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種子牡丹江32怎樣施肥
水稻施肥技術(一)
. 一、水稻吸收養(yǎng)分的基本規(guī)律是什么?
水稻正常生長發(fā)育所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有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鐵、鋅、錳、銅、鉬、硼及硅。碳、氫、氧在植物體組成中占絕大多數(shù),是水稻淀粉、脂肪、有機酸、纖維素的主要成分。它來自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一般不需要另外補充。氮、磷、鉀三元素是水稻需要量大,單純依靠土壤供給,不能滿足水稻生長發(fā)育的需要,必須另外施用,所以又叫肥料三要素。對其他元素需要量有多有少,一般土壤中的含量基本能滿足,但隨著高產品種的種植,氮、磷、鉀施用量增加,水稻微量元素缺乏癥也日益增多。
每生產100千克稻谷吸收的氮、磷、鉀的數(shù)量分別為1.5或1.9千克、0.18或3.82千克,大致比例為2:1:3。由于其中不包括根的吸收和水稻收獲前地上部分中的一些養(yǎng)分及落葉等已損失的部分,所以實際水稻吸肥總量應高于此值。而且隨著品種、氣候、土壤和施肥技術等條件的不同而變化,特別是不同生育時期對氮、磷、鉀吸收量的差異十分顯著,通常是隨著生育時期從秧苗到成熟期的過程中,吸收氮、磷、鉀的數(shù)量呈正態(tài)分布。
二、水稻各生育階段需肥規(guī)律是什么?
氮素吸收規(guī)律:水稻對氮素營養(yǎng)十分敏感,是決定水稻產量最重要的因素,水稻一生中在體內具有較高的氮素濃度這是高產水稻所需要的營養(yǎng)生理特性。水稻對氮素的吸收有兩個明顯的高峰,一是水稻分蘗期,即插秧后兩周;二是插秧后7-8周,此時如果氮素供應不足,常會引起穎花退化,而不利于高產。
磷素的吸收規(guī)律:水稻對磷的吸收量遠比氮肥低,平均約為氮量的一半,但是在生育后期仍需要較多吸收。水稻各生育期均需磷素,其吸收規(guī)律與氮素營養(yǎng)的吸收相似。以幼苗期和分蘗期吸收最多,插秧后3周前后為吸收高峰。此時在水稻體內的積累量約占全生育期總磷量的54%左右,分蘗盛期每一克干物質重含(P2O5)最高,約為2.4毫克,此時磷素營養(yǎng)不足,對水稻分蘗數(shù)及地上與地下部分干物質的積累均有影響。水稻苗期吸入的磷,在生育過程可反復多次從衰老器官向新生器官轉移,至稻谷黃熟時,約60%-80%磷素轉移集中于籽粒中,而出穗后吸收的磷多數(shù)殘留于根部。
鉀素的吸收規(guī)律:鉀吸收量高于氮,表明水稻需要較多鉀素,但在水稻抽穗開花前其對鉀的吸收已基本完成。幼苗對鉀素的吸收量不高,植株體內鉀素含量在0.5%-1.5%之間不影響正常分蘗。鉀的吸收高峰是在分蘗盛期到拔節(jié)期,此時莖、葉鉀的含量保持在2%以上。孕穗期莖、葉含鉀量不足1.2%,穎花數(shù)會顯著減少。出穗期至收獲期莖、葉中的鉀并不像氮、磷那樣向子粒集中,其含量維持在1.2%-2%之間。
三、在淹水條件下土壤中的氮、磷、鉀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淹水條件下氮的變化:水田土壤由于長期淹水,土層分化為兩層,其性質很不相同,表面的一薄層為氧化層,厚度僅有數(shù)毫米,一般不超過10毫米,其下部為還原層。銨態(tài)氮肥或能轉化成為銨態(tài)氮的氮肥如硫酸銨、碳酸氫銨和尿素等,如施于表面的氧化層會受硝化細菌的作用轉化為硝態(tài)氮,而硝酸離子不能為土壤膠粒所吸附,于是隨水滲漏于下邊的還原層,逐漸在反硝化細菌作用下還原成水稻難以吸收利用的氣體氮逸失于大氣中,這種現(xiàn)象稱為反硝化作用。
淹水土壤中磷的變化:水田土壤淹水后磷的供給能力高于非淹水土壤,施入淹水土壤中可溶性磷被固在土壤固相表面,濃度上升比較顯著,而且受水田土壤的性質影響很大。淹水后有效磷的增加以磷A值(即土壤有效磷和施用磷肥之比)表示,富含磷酸鐵的酸性土壤磷A值較高,而磷酸鐵含量低的鈣質土壤和腐殖土壤淹水后有效磷卻沒有增加。因此,土壤淹水后水溶性磷濃度增加,以含鐵量低的鈣質沙土最明顯,含鐵量低的酸性沙土次之,再次為近中性黏土,酸性鐵質鋁土最少。
淹水條件下鉀的變化:淹水后土壤中可溶性二價鐵離子和錳離子增加,同時將交換性鉀置換進入土壤溶液,在某些條件下土壤中存在的過量亞鐵離子,會與土壤中鉀鹽結合形成由K2SO4、F2SO4和水以不同比例組成的難溶性二價鹽,從而降低了鉀的有效性,鐵吸收過多會妨礙鉀的吸收。
四、水稻高產施肥的原則及注意事項是什么?
水稻高產施肥的基本原則:重視化肥,配合有機肥,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施用對改良培肥土壤的效果十分顯著,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儲量,改善土壤有機質組成,增加土壤中氮、磷、鉀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加強了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性,改善土壤物理性質和水分狀況。
(1)氮肥、磷肥或氮、磷、鉀配合施用。高產栽培條件下極易貪青、倒伏、發(fā)生稻瘟病,空秕率增加。因此,在施肥上要堅持氮、磷、鉀配合施用。
(2)適量施肥與配方施肥。高產栽培施肥量要適宜,配比合理,要根據(jù)不同的地塊肥力不同,進行確定施肥量,做到配方施肥確保高產。
(3)高產施肥注意的事項。
①施足基肥。有機肥料分解慢,利用率低,肥效期長養(yǎng)分完全,所以作基肥施用較好。但由于稻區(qū)早春氣溫較低,土壤中的養(yǎng)分釋放緩慢,為了促進高產田秧苗早生快發(fā),可以將速效氮肥總量的30%-50%作為基肥施用。磷肥和鉀肥均作為基肥施用,也可以留一部分在拔節(jié)期施用。
②早施蘗肥。水稻返青后及早施用分蘗肥,可促進低位分蘗的發(fā)生,增穗作用明顯。分蘗肥分二次施用,一次在返青后,用量占氮肥的25%左右,目的在于促蘗;另一次分蘗盛期作為調整肥,用量在10%左右。目的在于保證全田生長整齊,并起到促蘗成穗的作用。后一次的調整肥施用與否主要看群體長勢來決定。
③巧施穗肥。穗肥不僅在數(shù)量方面對水稻生長發(fā)育及產量形成影響較大,而且施用時期也很關鍵。穗肥在葉齡指數(shù)91左右(倒二葉60%伸出)施,可以促進劍葉生長。當高產群體較繁時,穗肥在葉齡96(減數(shù)分裂時期)時施,起到保花作用。
④酌情施粒肥。水稻后期施用粒肥可以提高籽粒成熟度,增加千粒重,要控制好粒肥施用量和施肥方式。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