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胞培養的過程中避免污染的關鍵環節有哪些?
細胞培養過程中的污染不僅僅指微生物,而且還包括所有混入培養環境中的、對細胞生存有害或造成細胞不純的物質,包括生物和化學物質。
培養細胞受細菌污染后,會出現培養液變混濁,pH改變。也有的培養液肉眼觀察無多少改變,只能在鏡下發現菌體才知污染。所以,每天應仔細觀察。污染后細胞發生病理改變,胞內顆粒增多、增粗,最后變圓脫落死亡,造成試驗失敗和細胞株(系)丟失。
培養細胞受真菌污染后,可見培養液中漂浮著白色或淺黃色的小點,有的散在生長,培養液一般不發生混濁;倒置顯微鏡下可見絲狀、管狀或樹枝狀的菌絲縱橫交錯在細胞之間或培養基中,有的呈鏈狀排列。念珠菌和酵母菌呈卵圓形散在細胞周邊和細胞之間。個體細小,有增多趨勢。鏡下看時,要將培養瓶用酒精棉球擦干凈,以防止與瓶外尤其瓶底外面生長的菌絲相混淆。真菌污染后,細胞生長變慢,但最后由于營養耗盡及毒性作用而使細胞脫落死亡。
支原體是介于細菌與病毒之間能獨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最小直徑0.2μm,一般過濾除菌無法去除它,光鏡下難以看清它的形態結構。開始不易發現,能在偏堿條件(pH7.6~8.0)下生存,對青霉素有抗藥性,多吸附于細胞表面或散在于細胞之間。電鏡下可見其有三層結構,無細胞壁,中央有電子密度大的密集顆粒或絲狀的中心囊。
培養細胞受支原體污染后,部分敏感細胞可見細胞生長增殖變慢,部分細胞變圓,從瓶壁脫落。但多數細胞污染后無明顯變化,或略有變化,若不及時處理,還會產生交叉污染。
采用組織細胞培養法生產疫苗,如果沒有除去潛在病毒的組織培養物,會產生病毒污染。目前,從原代猴腎細胞的培養中已發現不少于20種血清性病毒。盡管病毒污染的細胞不影響原代培養,但生產疫苗是不安全的。若二倍體細胞系有SV40或多發瘤病毒,B淋巴細胞含EB病毒,細胞和會發生變異、轉化,形成異倍體的細胞系。因此,潛在病毒是細胞大量生產和疫苗、干擾素等生物制品制作中的難題。五、非同種細胞污染
由于細胞培養操作時各細胞株所需的器材和溶液沒有嚴格分開,操作不當,往往會使一種細胞被另一種細胞污染。如“靈長類”細胞系發現猴和鼠類細胞的混合物,ERK/KD細胞是從兔腎中分離出來的,而現在卻認為是HeLa細胞。目前,世界上已有幾十種細胞都被HeLa細胞所污染,致使許多實驗宣告無效。非細胞培養物所造成的化學成分的污染也偶有發生,大多是由于細胞培養所需物品清洗消毒不徹底而帶入一些有毒化學物質所致。第二節污染來源及鑒別一、污染來源
細胞培養過程中污染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條途徑。1、不潔的動物組織標本
很多動物組織本該是無菌的(直接與外界相通的呼吸道和消化道、泌尿系統除外),但由于取材時不小心也會有污染的機會。組織本身含有細菌,如取材時不用濃的抗生素洗液洗滌浸泡,也會帶菌,造成細胞污染。2、空氣
空氣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如果操作室與外界隔離不嚴或消毒不充分下,很容易造成污染。另外,凈化工作臺使用過久,濾板未定期更換或長久不更換,濾氣受塵埃堵塞,工作時不帶口罩或外界氣流過強,污染空氣進入操作區,也會導致污染。春夏季南方地區多雨,空氣濕度大,含菌量多,工作不注意也易造成污染。
3、清洗消毒
培養用物品、材料洗刷不凈,培養用液和器材滅菌不徹底也會引入微生物和有毒物質。4、操作
來自操作者的污染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器材和溶液使用前未仔細檢查是否污染過,或者是否已經消毒滅菌處理過,或者雖經處理,時隔已久又末重新處理。
操作者未戴口罩、帽子,呼出氣中排出細菌和支原體。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