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農業措施包括哪些技術內容?簡要說明農業耕作措施的技術要點?
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耕措施。
3000年前,據《漢書》記載,“后稷始圳田”,圳即,是中國最早采用的溝壟種植法。西漢時提出了溝壟互換的代田法,隨后又推廣了古代的區田法。區田(類似后來的)以及后來出現的草田輪作制等都有水土保持的作用。到了近代,水土保持農業技術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現在,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形式和社會經濟條件,一般可選用下列幾種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
以改變小地形為主 采用橫坡耕犁、開溝起壟、挖坑掏缽等方法,改變微小地形、增加地面糙度、減緩徑流流速、增加土壤入滲,以形成無數個微小的地面及地表層的蓄水庫,就地攔蓄降水。主要措施有:改順坡耕種為橫坡等高耕種;坡地上深耕,等高開溝起壟;壟溝內培土,分段攔蓄;坡地上等高播種,時開溝培壟;種子播在壟溝內,中耕時挖壟填溝,把溝培成壟,壟挖成溝;通過耕翻加工,結合開溝,用生土培埂,把熟土和集中填在溝內,修成0.65~1米寬的小型等。類似的方法還有抗旱蓄水聚肥耕作(又名抗旱豐產溝)和抽槽聚肥耕作;結合深翻挖坑,生土培在坑的下方,熟土填在坑內,坑與坑交錯,等高成行;半旱式耕作,在稻田中挖溝培壟,返青前淹水,分蘗后保留半溝水;在夏休坡地或牧坡地,每隔一定距離沿等高線開溝,以蓄水攔泥,減少沖刷等。
以增加植物被覆度為主 用密生作物或增加植物被覆度或被覆時間,減少耕地。如、谷子、豆類等作物被覆度較高,、苜蓿等的被覆度可達90%。用疏密不同的作物或牧草間作、混播,可以增加植物被覆度。用夏熟作物與秋熟作物或牧草間作套種,可增加植物被覆時間,減少濺蝕及坡面沖刷。將這些疏密不同、被覆不等的作物采用等高帶狀間作,還有改變小地形、增加地面糙率的效果。在土地較多的地區,可實行作物與牧草或作物與檸條、等灌木等高帶狀輪作,保持水土的作用更為顯著。在黃土高原地區,草帶或灌木帶還可逐漸形成地坎,減緩地面坡度。
以增強土壤抗蝕力為主 用殘茬、秸稈覆蓋,可以保護地面,減少蒸發,增加,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在中國西北干旱地區,用砂礫鋪蓋砂田可以防止風蝕、水蝕、鹽堿,抗旱保墑,穩定地溫。實行少耕與,可免所造成的孔道遭到破壞,改善,增強抵抗雨滴濺蝕和風蝕的能力。少耕結合深松,還可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壤透水性和持水力。此外,在休閑地、茶園、桑園、果園等裸露地上種植覆蓋作物或在經濟作物的行間采用地膜(又稱地幕)覆蓋,也可改良土壤,減少水土流失。
怎樣做好稻田水分管理
水稻的整個生育過程都離不開水,水稻的基本需水包括生理需水和生態需水。稻田水分管理就是要在水稻的各生育期內根據其不同的需水要求,科學合理的進行排灌水,保證其正常的生理需水和生態需水,從而促使水稻正常生長發育,形成更好的產量和質量水平。在實際生產上要認真掌握水稻各生育期的需水特點,科學合理的進行水分管理。
1、返青期 此時的稻田應保持一定水層,有利于給稻苗創造一個較穩定的溫濕環境,一般要求持水3寸為宜,從而促進早發新根,加速返青。持水過深,會影響稻苗的恢復生長,持水過淺,晝夜溫差大,不利于新根的生成,如遇寒潮易形成冷害僵苗。
2、分蘗期 這一時段田間水分狀況應保持在土壤含水高度飽和到有淺水之間,才有利于促進分蘗早生快發。水層過深會抑制分蘗的形成。當分蘗數達到合理要求的數量時,要及時曬田抑制無效分蘗的生長,可以曬到田面泛白,人立田面不下陷。
3、幼穗發育期 稻穗發育過程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的臨界期,一般要求水層灌溉。而且稻田保持水層,可減輕高溫的影響。
4、抽穗開花期 這段時期稻株對缺水的敏感程度較高,受旱嚴重時會出現出穗開花難,受旱輕則會影響花粉和柱頭的活力,空秕率增加。所以此時要求間隙灌水。
在生產實踐中,還要進行合理的曬田,曬田一是能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改善土壤環境,二是能調整植株長相,促進根系生長,促進無效分蘗死亡,增強植株抗倒伏能力。曬田要根據氣候、施肥和稻苗長勢情況掌握曬田時期和程度。以分蘗過末期至幼穗分化初期較適宜。長勢旺,葉色濃,苗數足的田應早曬、重曬,以葉片明顯落黃為度,相反則應遲曬,輕曬或露田即可。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