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醫科大學女生叫什么?
22歲的福建莆田女孩陳寧靜,皮膚偏黑,戴副眼鏡,頭發簡單地挽在腦后綁成一束馬尾,笑起來還帶幾分天真爛漫。然而,從8歲開始,她就在街上撿塑料瓶和紙皮,補貼學費。半天走遍村子,能撿到十幾個瓶子和幾斤紙皮,賣兩三元錢。陳寧靜說,自己撿廢品一撿就是10年,直到考取大學。
考上廣東醫學院后,陳寧靜的“女超人”形象漸漸為人所熟知。同班同學胡潔珊說,“陳超人”每天清晨6點就起床到教室看書,晚上在圖書館學到11點多才回宿舍。期末功課比較緊的時候,為了不影響同學休息,她還會半夜跑到走廊看書。“有幾次我晚上睡不著,聽見她說夢話都是在背公式。”為了掌握心電圖的內容,她曾與老師探討不下30次,一放學便去圖書館查閱文獻和資料。
雷州市產業有哪些?
古代榨蔗石轆。
路是人走出來的,更是人開出來的。而開路的直接原因是物流的需要。在尋尋覓覓的日子里,我們查古書、走古港、訪老人、見古物,初步弄清了支撐雷州半島幾千年貿易未衰的靠山是雷州半島本身的豐富物產。在這里,我們僅列舉其中的三大產業——陶、糖、魚。
制陶王國——雷州半島
這一定義的提出,可能有人反對,有人疑惑,有人好奇。可不管人們怎么想,這是我們探尋得出的結論。
去年7月至12月,徐聞縣在三墩漢港遺址上打造“大漢三墩旅游區”,僅在不到2萬平方米的建設工地上,就撿到數萬計的各種陶片、磚塊。這些秦漢時期的陶片有瓦片、碗片、碟片、罐片、煲片等,多呈紅色,少量呈灰色,這剛好是漢朝流行的顏色。一位正在建新房的二橋村村民帶我們去看他挖地基時撿到的一堆陶片。他說,地下全是,也不知埋有多深。
這些陶制品是當地燒制的嗎?當然是!我們參觀了博物館和考究了雷州半島的古窯址之后得出結論。特別是出土的兩個“萬歲瓦當”都是燒制時的廢品,更堅定了我們的結論。
在廉江、遂溪、雷州、徐聞四縣(市)的博物館里,珍藏最多的是陶瓷品。這四個縣(市)已發現的和未發現的歷代古窯群址多得數不清。每個港口遺址的地下埋的也都是以噸來算的陶片。
讓我們進入遂溪縣看一看吧。
經遂溪文物部門匯同省市專家實地勘查,遂溪共查出19處古窯址,共有136座古窯。這些古窯分布在城月、草潭、楊柑、界炮、黃略、港門、樂民、河頭等鎮。這一百多座窯燒制的陶瓷制品五花八門:碗、碟、釜、網墜、盆、杯、壺、缽、罐、盞、瓶、枕、硯、爐、沙盆、洗、匣缽、神器等。釉彩有青釉、赭釉、青黃釉,花紋有印花、刻花、堆塑、彩繪等手法。
現在,讓我們估算一下,宋元時遂溪有多少人從事陶瓷業。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佛山陶瓷廠的用工數推算,一座土窯約要30人“伺候”,包括運土、練土、篩土、和泥、做坯、上釉、入窯、燒火、出窯、裝運等等。這么一算,宋代遂溪就有近萬人在從事陶瓷業。至于每天出產多少產品,那也應是數以萬計的。
上個世紀七十、八十年代,廣東省文物工作者和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學者先后對遂溪縣古窯址作考古。這可讓專家們驚訝不已,認為“楊柑新埠窯址”“規模之大,在廣東是屈指可數的。”
古糖寮成千上萬
記得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那時還是實行計劃經濟,由國家投資在雷州半島建了許多糖廠。而在鄉間,農民則用古老的土糖寮生產紅片糖。這樣,就出現了土糖寮與大糖廠爭蔗源的矛盾。為了保證大糖廠的壓榨量,當時政府下令強行查封土糖寮,拆毀一切設備。從此,延用了幾千年的牛拉石碌壓榨機被搗毀棄于村頭林中,制土糖的原始工藝也消失了。
湛江為什么要大動作、大范圍地“消滅”土糖寮呢?原因是土糖寮太多了。
有多少?
沒有一萬也有幾千!
這是我們在探尋古道時得出的結論。我們發現,在到過的雷州半島的幾十條村莊中,都發現廢棄的甘蔗壓榨石碌。
我們來到遂溪嶺北調豐村。這是一條程姓村莊,現有近5000人。村中有東坡井,相傳是幾百年前蘇東坡被貶海南時在村中借宿用過的古井。該村程世德、程世騰等幾名老人告知我們,他們村世世代代都有開土糖寮的歷史。在他們懂事的時候,還有30多個糖寮。每個糖寮要6頭牛,30多人,分三班榨蔗煮糖,每班兩頭牛拉碌,11人操作壓榨煮糖工作。
雷州半島古糖寮之多,由此可見一斑。
我們查閱清代的《徐聞縣志》和《遂溪縣志》,兩志都記載明清時期在海安港、赤坎港大批量的出口貨品中,蔗糖排在前面。其中海安港在明朝是雷州半島糖產品交易中心,設有糖行十多間。廣州、香港、澳門、潮州、福建、廣西、海南等地的糖商每年二、三月必來海安購糖販運。
現在,雷州半島仍然是中國最大的糖業基地之一。這給當地百姓和政府增加了不少的收入。
靠海吃海——魚貨足
遂溪有個地方叫“鯉魚墩”。上個世紀末,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現了古人生活的遺物。出土文物包括大量的貝殼、陶片、打磨石器、墓葬等。這一發現證明,在距今7000-8000年的時候,雷州半島已有人類居住生活。他們從海里捕撈來貝類魚類食用,過著靠海吃海的生活。
這樣的古人遺址在雷州英利、徐聞華豐嶺等地也有發現。古人住在海邊的高坡上,搭起粗糙的小茅房。每天,他們到海邊去捕魚撿貝,過著魚肉滿盆的日子。我們敢推斷,同樣是七、八千年前,同樣是以石為工具,雷州半島的古人比住在深山老林的古人舒坦。深山古人住山洞,整天要追打野獸來充饑,而雷州半島的古人走出家門就有魚有貝捕撈,不用“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多方便啊!他們世代過著“男漁女織”的安逸生活。
這種“漁獵”生活一直伴隨著雷州半島古人走過來。歷史上,雷州半島有四個大漁港:烏石、企水、江洪、草潭。一般漁港也有十七、八個之多,分散在徐聞、海康、遂溪和廉江。
據《宋史·食貨志》所載,唐宋時期的雷州港集散的貨品主要有黃魚、谷、米、牛、酒等。
我們還查到藏在日本的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的《雷州府志》。該志記載,雷州半島所產魚有四十二種之多。其中有一種叫“海龍翁”的魚大如屋宇。該志還記載雷州半島所產的十九類海貝,與我們今天見到的差不多。
那么,雷州半島一年究竟產多少海魚呢?其他史書沒有具體的記錄。據1949年出版的《湛江工商年鑒》記錄,當年海洋捕撈產量為17521擔,占廣東的11.1%。
歷史上的三大產業,支撐起雷州半島的經濟命脈永不衰竭。到今天,雖然陶瓷業已衰落,但糖、漁業繼續是湛江的支柱產業,并已演繹成全國著名的蔗糖、海產品產地。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