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環境影響評價的對象
環境影響評價的法律定義: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
所以對象是“環境影響”,“環境影響”,包括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環境的影響、噪聲影響、固體廢棄物影響。
不同區域大氣中的pm2.5成份都不一樣,會影響檢測數值的精確度嗎
為什么有時人們的體感和PM2.5監測值不太一樣?
“人們常常憑自己的感覺判斷空氣質量,例如通過視覺目測大氣能見度,或者通過嗅覺感受所呼吸的空氣是否有刺激性氣味等等。”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副所長劉建國告訴記者,這些體感因素并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霧霾天氣的嚴重程度,更難以用來判斷PM2.5值的高低。
他分析說,大氣能見度受很多因素影響,除了空氣污染外,溫度、濕度等氣象因素的變化也會引起大氣能見度的變化。很多時候,大范圍的嚴重霧霾往往和靜穩天氣密切相關。大氣在垂直方向出現逆溫,空氣中的懸浮顆粒污染物被阻滯集聚在大氣邊界層下方,難以擴散和稀釋。與此同時,含有硫酸鹽、硝酸鹽、有機碳和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成分的大氣細顆粒物,不僅是形成霧滴的凝結核,而且也存在吸濕性增長。在不利氣象因素下極易形成惡性循環,形成霧和霾長時間共存、難以消散的局面。因此,人們對霧霾的體感會大大增強。
“為了身體健康,人們自然會關注空氣質量。但要治霾,首先要對霾的主要成因大氣細粒子(PM2.5)及其時空分布和區域輸送進行系統監測。通過對PM2.5的成分分析,結合大氣污染源清單和預報模型,來掌握不同地區PM2.5的來源,我們才能對癥下。”劉建國說。
準確監測PM2.5需要解決哪些技術難題?
目前,國內外對PM2.5濃度的監測主要有濾膜采樣—人工稱重法、石英微量振蕩天平法和β射線法。其中,人工稱重法是美國環保署和我國環保部的標準方法,但由于需要較長的采樣時間,無法提供目前空氣質量日報和預報所需要的每小時均值。而石英微量振蕩天平法和β射線法等方法是自動監測,每小時可獲得一個監測結果,被稱作“等效方法”。所有等效方法的監測值都要與標準方法所獲得的結果進行比較,以確定其是否準確。
“為防止采樣過程中水汽凝結的影響,無論是石英微量振蕩天平法還是β射線法自動監測設備,采樣管都要加溫到空氣的露點以上,通常是50℃,相對濕度保持在40%以下,整個測量過程都要在恒溫恒濕的狀態下進行。”劉建國告訴記者,但加溫過程會造成顆粒物中揮發性和半揮發性物質的損失,導致測量結果偏低。“現在,我國已經參考美國的做法,增加了補償裝置,可以把揮發性物質和半揮發性物質的損失再補回去,這樣就可以使測量結果更可靠。”
劉建國稱,顆粒物往往是固液混合物,構成非常復雜,即使是PM2.5監測標準方法——人工稱重法,同樣也可能由于所采用的濾膜及溫濕度的變化產生顆粒物損失等問題。
根據2011年11月1日開始實施的《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HJ618-2011),人工測定PM2.5須通過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樣器,以恒速抽取定量體積空氣,使環境空氣中PM2.5被截留在已知質量的濾膜上,根據采樣前后濾膜的重量差和采樣體積,計算出PM2.5的濃度。普衛欣天 貓美國
“在人工稱重法測量過程中,要盡可能避免氣態物質被濾膜吸附,濾膜平衡時要做到恒溫恒濕。如果這些條件在實際大氣環境中不能完全滿足,就會引起測量誤差。”劉建國強調,現有技術水平下,人工稱重法所獲得的監測數據已經盡可能地接近了PM2.5的實際狀況。通過和人工稱重法進行嚴格比對,石英微量振蕩天平法和β射線法的測量結果也是可靠的。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