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氣污染監測現狀
我國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以粉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重。
1995年,據87個城市監測,大氣中總懸浮微粒年日均值為55~732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392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242微克/立方米。45個城市年日均值超過國家二級標準,占監測城市數的51.7%。
據84個城市監測,降塵年月均值3.70~60.13%噸/平方公里,平均值為17.7噸/平方公里·月,南方城市降塵量平均值為10.16噸/平方公里·月;北方平均值為24.73噸/平方公里·月。
據88個城市監測,二氧化硫年日均值2~424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值為81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值為80微克/立方米,南北方城市總體污染水平相近。超過年日均值標準的城市為48個,占監測城市數的54.4%。
據88個城市監測,氮氧化物年日均值12~129微克1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值為53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值為41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較南方城市污染嚴重。氮氧化物已成為廣州、北京冬季的首位污染物,表明我國一些特大城市大氣污染開始轉型。
由于大氣受到污染,一些地區開始形成酸雨區。我國的酸雨區主要分布于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污染最重,其中心區域酸雨年均pH 值低于4.0,酸雨頻率在80%以上。西南地區以南充、宜賓、重慶和遵義等城市為中心的酸雨區,近年來有所緩減,但僅次于華中地區,其中心地區年均pH值低5.0,酸雨頻率高于80%。華東沿海地區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下游地區以南至廈門的沿海地區,該區域酸雨污染強度較華中、西南地區弱,但區域分布范圍較廣,覆蓋蘇南、皖南、浙江大部及福建沿海地區。華南地區的酸雨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及廣西的東部地區,重污染城市降水年均pH值在4.5~5.0之間,中心區域酸雨頻率在60~90%范圍。廣西地區的酸雨污染較普遍,除南部濱海地區,大部分地區酸雨頻率在30%以上,酸雨區沿湘桂走廊向東西擴展,東與珠江三角洲相連。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