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空氣污染物濃度是怎么監測的
污染物有不同測量原理,可使用不同儀器進行測量。目前我國主要采取基于濾膜采樣稱重和連續自動測量兩種方法。據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有關專家介紹,對于氣體污染物來說,在連續自動測量方法中,通常使用光學和化學測量方法,對大氣樣本中特定的物質產生物理信號,再將這些物理信號和不同污染物濃度進行對應,從而得到監測濃度。
K-EP60大氣環境監測站即微型空氣質量在線監測系統,集成多類環境檢測傳感器,實現實時監測氣象參數(溫度、濕度、大氣壓、風速、風向)與空氣八因子(PM2.5、PM10、CO、NOx、SO2、O3、VOC、可定制氣體)指數。本監測站使用太陽能電池供電,并使用鋰電池進行能源儲備,保證數據采集全天候進行。大氣環境監測站采集到現場數據通過無線3G/4G或有線網絡將監測數據傳輸至監測平臺,多臺監測站分布于某片區域,組成一個有效的監測網絡,并把數據通過監控平臺展現給管理方,方便管理方制定環保決策。
請問現在大氣污染主要包括哪些污染物,他們的化學成分是什么 ?
一、大氣污染的主要成份及危害有以下五種:(1) 顆粒物質 顆粒物質的來源可分為天然來源和人為來源,而以人為來源為主。直接由污染源排放出來的稱為一次顆粒物質;大氣中某些污染組分之間,或這些組分與大氣成分之間發生反應而產生的微粒,稱為二次顆粒物質。人為來源主要是燃料燃燒過程中形成的煤煙、飛灰等,各種工業過程排放的原料或產品微粒,汽車排放的含鉛化合物,以及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SO2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硫酸鹽等。天然來源,如風起塵埃,海浪濺出的浪沫,火山灰,森林火災的燃燒物,宇宙隕星塵以及植物的花粉等。顆粒物質是重要的大氣污染物,大氣中的一些有毒物質絕大部分都存在于顆粒物質中,對人及動植物的危害很大。(2) 硫氧化物SOx 大氣中的硫氧化物主要是SO2,還有小部分SO3。主要來自發電廠和供熱廠中含硫化石燃料(其中80%是煤)的燃燒,其次是冶煉廠、硫酸廠的排放氣,有機物的分解和燃燒,海洋及火山活動等。從化學熱力學來看SO2的平衡轉達化率高,易生成SO3。從化學動力學看,可以通過催化氧化(懸浮在大氣中的鐵鹽、鎂鹽起催化劑作用)或學化學氧化(主要是在波長為290~400nm的紫外光作用下)生成SO3,SO3極易與水汽生成硫酸霧或硫酸雨。SO2不但對人的呼吸道有強烈的刺激性,它對植物還會產生漂白的斑點、抑制生長、損害葉片和降低產量。當空氣中有微粒物質共存時,其危害可增大3~4倍(如前述的倫敦煙霧就是例證)。SOx許多不良作用是由于SOx與水作用生成的硫酸造成的。硫酸和硝酸的酸雨己嚴重危害我國和世界許多地區,成為舉世矚目的三大全球性公害之一。(3) 氮氧化物NOx 氮氧化物的種類很多,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是NO和NO2 等。它們主要來自礦物燃料的高溫燃燒(如汽車、飛機、內燃機及工業窯爐等的燃燒)過程中,由空氣中的N2和O2反應生成的NO、NO2(N2+O2--===2NO, 2NO+O2===2NO2)也部分來自于生產和使用HNO3的工廠的排放氣,還有氮肥廠、有機中間體廠、有機中間體廠、有色及黑色金屬冶煉廠的某些生產過程。現在,每年向大氣排放NOx幾千萬噸。NO會刺激呼吸系統,還能與血紅素結合成亞硝基血紅素而使人中毒。NO2能嚴重刺激呼吸系統,并能使血紅素硝基化,危害比NO的更大。另外。NO2還會毀壞棉花、尼龍等織物,使柑桔落葉和發生萎黃病等。另外,也會形成硝酸酸雨產生危害。(4) CO和CO2 CO是人類向大氣排放量最大的污染物,主要來自燃料的不完全燃燒。但是近來的研究指出天然產生的CO也不容忽視。由于近代對燃燒裝置和燃燒技術的改進,所以從固定燃燒裝置排放的CO量逐漸有所減少,而由汽車等移動源燃燒產生CO的量每年約有2.5億t,占人為污染源排放的CO總量的70%左右。現代發達國家城市空氣中的CO有80%是汽車排放的。低層大氣中相當豐富的CH4可被氫氧自由基(––OH)作用生成甲基自由基(––CH3),繼而轉變成CO。海洋是另一個重要的天然來源。早先人們認為海洋是吸收CO的重要渠道,但現在發現海洋對CO是過飽和的,這樣海洋中的CO濃度反而高于大氣中的CO濃度。海洋每年向大氣排放CO約達0.6億t。CO是無色、無臭、無氣味的氣體。一般城市空氣中的CO含量水平對植物及有關微生物均無害,但對人和動物有害,因CO能與血紅蛋白化合,生成“碳氧血紅蛋白”。CO與血紅蛋白的結合能力比O2與血紅蛋白的結合能力要大200~300倍,因此CO進入血液后,會使血液輸氧能力降低甚至失去輸氧能力,導致人體缺氧。輕度中毒有頭痛、惡心等癥狀,嚴重時則昏迷、痙攣甚至死亡。CO2與CO不同,它本身沒有毒性,因此過去都不把CO2列為污染物,但從長遠觀點年,CO2也是相當重要的污染物。近一個多世紀以來,隨著工業、交通和能源的高速發展,排入大氣中CO2的日益增多,超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等自然界消除CO2的能力,而使CO2濃度迅速增加。CO2是一種溫室氣體,其含量的不斷增加會引起全球氣候變暖。(5) 烴類CxHy (或簡寫為HC) 烴類是通過煉油廠排放氣、汽車油箱的蒸發、工業生產及固定燃燒污染源等進入大氣的。一個更重要的來源是汽車尾氣,尾氣中總含有相當量的未燃盡的烴類,除非采取特別措施保證燃燒完全。這些烴類大多是飽和烴(如CH4、C2H6、C8H18等),更為嚴重的是其中一小部分由飽和烴裂解而產生的活性較高的烯烴,例如辛烷裂解產物乙烯、丙烯、丁烯等不飽和烴(可占排放氣的45%)更易和O2、NO及O3等發反應,生成光化學煙霧中的某些極有害成分。烴類的生物來源也是不容忽視的,其中主要釋放物有CH4、萜烯類化合物(廣泛存在于某些植物的葉、花或果實中)等。這些物質釋放量雖大,但分散在廣闊的大自然中,所以并未構成對環境和人類的直接危害。但研究表明,CH4濃度的增加會強化溫室效應。 二、防治大氣污染的措施有以下幾種:1. 合理安排工業布局和城鎮功能分區。應結合城鎮規劃,全面考慮工業的合理布局。工業區一般應配置在城市的邊緣或郊區,位置應當在當地最大頻率風向的下風側,使得廢氣吹響居住區的次數最少。居住區不得修建有害工業企業。 2. 加強綠化。植物除美化環境外,還具有調節氣候、阻擋、濾除和吸附灰塵,吸收大氣中的有害氣體等功能。 3. 加強對居住區內局部污染源的管理。如飯館、公共浴室等的煙囪、廢品堆放處、垃圾箱等均可散發有害氣體污染大氣,并影響室內空氣,衛生部門應與有關部門配合、加強管理。 4. 控制燃煤污染。①采用原煤脫硫技術,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約40%一60%的無機硫。優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氣等。②改進燃煤技術,減少燃煤過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如,液態化燃煤技術是受到各國歡迎的新技術之一。它主要是利用加進石灰石和白云石,與二氧化硫發生反應,生成硫酸鈣隨灰渣排出。對煤燃燒后形成的煙氣在排放到大氣中之前進行煙氣脫硫。③開發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核能,可燃冰等,但是目前技術不夠成熟,如果使用會造成新污染,且消耗費用十分高. 5. 加強工藝措施。①加強工藝過程。采取以無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毒性大的原料。采取閉路循環以減少污染物的排除等。②加強生產管理。防止一切可能排放廢氣污染大氣的情況發生。③綜合利用變廢為寶。例如電廠排出的大量煤灰可制成水泥、磚等建筑材料。又可回收氮,制造氮肥等。 6.區域集中供暖供熱設立大的電熱廠和供熱站,實行區域集中供暖供熱,尤其是將熱電廠、供熱站設在郊外,對于矮煙囪密集、冬天供暖的北方城市來說,是消除煙塵的十分有效的措施。 7.交通運輸工具廢氣的治理。減少汽車廢氣排放。主要是改時發動機的燃燒設計和提高油的燃燒質量,加強交通管理。解決汽車尾氣問題一般常采用安裝汽車催化轉化器,使燃料充分燃燒,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轉化器中催化劑用高溫多孔陶瓷載體,上涂微細分散的鈀和鉑,可將NOX、HC、CO等轉化為氮氣、水和二氧化碳等無害物質。另外,也可以開發新型燃料,如甲醇、乙醇等含氧有機物、植物油和氣體燃料,降低汽車尾氣污染排放量。采用有效控制私人轎車的發展、擴大地鐵的運輸范圍和能力、使用綠色公共汽車(采用液化石油氣和壓縮燃氣)等環保車輛,也是解決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 8.煙囪除塵。煙氣中二氧化硫控制技術分干法(以固體粉末或顆粒為吸收劑)和濕法(以液體為吸收劑)兩大類。高煙囪排煙煙囪越高越有利于煙氣的擴散和稀釋,一般煙囪高度超過100m效果就已十分明顯,過高造價急劇上升是不經濟的。應當指出這是一種以擴大污染范圍為代價減少局部地面污染的辦法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