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的水文與水資源考研要考哪幾科,急
武漢大學的水文與水資源考研要考哪幾科,急
081501水文學及水資源分為下列7個方向: 01 現代水文學,02 水資源系統規劃與管理,03 水環境預測與保護,04 水資源經濟與能源經濟,05 數字流域與“3S”技術應用,06 水利系統不確定性分析與風險決策,07 水安全與水務管理
考試科目為:
①101政治
②201英語或202俄語或203日語
③301數學寬御一
④892水力學或893工程水文學或894材料力學
復試高巧渣筆試科目:
水利水電戚悄工程概論
同等學力加試科目:①水利工程經濟②水工建筑物
肯定是
河海,南京水科院悔讓這兩個當中數前乎選了
想以后就這方面的研究或工作可以薯悉去南京水科院
何謂生態文明?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的關系是什么?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推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是對人類長期以來主導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反思,是對人與自然關系歷史的總結和升華.其內涵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價值觀.樹立符合自然生態法則的文化價值需求,體悟自然是人類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導致人類生命系統的消亡,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并不是人類對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類自身進步的需要,把對自然的愛護提升為一種不同于人類中心主義的宇宙情懷和內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態系統可持續前提下的生產觀.遵循生態系統是有限的、有彈性的和不可完全預測的原則,人類的生產勞動要節約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形成生態化的產業體系,使生態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物質產品的生產,在原料開采、制造、使用至廢棄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對環境影響最小、再生循環利用率最高.
三是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的消費觀.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們的追求不再是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而是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這種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的規范.
關系:
生態文明建設是塑造美麗中國的迫切要求
從世界人類文明進程看,生態文明是一種新的文明形態。這種文明形態有別于傳統的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是對傳統文明的反思與超越。在內涵上,它主要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也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作為人類文明的基礎,生態文明不僅延續了人類社會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歷史血脈,而且承載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成果。生態文明的崛起是人類文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遭遇困境的主動選擇。自進入工業社會以來,人類在創造輝煌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時,也面臨難以承受的資源危機、生態災難和環境危機,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新的文明形態轉型。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對這種要求的回應,倡導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在改造世界的同時要保護好地球。
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目標
20世紀,現代化浪潮中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引起人們反思,特別是60年代,全世界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話語表達日益活躍,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首屆人類環境會議,標志著人類生態環境意識的覺醒。作為地球村的重要成員,我國于1973年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由此環境保護被確立為政府的重要職能,成為由政府主導的社會實踐運動。1983年,保護環境被確立為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環境保護觀念開始深入人心。2007年,建設生態文明寫進黨的十七大報告,成為執政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論及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納入中國特色事業總體布局。
建設美麗中國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與理論的創新。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上,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三大轉變: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的理念,向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理念轉變;從粗放型的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向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從把增長簡單等同于發展的觀念、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轉變。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建構上,要正確領會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自然觀,科學理解和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把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納入中國特色理論體系,反對極端人類中心主義和極端生態中心主義。
建設美麗中國要科學把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著力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著力點是: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化道路;加快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強化能源環境立法;激發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努力形成人人關心、人人珍惜、人人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