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有哪些?
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我國在經濟發展中也遇到了環境惡化這個棘手的難題。目前,我國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不斷加劇,并正向農村蔓延。在一些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環境污染尤為突出。森林減少、沙漠擴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種滅絕等生態破壞問題也日趨嚴重。環境惡化目前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影響社會安定、危害公眾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成為威脅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而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持續增長又給我國的資源和環境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和沖擊。
大氣污染十分嚴重。全國城市大氣總懸浮微粒濃度年日均值為320微克/立方米,污染嚴重的城市超過800微克/立方米,高出世界衛生組織標準近10倍。參加全球大氣監測的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5座城市,都排在全球監測的50多座城市里污染最嚴重的10名之中。全國酸雨覆蓋面積已占國土面積的29%,而且酸雨嚴重區已越過長江,向黃河流域蔓延,青島也監測到酸雨,全國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40億元。以長沙、贛州、懷化、南昌等地為代表的華中酸雨區,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成為全國最嚴重的酸雨區,其中心區域年均pH值低于4.0,酸雨頻率高于90%。
水污染非常突出。全國七大水系近一半的監測河段污染嚴重,86%的城市河段水質超標。據對15個省市29條河流的監測,有2800千米河段魚類基本絕跡?;春恿饔?91條支流中,80%的水呈黑綠色,一半以上的河段完全喪失使用價值,沿岸不少工廠被迫停產,一些地區農作物絕收。1994年7月,淮河發生特大污染事故,兩億噸污水排入干流,形成70千米長的污染帶,使蘇皖兩省150多萬人無水可飲。各地由于水污染導致的停工、停產及糾紛事件頻頻發生。
噪聲和固體廢物加劇。全國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標的噪聲環境中。工業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已累積70多億噸,每年仍以六七億噸的速度增加,垃圾“圍城”現象十分普遍,受污染耕地達1.5億畝以上。危險廢物大多未得到有效處置,隨意堆放形成重大環境隱患。
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一些地區盲目發展污染嚴重的企業和不合理地開發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了植被破環、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致使一些生態環境脆弱地區,陷于人畜無飲水、草木難生長的境地。
環境污染嚴重威脅著人民的身體健康。貴州省務川縣從事土法煉汞的農民中,有97%的人有汞中毒癥狀;安徽省奎河污染嚴重的地區,人群癌癥發病率高達1024/10萬,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0多倍。各地污染糾紛和群眾來信來訪逐年增加,由此釀成的械斗等流血沖突和人員傷亡時有發生,已開始影響社會穩定。
我國的環境問題引起社會各界乃至國際社會的關注。許多專家學者提出,在環境問題上如果不及時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不僅將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而且可能重蹈20世紀50年代人口問題的覆轍,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