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繞月探測衛星是什么?
一、2007年繞月探測衛星是什么?
答:2007年繞月探測衛星是嫦娥一號探測衛星。
二、首顆探月衛星叫什么名字
首顆探月衛星叫嫦娥一號。嫦娥一號是中國探月計劃中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完成使命,撞擊月球表面預定地點。嫦娥一號衛星首次繞月探測的成功,樹立了中國航天的第三個里程碑,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
嫦娥一號衛星選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臺,并進行了適應性改造。其外形與東方紅三號衛星相似,衛星本體為一個2.22米×1.72米×2.2米的六面體,兩側各裝有一個大型展開式太陽電池翼,當兩側太陽翼完全展開后,最大跨度可以達到18米,重量為2350千克,設計工作壽命為一年,將運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高的極月圓軌道上。
三、中國首顆繞月探測衛星叫什么
中國首顆繞月探測衛星叫嫦娥一號。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中國第一顆繞月人造衛星“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完成使命,成功撞擊月球表面預定地點。
“嫦娥一號”有效載荷研制測試由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負責,探測器本體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制,其上搭載了包括γ射線譜儀、X射線譜儀、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等在內的8種24臺件科學探測儀器,主要任務是獲取科學探測數據,為中國后續月球探測任務進行先期試驗驗證。
“嫦娥一號”衛星首次繞月探測的成功,是我國探月史上里程碑式的跨越,填補了中國在探月活動中的空白,為中國的探月工程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首顆繞月探測衛星是哪個?
首顆繞月探測衛星是嫦娥一號。
嫦娥一號是中國探月計劃中的第一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完成使命,撞擊月球表面預定地點。
嫦娥一號衛星總重2.35噸,其中燃料1.2噸,身長18米。在接近月球的時候,它的速度達到了普通噴氣式客機的10倍,因為月球質量較小,速度太快的話無法被引力捕獲。經過一系列的技術操控,終于在經歷12天的長途飛行之后,嫦娥一號順利到達了預設軌道,開始進行預定的繞月飛行。
擴展資料:
嫦娥一號發射成功意義:
嫦娥一號衛星首次繞月探測的圓滿成功,樹立了中國航天的第三個里程碑,突破并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實現了多個中國航天史及航天器的“第一”。
第一次研制并成功發射中國首顆繞月探測衛星;第一次實現了繞月飛行和科學探測;第一次形成了深空探測任務的總體設計思路和研制流程,這些都充分體現出中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不斷提高。
嫦娥一號是中國的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于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04秒602毫秒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順利發射升空。
衛星的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太陽能電池帆板展開長度18米,壽命大于1年。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間環境。
擴展資料;
嫦娥一號衛星在軌運行一年中,共傳回1.37TB的有效科學探測數據,獲取了全月球影像圖、月表部分化學元素分布等一批科學研究成果,圓滿實現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
嫦娥一號衛星開展的在軌試驗,充分利用衛星的延壽期,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試驗數據,為嫦娥二號、三號衛星的研制,提供了基礎數據,對中國月球探測二期工程的開展和其它深空探測計劃的實施,具有重要的工程意義、科學意義和實踐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嫦娥一號
月球1號(俄語:Луних-1)是蘇聯、也是人類發射成功的第一個星際探測器。它是一系列以“月球號”命名的探測器中的第一個成員。
“嫦娥一號”(Chang'E1)為中國自主研制并發射的首個月球探測器。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制,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一個在中國流傳的古老的神話故事。
嫦娥一號主要用于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
擴展資料
美國最早于1958年8月18日發射月球探測器,但由于第一級火箭升空爆炸,半途夭折了。隨后又相繼發射3個先鋒號探測器,均告失敗。1959年1月2日,前蘇聯發射月球1號探測器,途中飛行順利,1月4日從距月球表面7500千米的地方通過,遺憾的是未能命中月球。
這個探測器重361.3千克,上面裝有當時最先進的通信,探測設備。它在9個月后成為第一顆人造行星飛往太空深處。月球1號發射兩個月后的3月3日,美國發射的先鋒4號探測器,從距月面59000千米的地方飛過,也未擊中月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月球探測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探月工程
“嫦娥1”號是中國自主研制并發射的首個月球探測器。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嫦娥1”號月球探測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制,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一個在中國流傳的古老的神話故事。“嫦娥1”號主要用于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整個“奔月”過程大概需要8~9天。“嫦娥1”號運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圓形極軌道上。“嫦娥1”號工作壽命1年,繞月飛行1年,執行任務后不再返回地球。“嫦娥1”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地區。
“嫦娥1”號是中國的首顆繞月人造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制。“嫦娥1”號平臺以中國已成熟的“東方紅3”號衛星平臺為基礎進行研制,并充分繼承“中國資源2”號、“中巴地球資源”等衛星的現有成熟技術和成果,進行適應性改造。衛星平臺利用“東方紅3”號衛星平臺技術研制,對結構、推進、電源、測控和數傳等8個分系統進行了適應性修改。“嫦娥1”號星體為一個2米×1?72米×2?2米的長方體,兩側各有一個太陽能電池帆板,完全展開后最大跨度達18?1米,重2350千克。有效載荷包括CCD立體相機、成像光譜儀、太陽宇宙射線監測器和低能粒子探測器等科學探測儀器。
“嫦娥1”號月球探測衛星由衛星平臺和有效載荷兩大部分組成。其衛星平臺由結構分系統,熱控分系統,制導、導航與控制分系統,推進分系統,數據管理分系統,測控數傳分系統,定向天線分系統和有效載荷等9個分系統組成。這些分系統各司其職、協同工作,保證月球探測任務的順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載荷用于完成對月球的科學探測和試驗,其他分系統則為有效載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證服務。
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號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將嫦娥一號衛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號是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它的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實施繞月探測工程邁出重要一步。
探月工程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之后,我國航天活動的第三個里程碑。嫦娥一號突破并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實現了多個中國航天史及航天器的“第一”:第一次研制并成功發射中國首顆繞月探測衛星;第一次實現了繞月飛行和科學探測;第一次形成了深空探測任務的總體設計思路和研制流程……
繞月期間,嫦娥一號接受地面遙控,超額完成了以全月面拍攝為主的一系列科學試驗,共傳回1.37TB的有效科學探測數據,獲取了全月球影像圖、月表部分化學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科學研究成果,圓滿實現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為我國月球探測后續工程和深空探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衛星還成功進行了紫外環月模式運行試驗、太陽翼高溫應對策略試驗、太陽帆板撓性參數對控制系統影響試驗等各種飛行控制和科學探測任務。通過多項技術改進,試驗有效解決了衛星儀器設備頻繁遭遇“空間單粒子撞擊事件”影響正常工作等問題。
2009年3月1日16時13分10秒,在安全飛行494天,繞月飛行5514圈后,嫦娥一號衛星迎來完美的告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的精確控制下,“嫦娥”最終撞擊在東經52.36度、南緯1.50度的豐富海區域。伴隨著嫦娥一號衛星“奮不顧身”的一撞,我國探月一期工程至此畫上圓滿的句號。
望采納!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