雜質,主要包括變換過程、脫硫脫碳過程以及氣體精制過程。① 一氧化碳變換過程在合成氨生產中,各種方法制取的原料氣都含有CO,其體積分數一般為12%~40%。合成氨需要的兩種組分是H2和N2,因此需要除去合成氣中的CO。變換反應如下:CO+H2OH→2+CO2 =-41.2kJ/mol 0298HΔ由于CO變換過程是強放熱過程,必須分段進行以利于回收反應熱,并控制變換段出口殘余CO含量。第一步是高溫變換,使大部分CO轉變為CO2和H2;第二步是低溫變換,將CO含量降至0.3%左右。因此,CO變換反應既是原料氣制造的繼續,又是凈化的過程,為后續脫碳過程創造條件。② 脫硫脫碳過程各種原料制取的粗原料氣,都含有一些硫和碳的氧化物,為了防止合成氨生產過程催化劑的中毒,必須在氨合成工序前加以脫除,以天然氣為原料的蒸汽轉化法,第一道工序是脫硫,用以保護轉化催化劑,以重油和煤為原料的部分氧化法,根據一氧化碳變換是否采用耐硫的催化劑而確定脫硫的位置。工業脫硫方法種類很多,通常是采用物理或化學吸收的方法,常用的有低溫甲醇洗法(Rectisol)、聚乙二醇二甲醚法(Selexol)等。粗原料氣經CO變換以后,變換氣中除H2外,還有CO2、CO和CH4等組分,其中以CO2含量最多。CO2既是氨合成催化劑的毒物,又是制造尿素、碳酸氫銨等氮肥的重要原料。因此變換氣中CO2的脫除必須兼顧這兩方面的要求。一般采用溶液吸收法脫除CO2。根據吸收劑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物理吸收法,如低溫甲醇洗法(Rectisol),聚乙二醇二甲醚法(Selexol),碳酸丙烯酯法。一類是化學吸收法,如熱鉀堿法,低熱耗本菲爾法,活化MDEA法,MEA法等。 4③ 氣體精制過程經CO變換和CO2脫除后的原料氣中尚含有少量殘余的CO和CO2。為了防止對氨合成催化劑的毒害,規定CO和CO2總含量不得大于10cm3/m3(體積分數)。因此,原料氣在進入合成工序前,必須進行原料氣的最終凈化,即精制過程。目前在工業生產中,最終凈化方法分為深冷分離法和甲烷化法。深冷分離法主要是液氮洗法,是在深度冷凍(<-100℃)條件下用液氮吸收分離少量CO,而且也能脫除甲烷和大部分氬,這樣可以獲得只含有惰性氣體100cm3/m3以下的氫氮混合氣,深冷凈化法通常與空分以及低溫甲醇洗結合。甲烷化法是在催化劑存在下使少量CO、CO2與H2反應生成CH4和H2O的一種凈化工藝,要求入口原料氣中碳的氧化物含量(體積分數)一般應小于0.7%。甲烷化法可以將氣體中碳的氧化物(CO+CO2)含量脫除到10cm3/m3以下,但是需要消耗有效成分H2,并且增加了惰性氣體CH4的含量。甲烷化反應如下:CO+3H2→CH4+H2O =-206.2kJ/mol 0298HΔCO2+4H2→CH4+2H2O =-165.1kJ/mol 0298HΔ(3)氨合成 將純凈的氫、氮混合氣壓縮到高壓,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合成氨。氨的合成是提供液氨產品的工序,是整個合成氨生產過程的核心部分。氨合成反應在較高壓力和催化劑存在的條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