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廢水的污染是什么?
一、工業廢水的污染是什么?
工業廢水是指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污水和廢液,其中含有隨水流失的工業生產用料、中間產物和產品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廢水的種類和數量迅猛增加,對水體的污染也日趨廣泛和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和安全。因此,對于保護環境來說,工業廢水的處理比城市污水的處理更為重要。工業水污染是對水體產生污染的最主要污染源。它指的是工業企業排出的生產過程中使用過的廢水。根據污染物的性質,工業廢水可分為:⑴含有機物廢水,如造紙、制糖、食品加工、染織工業等廢水;⑵含無機物廢水,如火力發電廠的水力沖灰廢水,采礦工業的尾礦水以及采煤煉焦工業的洗煤水等;⑶含有毒的化學性物質廢水,如化工、電鍍、冶煉等工業廢水;⑷含有病原體工業廢水,如生物制品、制革、屠宰廠廢水;⑸含有放射性物質廢水,如原子能發電廠、放射性礦、核燃料加工廠廢水;⑹生產用冷卻水,如熱電廠、鋼廠廢水。工業水污染的危害很大:工業廢水直接流入渠道,江河,湖泊污染地表水,如果毒性較大會導致水生動植物的死亡甚至絕跡;工業廢水還可能滲透到地下水,污染地下水,進而污染農作物;如果周邊居民采用被污染的地表水或地下水作為生活用水,會危害身體健康,重者死亡;工業廢水滲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影響植物和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長;工業廢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會被動植物的攝食和吸收作用殘留在體內,而后通過食物鏈到達人體內,對人體造成危害。
中國處理核廢水的辦法:
1、如果量不多的話,只要控制好排放,就可以把氚和水直接蒸發。
2、將剩下的固體廢料就地填埋,但是氚可能會污染空氣。
3、通過吸附把固體廢料先吸出去,吸出去后,固體廢料還是拿去填埋,然后將剩下的廢水直接排到海里,或存到罐子里緩一緩。
4、廢水處理的目的就是對廢水中的污染物以某種方法分離出來,或者將其分解轉化為無害穩定物質,從而使污水得到凈化。
5、一般要達到防止毒物和病菌的傳染;避免有異嗅和惡感的可見物,以滿足不同用途的要求。
6、廢水處理相當復雜,處理方法的選擇,必須根據廢水的水質和數量,排放到的接納水體或水的用途來考慮。
同時還要考慮廢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殘渣的處理利用和可能產生的二次污染問題,以及絮凝劑的回收利用等。
工業廢水造成的污染:
有機需氧物質污染,化學毒物污染,無機固體懸浮物污染,重金屬污染,酸污染,堿污染,植物營養物質污染,熱污染,病原體污染等。
許多污染物有顏色、臭味或易生泡沫,因此工業廢水常呈現使人厭惡的外觀,造成水體大面積污染,直接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健康,因此控制工業廢水尤為重要。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工業廢水
二、我國工業污水處理設備發展有什么不足
即使工業污水處理設備在現代化發展中的水平已經不錯了,但是在發展中還是存在不足的,那么我國工業污水處理設備發展有什么不足呢? 我國的工業污水處理設備發展所具備的不足是這樣的。
第一為產需矛盾突出,我國生產的設備上的綜合生產能力還遠不能滿足需求。
第二為品種結構落后、品種少、開發能力弱,眾多的產品中一般機械產品和初級產品所占比重大,且具有現代化水平的裝備較少或處于起步 階段。大型環保骨干企業除外下大多數企業缺乏新產品的自我開發能力。
第三為產品質量差、技術水平低,目前還有約35%~40%的產品還處在于國際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平。而在現行的國產工業污水處理設備 中,有l/5屬于是限制生產或限期淘汰產品;2/5屬于需要改進的產品。
第四是產品創匯不穩定。盡管說國產工業污水處理設備有出口,但出口設備技術含量不高,且在出口的類別、品種和地區上較窄,國際市場 上的競爭力不強。
第五是相關企業綜合效益普遍偏低。只要少數的企業除外,其余企業的工業污水處理設備的制造企業的經濟效益較差。
第六是設備成套和工程承包能力弱。能夠承擔污水處理工程承包和設備成套的企業很少,大多數企業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比較適應的開發、 制造成品領域。
第七是操作培訓、售后服務等工作亟待加強。
工業污水處理設備的發展中是有不足的,在發展中總會有缺陷,因為顧忌面可能達不到那么廣泛,因此,我們在產品的發展中還需要繼續努力。
三、上世紀中國工業革命的環境污染:在某地有一個工業廢渣堆積場,結果廢渣無法清理······
一、與公害
從人類歷史來看,大自然自身體系因人類活動而遭受重大毀壞,是最近幾百年的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迅速的資本主義國家,最先出現了公害現象,這是一個事實。但是,不能就此下結論:公害就是資本主義體制的產物。
1970年前后,日本的公害現象漫延,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當時,在有關公害問題的爭論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國家是否存在公害現象?是否會因經濟體制不同,而公害也有程度之別?”對國家在進行經濟開發過程中能否解決公害問題,提出了疑問。
這個問題,1970年3月在東京召開的有關公害問題的國際學術討論會上也有過爭論,成為當時世界性爭論焦點之一。正如都留重人(曾任日本一橋大學校長,現為該校名譽教授--譯注)簡明概括的那樣,爭論是這樣展開的:首先,是美國的戈爾德曼根據在蘇聯進行的環境污染調查研究結果,指出:“有關蘇聯的研究調查已經表明,破壞環境的主要原因并非是私營企業制度,而是工業化現象本身。”接著,瑞典的埃利克?達邁說:“沒有任何根據能說明經濟體制的不同與公害現象有某種重要性。”這就否定了公害與經濟體制的關系。對此,蘇聯的V.S.塞米約諾夫提出了反對論:“可以按照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明確提出社會行動的目的,按照科學計劃化規定的先后順序,集中利用一切社會資源和權能。”說這樣的科學計劃化所規定的優先順序,提出其必要性,可隨時采取有效的公害對策。
這個爭論,沒有得出圓滿結論就收場了。后來報告了蘇聯、東歐各國、中國等國家的環境破壞實況,明確表明:今天不已不能說“國家沒有公害”,或者“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公害程度會有根本的不同”。事實上,國家的環境破壞相當嚴重。
二、公害發生的原因
關于國家公害發生原因,議論紛紜。有的不是從某種社會制度狀況,而是從高度技術社會、工業化的產物或者技術具有的絕對矛盾方面去探討公害發生的原因;有的雖然把生產第一主義的經濟經營作為問題,但把生產力水平低作為產生公害的主要原因。這些都是把生產力水平的發展階段作為公害的原因。與此相反,也有人提出了更加重視生產關系問題的意見。例如,有人提出了是因為在一定范圍內,一味追求利潤和剩余價值,只顧生產效率,或工業建設和農業經營接受了資本主義條件。
另外,也有人從別的角度出發,提出民主主義、市民社會的未成熟與公害的產生有關。例如,宮本憲一指出國家“民主主義傳統缺乏”,或“住民的文化或政治意識低下”,說“國家如果不實行三權分立、地方自治,或沒有言論、結社的自由,而一統國有化,反而要防止公害是困難的。”
還有不少學者指出了計劃經濟的目標選擇和官僚制度問題。馬什?埃特爾指出:“縱使是掌握了很大權力的中央機構,也未必能改善經濟與環境的關系。由規劃者做出的目標選擇和要實行這個計劃的動機這兩方面,會發生問題。蘇聯和東歐各國的中央計劃并沒能防止環境破壞。”戈爾德曼說:“發生這種環境污染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蘇維埃經濟犧牲環境保護達成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岡哲郎把一黨專政產生的集權官僚制的弊害等作為問題提出。……除此之外,還有人從引進資本主義“先進”技術和商品(如農藥)來探討公害發生的原因。
綜上所述,國家發生公害的原因大致可歸納為:①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了一定階段;②生產關系問題;③民主主義、市民社會的成熟度;④官僚主義的弊害;⑤經濟計劃的目標選擇問題。
中國的研究人員是如何分析公害原因的呢?周富祥在《環境保護問題與經濟政策》一文中,把公害原因歸納為六個方面:
第一,經濟工作部門負責人的思想認識問題。在中國,把環境問題看作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在制定和通過經濟五年計劃的同時,一起通過環境保護五年計劃。但是,在企業經營部門,并不能以同樣的思想制定和實施包括防止公害計劃在內的生產計劃。
第二,經濟管理問題。為了把環境保護和生產建設作為一個平衡來進行,就必須認識資源的永續利用,即資源的消耗和補給、再增殖能力的關系,以及廢棄物排放和自然環境容量之間的關系,對生產建設進行經濟管理。這就要注重適應生態系統的技術和盡量不出廢棄物的生產技術。這是對正在進行的技術改造提出了新課題。
第三,大部分工礦企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熱能的利用率達不到30%,但煙塵排放量卻比國外多幾倍。化學工業產品的生產程序多,原材料的利用率只有三分之一,生產過程中耗水、耗電量比國外多幾倍,甚至幾十倍。
第四,忽視城市規劃。例如,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美麗的江南水鄉城市蘇州,有2400多年的歷史,在不足28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密布了近500個工廠,環境污染非常嚴重。21個化學工廠設在城區周圍,10家印染廠設在市中心,3家造紙廠設在水源上游,形成了一個居民區、工業區、風景園林區、煙囪、寶塔犬牙交錯的混亂布局,嚴重地破壞了自然風景。
第五,城市市政公共交通落后。下水道建設速度緩慢,城市污水處理達不到2%,剩下的98%未經處理任其注入江河、湖沼等水域,造成環境污染是理所當然的。
第六,不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周富祥指出的中國六個方面的公害發生原因,大多關系到經濟開發、技術改造、城市開發等經濟政策。簡單地說,則是表明了要克服“開發與環境之困境”的環境保護政策,要作為經濟政策或結合經濟政策。
三、中國環境污染的現狀
從水的污染來看,1980年全國每日排放出3,000-4,000萬噸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其中僅有2%(約70多萬噸)在全國35-40個有污水處理的工廠得以處理。其余則任其流入江河、湖沼或海域。在1,100個河川、湖沼水域中,有850個水域(占77%)遭受污染,且其中污染特別嚴重的有230個水域(占20%)。因此,即使每一萬人配備一個污水處理工廠,必須建新9萬多個,要建設污水處理廠,需籌措巨額資金。若考慮到這些,不控制污水發生源的發生機構,只建造污水處理廠以予應付,這不能不被認為在現實中允許環境污染的存在。
上海市的黃浦江上,游船浮動,作為青年男女約會的好去處,早就聞名于世。但其周圍設有8,000個工廠,每日約有500萬噸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流入江中。所以黃浦江發出臭氣的天數與日俱增:1978年為106天;1979年為148天;1982年為150天。就是說,江水發臭時間超過了一年的三分之一,而且有100種以上的污濁物質的含量超過了標準。上海市民一直飲用黃浦江水,因污染嚴重,擬定1985年把飲用水源移至上游。但是,作為重大防止污染的措施,除了計劃綜合治理工廠污水和生活污水外,沒有其他特別的改善水質的計劃。
中國的大氣污染也很嚴重。中國能源大部分是煤,能源總產量(標準煤換算)的70%左右是煤。能源的80%消耗于工業,能源的有效利用率為28%,比起日本的50%和西歐的42%,顯得極其低微。用煤的工廠或事業單位,半數以上沒有集塵裝置和脫硫裝置,一般的家庭和辦公室等取暖用煤,產生的煤煙也成了大氣污染源,冬季尢甚。由此可見,中國大城市和內陸聯合企業(大工廠)地區,大氣污染是非常嚴重的。
全國每年的煤塵降量為1,000萬噸,每年排放硫黃氧化物約1,500萬噸。不管測定方法如何,順便比較一下1973年東京都測定的數據:東京都每年的煤塵降量為11,872噸,硫黃氧化物約為57,017噸。可見,中國的煤塵和硫黃氧化物降量分別是東京都的900倍和250倍。當然,中國的國土面積約為東京都的4,700倍,但這里指的是限于中國使用煤炭的城市地區和聯合企業地區的面積(中國的耕地面積為110萬平方公里,不過為國土的12%,人均耕地面積為0.1公頃,是日本國的2倍),所以不能講現在中國的大氣污染程度比1973年東京都輕。事實上,正如下表所示,幾個大城市的大氣質量的測定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有代表性的幾個大城市的大氣污染狀況
中國特有的公害發生源,就是農村人民公社時期創立的“五小工廠”。所謂“五小工廠”是指水泥、鋼鐵、農藥、化學、機械五個行業的小工廠,是“社隊企業”的一部分。據說它是從五十年代后半期“大躍進”時期的“土法煉鋼”熱潮中發展起來的。因為是小工廠,而且立地分散,很難進行排水和排氣處理,防止環境污染的對策亦難以實施。“五小工廠”是資本主義國家沒有的,是中國特有的公害發生源,是一個難以解決的課題。一署名經緯的人在《北京周報》發表文章說:“五小工廠的確給農民帶來了很多好處,但也產生了很多麻煩,首先是環境污染。”
松花江水銀污染情況,日本也有報道。據中國研究人員對魚類中水銀含量的測定結果表明,那里水銀濃度平均值達0.74mg/kg(最低值0.03mg/kg∽最高值3.24mg/kg),這與1972年日本對水俁灣的調查結果一水銀濃度平均值達0.73mg/kg(最低值0.02mg/kg∽最高值2.40mg/kg)相比,情況大體相同。聽說還有超過水俁灣的水銀濃度的水域。松花江的水銀污染源是地處吉林的乙醛工廠。
從上所述,可見中國的環境污染現狀是相當嚴重的,在今后的經濟發展中,如果不把它作為主要課題放在應有的位置上,那么,就很有可能出現如同經濟高速發展下的日本所經歷過的災難。
四、中國的環境保護政策
中國的環境保護政策,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是從1972年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開始的。然而,在“四人幫”時代,盡管工農業生產下降,但環境污染嚴重化,環境保護政策無法實施。1978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一條第三款中規定:“國家保護環境和天然資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1979年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該法吸取了世界環境保護法的精華部分。爾后,又陸續制定了很多環境法。可以說,環境保護在法制方面正在完善。
中國環境保護法不但具有性質,而且具有中國的特色。
的性質可歸納為四點:
(1)黨對環境保護工作的方針是“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這是黨對環境保護的基本政策,又是環境保護法的精髓。
(2)只要中國是以生產資料公有為基礎的國家,在環境保護工作方面,就必須實行“計劃準備,全面分配”的原則。
(3)在環境保護、資源保護和控制污染方面,重視預防工作,規定了“三同時原則”。所謂“三同時原則”就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4)確立獎懲制度,采取行政監督和群眾監督相結合的辦法。所謂獎勵就是通過經濟手段的引導,促進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工作。對企業完全利用廢水、廢氣、廢渣生產的制品,在一定范圍內減稅或免稅,在利潤方面也給予照顧。
中國環境保護法有三個中國特色:
(1)環境保護法的制定和徹底實施,與的現代化密切聯系。如何同時進行現代化建設和環境保護,是中國面臨的新課題。不考慮防止公害,只顧生產,不行;同樣,只考慮防止公害,不顧生產,也不行。因此,規定了一個“三同時原則”。
(2)環境保護法的對象,不是僅限于防止公害,而且對資源、自然生態的保護與合理利用,健康生活與創造勞動環境等都做了綜合的規定。
(3)特別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其背景在于已認識到: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是發展生產力的基礎,在中國的自然環境中,水土流失、森林面積減少情況等極其嚴重。
五、經濟開發和環境保護的矛盾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對相克的既老又新的問題,也是中國在現實中碰到的課題。
現在,中國的環境政策的最大課題就是如何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經濟規劃的軌道。中國的環境政策,在下述三個方面存在著與經濟開發的矛盾。
第一,農村地區小工業的飛速發展。這正如在第三部分講述的那樣。雖然加促了農村經濟的開發,但是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而且對這一重大問題的對策,無人問津。
第二,企業的技術改造與防止公害的關系。中國促進企業防止污染的政策主要是結合企業的技術改造,采用可以防止公害的技術。但是,對于排放污染物的所有企業,都采用這一辦法,則技術改造需要很多資金,故在現實中不可能。
第三,隨著經濟開發,城市化也迅速發展,與此同時產生了城市問題。上海市的三大城市問題是住房問題、交通問題和環境問題。聽說環境問題特別嚴重。經濟開發,不僅加速了工業化,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說帶來了城市化,所以城市的環境污染更加嚴重。城市改造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做法。但是,對下水道等生活基礎設施投資,不同于企業技術改造,很難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所以它與生產基礎型投資的權衡關系更難調整。
六、結束語
中國具有兩重性:既是發展中國家,又是國家。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開發與環境之矛盾“也作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對立問題,即南北問題提了出來。為了保護”寶貴的地球“,發達國家提出要加強防止公害規制的主張,完全壓抑了發展中國家的開發計劃。
但是,忽視環境保護的經濟開發計劃,即使在短期內可提高生產率,但從長遠來看,是不會有好處的。這是從世界上很多經驗教訓中得出的結論。在這一意義上,全世界正注視著中國尚在摸索中的適應生態體系的經濟開發計劃能否成功。可以說,中國要在本世紀末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經濟發展計劃下,解決環境保護和經濟開發同時并進這一課題,正面臨著煩惱。
中國的環境保護政策,作為制度來說,是集世界先進經驗和中國獨特做法之大成。但是,這個制度,未必能適合中國的經濟體系及其發展階段,倘若在現階段不采取某種補充措施,就很有可能成為容忍或加促環境污染的制度。因此,今后隨著經濟開發的進展,一方面要樹立起經濟開發計劃要適應生態體系的觀念;另一方面,要不斷重新認識,評價具體的環境政策。
望采納。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