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局土壤科工作職責?(土壤環保檢測)
一、環保局土壤科工作職責?
環保局土壤科就是專門檢測土壤污染物的
二、四氯乙烯污染了土壤環保風險如何?
1、四氯乙烯對環境污染主要是主要是破壞臭氧層。
2、四氯乙烯主要通過使用過程中的揮發作用進入大氣,也可能在處理污泥、工廠的廢棄物的過程中或因地下儲存罐的滲漏進入土壤和水體,在儲存或廢物處理地點四氯乙烯也可能通過滲漏或揮發進入大氣、土壤和水體,造成污染.
3、進入大氣的四氯乙烯在降解或隨雨水濕沉降到土壤和水體之前可存留數月之久。到達水體和土壤的四氯乙烯也會揮發進入大氣。由于四氯乙烯被土壤吸附微弱,因此可以迅速穿過土體而進入地下水。在地下水中它可能存留很長的時間不被降解。在適宜的條件下,微生物可以降解部分四氯乙烯,有時會形成有毒的降解產物。
4、四氯乙烯可以添加到氣溶膠、溶劑皂、印墨、黏合劑、密封劑、擦亮劑、潤滑油和硅膠。化工廠、干洗業、紡織業和計算機制造業等是排放四氯乙烯的主要污染來源。
三、為什么稱土壤生物為環保衛士?
在原始森林中,如果沒有土壤生物充當“清道夫”將森林產生的枯枝殘葉、動物尸體和糞便等消化、分解掉,森林很快會被 殘留物所充塞,新鮮的水分和空氣達不到植物的根系,森林的更 新就會停止,最終會導致森林的死亡。
科學家曾計算過,在一茶匙森林土壤中有20億個細菌、幾百萬真菌、原生物和藻類等。就 是這些不起眼的“環保衛士”,對森林的生長、死亡、再生長, 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土壤成因,土壤分類,主要土壤的類型?
土壤 可以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種類型。
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
黏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少,顆粒細膩,滲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氣性能差。
壤土的性質:含沙量一般,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風性能一般。
地球陸地表面土壤種類的分異和組合。與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變化密切相關。
中國的主要土壤類型有15種。
磚紅壤
分布地區:海南島、雷州半島、西雙版納和臺灣島南部,大致位于北緯22°以南地區。
形成條件: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3-26℃,年平均降水量為1600-2000毫米。植被為熱帶季雨林。
一般特征:風化淋溶作用強烈,易溶性無機養分大量流失,鐵、鋁殘留在土中,顏色發紅。土層深厚,質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強酸性。
赤紅壤
分布地區:滇南的大部,廣西、廣東的南部,福建的東南部,以及臺灣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緯22°至25°之間。為磚紅壤與紅壤之間的過渡類型。
形成條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溫較磚紅壤地區略低,年平均氣溫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間,植被為常綠闊葉林。
一般特征:風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磚紅壤,顏色紅。土層較厚,質地較粘重,肥力較差,呈酸性。
紅壤和黃壤
分布地區: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四川盆地周圍的山地。
形成條件: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黃壤形成的熱量條件比紅壤略差,而水濕條件較好。
一般特征:有機質來源豐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質少,土性較粘,因淋溶作用較強,故鉀、鈉、鈣、鎂積存少,而含鐵鋁多,土呈均勻的紅色。因黃壤中的氧化鐵水化,土層呈黃色。
黃棕壤
分布地區:北起秦嶺、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長江,西自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東至長江下游地帶。是黃紅壤與棕壤之間過渡型土類。
形成條件:亞熱帶季風區北緣。夏季高溫,冬季較冷,年平均氣溫為15-18℃,年降水量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葉闊葉林,但雜生有常綠闊葉樹種。
一般特征:既具有黃壤與紅壤富鋁化作用的特點,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點。呈弱酸性反應,自然肥力比較高。
棕壤
分布地區: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
形成條件: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氣溫為5-14℃,年降水量約為500-1000厘米。植被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
一般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強烈,還產生較明顯的淋溶作用,使鉀、鈉、鈣、鎂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積。土層較厚,質地比較粘重,表層有機質含量較高,呈微酸性反應。
暗棕壤
分布地區:東北地區大興安嶺東坡、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和長白山等地。
形成條件:中溫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5℃,冬季寒冷而漫長,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溫帶針闊葉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一般特征:土壤呈酸性反應,它與棕壤比較,表層有較豐富的有機質,腐殖質的積累量多,是比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
分布地區:大興安嶺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寬南面窄。
形成條件:寒溫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為亞寒帶針葉林。
一般特征:土壤經漂灰作用(氧化鐵被還原隨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鐵、鋁氧化物與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積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層薄,有機質分解慢,有效養分少。
褐土
分布地區:山西、河北、遼寧三省連接的丘陵低山地區,陜西關中平原。
形成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為主。
一般特征:淋溶程度不很強烈,有少量碳酸鈣淀積。土壤呈中性、微堿性反應,礦物質、有機質積累較多,腐殖質層較厚,肥力較高。
黑鈣土
分布地區:大興安嶺中南段山地的東西兩側,東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遼河的分水嶺地區。
形成條件: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為產草量最高的溫帶草原和草甸草原。
一般特征:腐殖質含量最為豐富,腐殖質層厚度大,土壤顏色以黑色為主,呈中性至微堿性反應,鈣、鎂、鉀、鈉等無機養分也較多,土壤肥力高。
栗鈣土
分布地區:內蒙古高原東部和中部的廣大草原地區,是鈣層土中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土類。
形成條件: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場為典型的干草原,生長不如黑鈣土區茂密。
一般特征:腐殖質積累程度比黑鈣土弱些,但也相當豐富,厚度也較大,土壤顏色為栗色。土層呈弱堿性反應,局部地區有堿化現象。土壤質地以細沙和粉沙為主,區內沙化現象比較嚴重。
棕鈣土
分布地區:內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爾多斯高原,新疆準噶爾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緣,是鈣層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帶過渡的一種土壤。
形成條件:氣候比栗鈣土地區更干,大陸性更強。年平均氣溫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沒有灌溉就不能種植莊稼。植被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一般特征:腐殖質的積累和腐殖質層厚度是鈣層土中最少的,土壤顏色以棕色為主,土壤呈堿性反應,地面普遍多礫石和沙,并逐漸向荒漠土過渡。
黑壚土
分布地區:陜西北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等黃土高原上土壤侵蝕較輕,地形較平坦的黃土源區。
形成條件: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與黑鈣土地區差不多,但由于氣溫較高,相對濕度較小。由黃土母質形成。植被與栗鈣土地區相似。
一般特征:絕大部分都已被開墾為農田。腐殖質的積累和有機質含量不高,腐殖質層的顏色上下差別比較大,上半段為黃棕灰色,下半段為灰帶褐色,好像黑壚土是被埋在下邊的古土壤。
荒漠土
分布地區:內蒙古、甘肅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達木盆地等地區,面積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國總面積的1/5。
形成條件: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不到100毫米。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為主。
一般特征:土壤基本上沒有明顯的腐殖質層,土質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幾乎全是砂礫,碳酸鈣表聚、石膏和鹽分聚積多,土壤發育程度差。
高山草甸土
分布地區:青藏高原東部和東南部,在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脈。
形成條件:氣候溫涼而較濕潤,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草甸植被。
一般特征:剖面由草皮層、腐殖質層、過渡層和母質層組成。土層薄,土壤凍結期長,通氣不良,土壤呈中性反應。
高山漠土
分布地區: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侖山脈和帕米爾高原。
形成條件:氣候干燥而寒冷,年平均氣溫-10℃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可達-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植被的覆蓋度不足10%。
一般特征:土層薄,石礫多,細土少,有機質含量很低,土壤發育程度差,堿性反應。
五、菜園里螞蟻多多怎樣消滅它.要環保不能危害蔬菜和土壤?
螞蟻,您是消滅不完的。現在唯一環保又不危害蔬菜的辦法,就是找到螞蟻的窩點,將它們遷移出去。螞蟻是喜甜食的動物,您看看自己的地里有沒有甜食源,或者能產生甜食的蔬菜,只要把這個根源鏟除了,螞蟻自然就消失了。
六、土壤板結導致土壤缺鉀?
一、土壤板結的原因
1、長期使用化肥,有機肥不足
很多農民朋友們圖省事,,只在自家的地里施用從化肥店買來的化肥,而忽視農家肥的使用,這樣土壤中的有機質減少,就容易引起土壤板結和龜裂,有機質少,微生物活動就不頻繁,沒有疏松土壤的工人,土壤自然就結塊了。
2、土壤質地太粘,耕作層比較淺
粘土的空隙比較小,加上平時種地的時候耕作層就那么深,翻耕土壤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如果遇上下雨天或者大水漫灌,就容易堵塞土壤孔隙,造成土壤表皮的結塊,等水分散失的差不多了,就會出現干裂現象。
3、風沙、暴雨導致水土流失
如果遇到大自然的暴雨和大風天氣,土壤表層的一層浮土容易被帶走,土壤結構遭到破壞,就容易引起土壤板結。加上機械耕作過深,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只有部分被當季作物吸收,其余被土壤固定,就容易造成土壤板結。
二、土壤板結的解決方法
1、增施有機肥,少施化肥
土壤板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偏施化肥,而忽視有機肥的使用,在自家土地中進行配方施肥,這樣科學合理的施肥方式不僅可以緩解土壤板結,還可以控制盲目施肥的用量,減少肥料錢。增施有機肥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在土壤中施入粉碎秸稈、農家肥以及優質的商品有機肥,要是施用菌肥效果就更好了。
2、實行滴灌、噴灌措施
不合理的水分灌溉也是造成土壤板結的重要原因,在土地里實行噴灌和滴灌設施,能夠將水直接送達作物根系吸收,不造成水分的浪費,也是防止土壤板結的好方法。
3、打破舊的耕作方式,推行新措施
摒除以前老的耕作方式,在自家的地里實行秸稈還田和免耕覆蓋,盡可能的減少不必要的土壤流失,保護土壤結構。
七、沙質土壤和砂質土壤區別?
沙質土壤是分布在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地區。是河流從上游夾帶的泥沙不斷淤積而成的土壤,這種泥沙一般顆粒不大,比較細軟,形成的沙質土壤往往比較疏松,并且河流的沖積平原的沙質土壤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是農業生產的理想土壤。
而砂質土壤就不一樣了,它是分布的山地丘陵的山坡上,這些砂質主要是巖石風化的產物,其顆粒往往比較大,并且大小不一,雖然也比較松散,其實原先只是巖石的風化殼,或者是成土母質,后期逐漸形成土壤,保留砂質特性,但是這種土壤土層很薄,沒有足夠的有機物質,土壤肥力比較低,不是農業生產理想的土壤。
八、土壤燃燒對土壤的傷害?
?1、大氣污染
焚燒秸稈最大危害就是污染大氣,因為在焚燒秸稈的時候會產生大量的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等,還有各種有害物質,同時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也比正常情況高很多,這樣對人的眼睛鼻子都有一定的刺激。之前了解到了歷史上最嚴重的的霧霾,大家對于空氣污染應該重視起來。
2、火災
焚燒秸稈的時候假如遇上大風,可能火勢不受控制,甚至于點燃周圍的物體,甚至于將山都燒掉了,只要引起大火就很難控制,尤其不要在大山附近燒火,鬧不好可能出大問題。
3、交通事故
焚燒秸稈可能會引起交通事故,因為其中彌漫的煙霧會讓空氣能見度持續下降,可能影響到正常鐵路的運營,搞不好就出交通事故。
4、降低土壤肥力
焚燒秸稈不僅不會讓土地更肥,反而會讓耕地更加荒蕪一些,土壤肥力受到了相應的影響,營養大量流失對土壤很是不利。根據不完全統計,燃燒一次秸稈可能讓土壤肥力下降0.2—0.3個百分點,假如通過秸稈還田生成,可能需要5-10年的時間。
5、消耗土壤微生物
通過燃燒秸稈,農田當中的微生物都被燒死了,最終農田可能會變得板結很難種植。
6、加重病蟲害
焚燒秸稈可能讓部分病蟲害減少,同時其他病蟲害反而更加嚴重一些,比如毛毛蟲黑粉病等等可以會在田地當中相當猖狂。
7、影響作物產量
假如在焚燒秸稈的田地當中種植作物,可能導致產量有所下降,根據科學研究,秸稈焚燒土壤不實惠玉米大豆生長,這對于作物是相當不利的。
九、土壤種類?
土壤可以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種類型。
中國主要土壤發生類型可概括為紅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鈣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濕土(草甸、沼澤土)、鹽堿土、巖性土和高山土等系列。
十、土壤性質?
土壤的基本性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吸附性 土壤的吸附性與土壤中存在的膠體物質密切相關。土壤膠體包括無機膠體、有機膠體、有機一無機復合膠體。由于土壤膠體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膠粒表面帶有電荷,分散在水中時界面上產生雙電層等性能,使其對有機污染物和無機污染物有極強的吸附能力或離子交換吸附能力。
(2)酸堿性 土壤的酸堿性是土壤的重要理化性質之一,是土壤在形成過程中受生物、氣候、地質、水文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根據氫離子存在形式,土壤酸度分為活性酸度和潛性酸度兩類。活性酸度又稱有效酸度,是指土壤相處于平衡狀態時,土壤溶液中游離氫離子濃度反映的酸度,通常用pH值表示。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