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市公司龍頭有哪些?
真是巧了,我昨天剛寫了一篇文章介紹A股市場各行業龍頭股,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我也順帶把相關內容貼出來。
……
文中主要以圖片形式展示龍頭標的。
……
這算是非常全面的數據了,拿走不謝。
一點個人淺見,希望能夠拋磚引玉,歡迎評論區討論;關注一號文經,將為你帶來更多原創優質內容。
A股的龍頭公司其實有很多,你只需要找出那些每個行情里前3名的企業,基本都是大大小小的龍頭了。
并且可以從幾個角度去分析:
1、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2、公司的成立時間;
3、利潤的持續年化增長率;
4、以及公司董事長的為人;
等等!
所謂的龍頭,其實都帶有一絲“壟斷”的性質,就像林園老師說的一樣,競爭才是一個公司最大的敵人,沒有競爭,就代表著壟斷,自然可以“橫著走”!
而龍頭公司就是這個概念。
那么,在A股當今市場上到底有哪些龍頭公司呢?
網上有人做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統計,他把許多行業里的頭部企業用來和“茅臺”掛鉤,列舉出了一系列“茅”類公司,這些其中具有許多龍頭公司,大家可以參考看下!
關注張大仙,投資不迷路!如果你覺得這篇回答對你有幫助,請記得點贊支持哦。#理財大賽第三季#
A股上市公司中,有研發能力的醫藥公司有哪些?
A股上市公司中有研發能力的醫藥公司,說出來可能很難相信:293家醫藥股,上市公司中有研發費用支出的278家,其中1-6月份研發費用高于100萬的有271家,研發費用高于1000萬的有219家,研發費用高于5000萬的有84家,研發費用高于1億的有38家,研發費用高于5億的有3家,研發費用高于10億的有1家。也就是說沒有研發費用支出的僅僅只有15家。
當然,研發費用1-6月份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分別為:復星醫藥11.88億;恒瑞醫藥9.95億;科倫藥業5.02億。可以說這幾家上市公司是我國現有醫藥股中最具有研發能力的上市公司。
其實我國醫藥上市公司中不乏研發標桿,很多上市公司更是拿出了營業額的大筆費用搞研發。其中就有10家上市公司投入研發的費用占比營業收入20%以上,是營業收入不是凈利潤。可以說將大筆的費用投入到了研發中去。
當然,很多投資者依舊是表示這對于我國醫藥股懷疑的態度,因為“疫苗”事件的輿論甚是深遠,已經影響到了很多投資者對于醫藥股的信任。但是從數據的顯示中來看,我國醫藥股確實真真正正的都在搞研發,雖然研發的費用有所不一,但是從積極、攻堅的角度來看,已經是在很努力的為人類造福,或許需要的是更多的時間積累。并且研發費用超1000萬是普遍顯現,高達百分之七十五的占比企業研發費用超1000萬。
作者不易,多多點贊,十分感謝!
縱觀a股所有的醫藥公司,普遍有一個現象,就是醫藥公司的銷售費用比想象的要高很多。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相對較低。比如此前因“假疫苗事件”的主角長生生物,銷售費用5.8億,而研發費用才1億多,給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家公司的產品不是靠技術在賣,而是靠渠道銷售能力在賣。
根據wind數據統計,在A股上市的醫藥企業里,銷售費用是研發費用4-6倍的情況,占比也非常高,即便醫藥行業研發能力相對較強的恒瑞醫藥、復星醫藥研發費用在營業收入的占比也就10%左右,遠遠低于國外醫藥巨頭的水平。
其實在今年《我不是藥神》這部現象級電影當中,我們或許會質疑為何格列衛的抗癌藥賣的如此之貴,缺乏人情味,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因為醫藥行業比較特殊,原研藥的出品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就拿電影中的這款格列衛當初研發了幾十年,花費的成本高達14億美金,注意這還是上個世紀的14億,而且還算幸運,最終幾十年的付出,最后還研發成功了,要是失敗,這么大的花費就全泡湯了。
所以對于很多醫藥企業來說,巨大的投入也面臨很大的風險。資本本就是逐利的,喜歡那種投入產出比高,且短時間能夠出成果的地方,在加上在一個人情社會里,銷售投入往往產出更快,除此之外,就是研制仿制藥也比原研藥更容易出成績。
至于a股研發相對較高的有哪些上市公司,注意中藥類一般不靠研發,靠配方,所以整體研發較少,而西藥當中,有些比例雖然較高,主要是規模太小。整體研發能力較強的主要還是恒瑞醫藥和復星醫藥。
下圖是wind數據對醫藥銷售費用、研發費用的統計,大家可以好好看一看,由于醫藥企業相對較多,所以有點長。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