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沉淀---水解酸化----SBR工藝處理印染廢水 現實中有用到嗎?用到的多嗎?
樓主最近幾天一直在問這個問題,看得出很著急。我就自己了解的部分知識簡單回答下,希望能有所幫助:
一、綜述:
印染廢水是在纖維材料紡織成坯和漿紗、煮煉、退漿、漂白、絲光、印花、染色等工藝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印染廢水所含的污染物成分差異性很大,有機物污染物濃度高,色度大,堿性高,可生化性差。其中所含的顏色及污染物主要有天然有機物(天然纖維所含的蠟質、膠質、半纖維素、油脂等)及人工合成有機物(染料、漿料和助劑等),以芳烴和雜環化合物為母體,并帶有顯色基團(如-N=N-、-N=O)及極性基團(如-SO3Na、-OH、-NH2),并向著抗氧化、抗生物降解的方向發展。
二、特點:
印染廢水的水質隨加工的纖維種類和采用工藝以及使用的染化料的不同而異,污染物組分差異很大。
三、處理工藝:
1、化學法:
1)絮凝法:掩蔽甚至打斷親水基團或破壞染料分子的發色結構,降低染料分子的水溶性,使其變為疏水性分子或離子,從而通過絮凝得以去除;具有空軌道的金屬離子,能接受弧對電子,能與含弧對電子的染料分子絡合生成結構復雜的大分子,使染料分子具有膠體性質;有機分子與染料分子形成絡合物降低染料分子的水溶性。
2)氧化法:染料分子中發色基團的不飽和雙鍵可被氧化斷開,形成分子量小的有機物質或無機物,使染料失去發色能力。
3)電化學法:通過電極反應破壞染料的發色結構,達到脫色的目的。對染料的電化學性能研究表明,各類染料在電解處理時其COD去除率的大小順序為:硫化染料、還原染料>酸性染料、活性染料>中性染料、直接染料>陽離子染料。
2、生物法:
考慮印染廢水處理的經濟性,其中脫色重點應采用生化處理工藝。利用微生物酶來氧化和還原染料分子,破壞其不飽和鍵及發色基團。 染料分子通過一系列氧化、還原、水解、化合等生命活動,最終降解成簡單無機物或轉化為各種營養物及原生質。染料中的偶氮基團、三苯甲烷基團以及單氮基團聚合物,都能通過厭氧分解。
由于染料分子的抗生物降解性強,好氧處理過程B/C下降,致使普通的好氧工藝對廢水色度、COD去除率不高。通過延長污泥停留時間、改善活性污泥活性或選用高效生物菌種能有效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 目前發現能降解染料的微生物主要有真菌、細菌和藻類三種。
為了探求高效、低耗、低投資的印染廢水處理新技術,近年來在厭氧法與好氧法的結合成為該類廢水處理的趨勢。厭氧法只發生水解和酸化作用,這一工藝流程的提出主要是針對印染廢水中可生化性很差的一些高分子物質,期望它們在厭氧段發生水解、酸化,變成較小的分子,從而改善廢水的可生化性,為好氧處理創造條件。采用這一流程,較好地解決了PVA、染料的處理問題。厭氧好氧系統中的厭氧段具有雙重的作用:一是對廢水進行預處理,改善其可生化性能,吸附、降解一部分有機物;二是對系統的剩余污泥進行消化。
四、問題分析:
1、難生化降解性:
印染廢水成分復雜,且難以被生物降解,染料分子的抗生物降解性強,在傳統的好氧工藝處理過程中,B/C不斷下降,致使普通的好氧工藝對廢水色度、COD去除率不高。
通過延長污泥停留時間、改善活性污泥活性或選用高效生物菌種(目前發現能降解染料的微生物主要有真菌、細菌和藻類三種)能有效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
同時推廣厭氧(兼氧)生化預處理工藝,即在傳統生化工藝前端增設水解酸化池和中沉池等構筑物,可大幅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加快污染物的無機化降解過程,降低處理成本,是治理中高濃度印染廢水的有效手段。厭氧法只發生水解和酸化作用,針對印染廢水中可生化性很差的一些高分子物質,在厭氧段發生水解、酸化,變成較小的分子,從而改善廢水的可生化性,為好氧處理創造條件。厭氧段具有雙重的作用:一是對廢水進行預處理,改善其可生化性能,吸附、降解一部分有機物;二是對系統的剩余污泥進行消化。
2、返色現象:
印染廢水在經厭氧-好氧生化處理的過程中,會出現在好氧段出水色度較厭氧段出水色度高的現象,通常稱為返色,這是造成許多印染廢水處理項目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時出水呈黃色/褐色,通過分析其中物質,主要是染料在分解后偶氮基等顯色基團被破壞,但是其苯環結構沒有被破壞殆盡,含有苯類結構的化合物在水中顯示尾色,廢水雖經厭氧(水解)處理,部分分子結構因斷鏈和小分子化使得部分發色基團被降解,但仍有少量沒有被破壞的發色基團在好氧過程中重新顯色,芳香胺類和酚類氧化也可引起。
生物去除色度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酶來氧化和還原染料分子,破壞其不飽和鍵及發色基團。染料分子通過一系列氧化、還原、水解、化合等生命活動,最終降解成簡單無機物或轉化為各種營養物及原生質。染料中的偶氮基團、三苯甲烷基團以及單氮基團聚合物,都能通過厭氧分解。因此提高厭氧段的停留時間能有效防止此現象。
另外,通過增設高級氧化/電化學工藝,可徹底破壞其分子結構,從而達到脫色的目的。
五、結論:
印染廢水由于生產工藝和原料的不同,原水水質差別較大,在處理該類廢水時應對排水狀況做足夠調研,建立在小試或中試的基礎上確定處理工藝。但一般都逃不離物化預處理+生化處理的主體工藝。
物化處理工藝的選定應根據小試/中試結論進行確定設計參數,生化工藝建議采用兼氧+好氧的組合工藝,設計合理時,不論是活性污泥法還是生物膜法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國內印染廢水大多采用的是水解酸化+生物接觸氧化的處理工藝,更多考慮是生物膜法微生物量大,耐沖擊負荷等因素。但膜法處理時具有深度處理能力不足的特點,因此應根據排放標準確定具體工藝。
有,我在邯鄲見過這樣的工藝,但是年代很古老了,而且我到的時候工藝正在技改,可見還是有一定的問題的,可能會影響到推廣,至于是否用的很廣,我不能明確答復你,因為我對印染廢水處理了解很少。
有用到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