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學家?
劉培桐,著名環境學家。河南省浚縣人,1940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系。1916年12月5日,劉培桐出生于河南省浚縣。
1940年,劉培桐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系,獲學士學位;留校任西北師范史地系助教(因抗戰學校內遷陜西成立西北聯合大學)。
1941年,劉培桐調前中央研究院重慶北碚地理研究所聘任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土壤地理學的研究工作,參與完成了《漢中盆地地理考察報告》(土壤農業部分)、《漢渝公路中段暨渠江流域之土壤與土地利用》等、并發表多篇論文。
1946年后,劉培桐回到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系,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積極開展自然地理學的實驗研究,建立土壤地理實驗室,使研究從定性描述不斷走向定量化論證。
1957-1959年,劉培桐赴原蘇聯莫斯科大學地理系,進修土壤地理學與景觀地球化學,為在中國開展化學地理研究打下了基礎。
1959年12月-1963年,劉培桐回國后,主持中國第一個化學地理專業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1962年,在全國陸地水文會議上,他指出:根據地表水化學變化規律的研究,應注意由于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對地表水環境污染的防治問題;1963年,提出了"關于在中國開展化學地理研究的幾點意見";曾以內蒙古涼城縣岱海盆地開展典型研究,并發表了"岱海盆地的水化學地理特征及其在農業生產中的意義"、"岱海盆地的水化學地理"。
1972年-1977年,劉培桐主持北師大地理系環境科學和環境與癌方面的研究工作。當時中國最先開展對"官廳水庫水源保護研究"及"北京西郊環境污染調查和評價研究"課題;1977年擔任了教育部直屬高校環境科學技術規劃組組長,在國內首先招收了環境科學專業研究生近百人,填補了這方面專業人才的空白。
1979年-1982年,中國環境學學會成立,劉培桐被選為常務理事,兼環境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1982年4月,在北京師大主持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環境教育培訓班;同年經教育部批準,在北師大正式成立了環境科學研究所,任所長。
1988年,經教育部批準,劉培桐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籌建了水環境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一新型的開放實驗室,為國家培養高層次人才,為發展環境科學事業,多出研究成果作出了積極貢獻。其中:《環境學概論》1987年獲國家級優秀教材獎;《化學地理學》1995年獲教育部教材二等獎。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