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名詞解釋? 改良酸性土壤的解釋?
一、土壤名詞解釋?
土壤(英文名稱:Soil)位于地球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層。土壤是在特定成土條件下,經過漫長的成土過程逐漸發育和形成的歷史自然體。土壤是固態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動,處于生物與環境間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的疏松表層。土壤是發育于地球陸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結構的介質,是地球陸地表面的脆弱薄層土壤是各種陸地地形條件下的巖石風化物經過生物、氣候諸自然要素的綜合作用以及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而發生發展起來的。土壤是一個復雜而多相的物質系統。它由各種不同大小的礦物顆粒、各種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機殘體、腐殖質及生物活體、各種養分、水分和空氣等組成。
二、改良酸性土壤的解釋?
一般PH值在6以下定義為酸性土壤。在酸性土壤上種植作物,不易全苗,常形成僵苗和老苗,產量低品質劣。改良培肥方法如下:
1、實行水旱輪作,改善理化性狀實踐證明,酸性土實行水旱輪作,既可改善土壤耕性和理化性狀,又能有效消滅雜草和病蟲害,同時又利于有機質的積累,提高單位面積的整體效益。
2、改進栽培技術,防止水土流失栽培中實行播后蓋膜,雨后適墑中耕,調整復種方式。
3、種植耐酸作物,邊利用邊改造耐酸作物有綠豆、紅茹、油菜、蕎麥、紅蘭花草子和水稻,通過整地、施肥、管理,使土壤活化,加深耕層,調整酸度,適應作物良好生長。
4、增施農家肥,培養土壤肥力在作物種植前一定要施足底肥,并以農家肥為主,借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改善土壤通透性,促進根際微生物活動,敦促土壤中難溶性礦質元素變為可給態的養料,達到改善耕性和培肥地力的效果,以及提高單產和增加效益的目的。
5、適時增施石灰,定向進行改良酸性田在整地時,頭年施石灰40公斤,第二年施20公斤,第三年施10公斤,直到變為微酸性或中性土壤,這項方法是改良酸性土的關鍵措施。
三、土壤粘結力名詞解釋?
土壤顆粒間的結合力。又稱內聚力,它是土粒間締合強度的量度,可分為水膜粘結力和土粒粘結力兩種。砂質土的粘結力主要為水膜粘結力所決定,粘質土中兩種力的作用都較重要。從它形成的機制來看,可由下列幾種力鍵組成:范德華力;顆粒通過陽離子橋的粘結;有機質、鐵鋁氧化物和碳酸鹽等的膠結力;受束縛的水分子的極性和氫鍵作用以及土壤中空氣—水界面上彎月面的表面張力等。
四、土壤地質的名詞解釋?
土壤地質學
黃土地質學是指黃士是第四紀形成的未固結的粉細粒黃色、褐黃色堆積物,主要由粒徑0.015~0.05毫米的粉細石英顆粒組成,無層理或幾乎無層理,具有獨特的地質、地貌特征。黃土地質學研究黃士的形成、分布、物質成分、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工程地質性質、水文地質性質及其對工農業建設的影響,研究對其開發利用和水工保持、災害治理措施。黃土也是第四紀以來氣候變遷的忠實記錄,近年來利用黃土開展古氣候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認識。
五、土壤礦化名詞解釋?
土壤礦化作用
礦化作用是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有機態化合物轉化為無機態化合物過程的總稱。礦化作用在自然界的碳、氮、磷和硫等元素的生物循環中十分重要。
影響因素
礦化作用在自然界的碳、氮、磷和硫等元素的生物循環中十分重要。礦化作用的強度與土壤理化性質有關,還受被礦化的有機化合物中有關元素含量比例的影響。
作用原理
土壤中復雜含氮有機物質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經氨基化作用逐步分解為簡單有機態氨基化合物,再經氨化作用轉化成氨和其他較簡單的中間產物。氨化作用釋出的氨大部分與有機或無機酸結合成銨鹽,或被植物吸收,或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成硝酸鹽。土壤中部分有機態磷以核酸、植素和磷脂形式存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為能被植物吸收的無機態磷化合物。再如湖泊中植物死亡經長期礦化作用而形成碳。
六、土壤肥力名詞解釋?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衡量土壤能夠提供作物生長所需的各種養分的能力。它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土壤各種基本性質的綜合表現,是土壤區別于成土母質和其他自然體的最本質的特征,也是土壤作為自然資源和農業生產資料的物質基礎。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屬性和本質特征,是土壤為植物生長供應和協調養分、水分、空氣和熱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的綜合反應。四大肥力因素有:養分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生物因素。
七、土壤容重名詞解釋?
亦稱“土壤假比重”。一定容積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間的孔隙)烘干后的重量與同容積水重的比值。
它與包括孔隙的1立方厘米烘干土的重量用克來表示的土壤容重,在數值上是相同的。
一般含礦物質多而結構差的土壤(如砂土),土壤容積比重在1.4-1.7之間;含有機質多而結構好的土壤(如農業土壤),在1.1-1.4之間。土壤容積比重可用來計算一定面積耕層土壤的重量和土壤孔隙度;也可作為土壤熟化程度指標之一,熟化程度較高的土壤,容積比重常較小。
八、土壤耕性名詞解釋?
土壤耕性是指土壤對耕作的綜合反映,包括耕作的難易、耕作質量和宜耕期的長短。
土壤耕性一般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耕作難易程度,是指土壤在耕作時對農機具產生阻力的大小,它決定了人力、物力和機械動力的消耗,直接影響機器的耗油量、損耗以及勞動效率;耕作質量好壞,是指耕后土壤表現的狀態及其對作物生育產生的影響;宜耕期長短。
九、土壤比重名詞解釋?
土壤比重,地質學術語,是指單位體積干土的重量與同體積水的重量之比。也叫土壤的“真比重”,單位體積干土的重量與同體積水的重量之比,稱為土壤的比重(specific weight of soil )。
土壤比重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土壤固相組成物質的種類和相對含量。
其測量的方法:將已知重量的土樣放入液體中,排盡空氣,求出由土壤代換出的液體的體積。以烘干土重(105攝氏度)除以體積,即得土壤比重。
土壤比重的測定方法常規方法為比重瓶法。
土壤比重:土粒密度 在傳統土壤地理學研究中曾稱土壤比重,
土壤容重:土壤密度,傳統土壤學中又稱為土壤容重,
十、土壤肥力質量 名詞解釋?
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它們對土壤氮、磷、硫等營養元素的轉化和有效性具有明顯影響,主要表現在:
①促進土壤有機質的礦化作用,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磷、硫的含量;
②進行腐殖質的合成作用,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
③進行生物固氮,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的來源。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