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大棚土壤鹽漬化、酸化等問題日益加重,該如何改良?
近些年隨著溫室大棚的興起,在給農民朋友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出現土壤環境惡化的問題。主要有土壤次生鹽漬化、土壤酸化、土傳病害嚴重、土壤營養失衡等。如何改變這一現狀,還作物一個健康生長的環境?
次生鹽漬化
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一些設施大棚內出現地面上有的地方發白、有的地方則呈現明顯的暗紅色,而且有嚴重的死棵現象;已經坐果的番茄出現臍腐病,這些都有可能都是土壤次生鹽漬化帶來的。
溫室大棚的土壤次生鹽漬化,是我國設施農業種植中最廣的一種土壤問題,一般設施大棚在種植3~5年后,土壤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次生鹽漬化現象。
一、土壤次生鹽漬化形成的原因
小環境因素:溫室大棚種植和大田種植相比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這種封閉的環境缺少天然降雨的淋洗,這是根本的原因。另外就是人為的灌溉,水分不會淋到太深,就會把鹽分留到土壤表面。
施肥量過大:施肥量超過了作物帶走的量,就會在根區或者更深的層次造成養分過多,累積在土壤當中。
設施內水熱環境:大棚內長出現高溫、高濕的環境,土壤水分蒸發強烈,鹽分離子會隨著水分的蒸發而向上運動,導致土壤表層鹽分的聚集。
農事操作過多:在設施大棚里過多的農事操作,踩踏比較嚴重,造成土壤板結,毛管空隙受到破壞、通透性變差,這也會加劇次生鹽漬化的發生。
二、土壤次生鹽漬化帶來的后果
土壤溶液滲透壓過高:土壤里的鹽分離子聚集,還造成土壤溶液的滲透壓過高,一旦土壤溶液的濃度大于植物細胞液的濃度,作物根部的吸水就會受阻,造成作物生理性干旱,過于嚴重的時候就會造成作物脫水死亡。
影響根部吸收:土壤的次生鹽漬化還會造成作物根部生長發育不良,影響根部對其它元素的吸收,破壞作物的營養平衡,造成蔬菜缺素、降低蔬菜的抗病力。
三、土壤次生鹽漬化的改良措施:
設施土壤的次生鹽漬化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在進行改良時遵循:因害設防,因地治理的原則,采用綜合的處理方法。
揭膜 歇茬:揭膜能讓設施內的土壤接受到陽光的曝曬和淋洗,使土壤熟化,增加土壤的通透性,還能讓土壤有休養生息的時間。一般每年6~8月的高溫季節歇茬在兩個月左右。
深翻、灌水洗鹽:在每年清園后,要進行一次深翻改土,這樣就能把土壤表層的鹽分翻到下層。相當于把土壤中的鹽分平均分布以下,深翻完成后,要灌水洗鹽,讓土壤中的鹽分充分進入水中,然后排除含鹽的積水,從而降低鹽漬化程度。
科學施肥:改良設施土壤次生鹽漬化,科學合理的施肥也是一個重要手段。要科學選擇肥料的種類,盡可能的少使用化肥,增加有機肥的用量,尤其是秸稈有機肥對改善大棚里鹽堿化的土質有很好的效果。有機質類的物質,能夠疏松土壤,恢復土壤結構,讓土壤形成更多的團粒結構,增加土壤的活性,使土壤中的腐殖質增多,從而促進根系生長,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吸附多余的氫離子。
使用噴、滴灌:改良土壤的鹽漬化問題,除了改變施肥種類,還要對傳統的灌溉模式進行改變,有條件的盡量使用滴灌、噴灌等結水灌溉措施,提高設施大棚水肥一體化水平、提高肥料利用率也能有效預防土壤次生鹽漬化。
土壤酸化
土壤酸化是指土壤中的堿基離子被淋洗,氫離子或鋁離子增加,導致土壤PH值降低,形成酸性土壤。
一、土壤酸化的形成原因
長期單施單一質化肥:不同化肥種類對土壤酸化程度的影響不同,總體上來說氮肥的影響最明顯,尤其是氯化銨和硫酸銨的酸化能力最強,施用尿素后,在土壤中經過氨化和硝化后,也能酸化土壤。其次大量使用磷酸二銨、過磷酸鈣等酸性肥料;硫酸鉀、氯化鉀等生理酸性肥料,也會導致PH值下降。
土壤含氧量不足:設施內氣流受限制,土壤含氧量下降,根系及土壤微生物呼出的二氧化碳積累在土壤中,與水結合形成碳酸,這同樣會導致土壤中的PH值降低。
灌溉次數較多:設施土壤一般灌溉也比較多,灌水量過大會加劇鈣、鎂離子的流失,這也是導致土壤酸化的一個主要原因。
二、土壤酸化的表現癥狀
酸化的土壤表層土壤板結,土壤團粒結構遭到破壞,土壤通透性也會變差,而且還會有更明顯的特征。土壤在不透氣同時有酸化的情況下,再加上水滲不下去的時候,土壤當中的一些陽離子如鐵、錳就會上升至土壤表層,在有水的情況下,就會表現出綠色的還原狀態,當干旱的時候,就會氧化,變成高價如3價的鐵離子、5價或者7價的錳離子,它們在一起就變成黃色偏紅的顏色。
三、土壤酸化的改良措施
減少化肥的施用量:要減少化肥的施用量,特別是生理酸性的肥料,改良的第一年,建議要停止土施尿素、磷酸二銨、硫酸鉀等肥料,重施有機肥和腐殖酸類肥料,配合鈣鎂磷肥或者硅鈣鎂肥等偏堿性的肥料,果實發育等關鍵時期,可根基施入適量中性的速溶肥,葉面追施部分氮鉀肥。
進行土壤改良:對于重度酸化的土壤,就需要通過施用石灰或者貝殼粉等進行改良。但是在選擇和使用時,要注意一些問題。如果一定要用石灰的話,應該是用含鎂的白云石灰。如果單純用普通的碳酸鈣這種石灰或者貝殼粉這種碳酸鈣類的石灰,應該配合鎂肥和一些微量元素來使用。不然作物就會表現出缺少微量元素的癥狀。
具體的做法:是在換茬整地前,連同有機肥施入石灰或貝殼粉,用量控制在每畝200K以內,同時增施適量的中微量元素肥料。施用石灰不僅能夠補充土壤中的鈣元素,而且還可以中和酸性土壤。
采用滴灌、微噴灌等節水方式:改良設施土壤的酸化,采用滴灌、微噴灌等節水的方式,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措施。提高設施大棚水肥一體化水平能提高肥料利用率,也能夠有效防止土壤酸化。
溫室大棚土壤中的土傳病害
溫室大棚土壤土傳病害是在條件適宜時,如高溫高濕等,從作物根部或莖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具有傳播快、發病快等特點。生產上常見的土傳病害有十字花科的根腫病、菌核病、軟腐病;茄果類、瓜類等作物的立枯病、枯萎病、根腐病。
一、土傳病害的形成原因
連作障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重茬,引起的后果是作物在生長發育的過程當中,要發生各種病害、蟲害,病蟲害在發生的過程中,不可能徹底的消滅干凈,就會產生大量的病原體,隨著時間的積累,病原體就會越來越多,發病指數也就越來越大,而且發病就會越來越重。
復種指數高:設施大棚復種指數高,病菌藏在土壤中,尤其是冬季缺少曬垡,夏季缺少歇棚,導致病原菌大量繁殖,病害越來越重。
施入未腐熟的有機肥:在設施栽培中,種植戶施入未完全腐熟的有機肥,就會把有機肥中的病原菌帶入大棚內。這都是產生土傳病害的原因。
二、防治措施
防治土傳病害,最重要的是要以減少溫室菌源為目的。
輪作換茬:通過實踐種植表明,輪作是防治土傳病害最經濟有效的措施。如茄科、葫蘆科作物與十字花科或豆科作物實施輪作;十字花科作物與蔥、韭。蒜類作物輪作效果都很好。
改進栽培模式:采用深溝高畦栽培等方式,減少田間積水等,有利于抑制病原菌的生存,減少土傳病害的發生。
消滅病原菌:消滅病原菌是防治設施土壤土傳病害的一個重要手段。換茬時重點清園,將上茬作物的殘枝落葉徹底清除干凈,然后利用溫室封閉性能好的特點,進行灌水高溫悶棚,可有效殺滅土壤中大量的病原菌。
土壤消毒:如果設施大棚土傳病害嚴重,就要及時對土壤進行消毒。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土壤消毒劑,市場上常見的土壤消毒劑種類有很多,以石灰氮為例來說明如何消毒。石灰氮是以氰氨化鈣、氧化鈣和其它不溶性雜質構成的混合物。是一種黑灰色的油性顆粒,含氮20%左右,也含有石灰成分,所以叫石灰氮。具有土壤消毒、培肥地力的雙重作用。它經過分解以后,會產生氮肥和鈣,對土壤都是非常有益的。在市場上,石灰氮有固體和液體兩種形態,為了使用方便和安全,建議使用液體石灰氮。
設施大棚在施完基肥,經過旋耕后,就可以使用液態石灰氮,對液態的石灰氮進行稀釋,每1K液體石灰氮兌水30K,每畝用60~80K未稀釋的液體石灰氮。有條件的可隨棚內噴滴灌系統使用;也可以隨水沖施。需要注意的是在完成施用后,要及時覆蓋薄膜并悶棚15~20天。在耕種前掀開地膜晾曬5天左右,待氣味散盡便可以起壟栽植作物。
由于在做土壤處理的時候,不僅殺死了土傳病原菌、地下線蟲、害蟲等,同時也把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給殺死了,因此在定植的時候要增施生物菌劑有利于作物的生長。
溫室大棚土壤養分失衡
設施土壤中的養分失衡是指通過人為作用,土壤中的大、中微量元素固有的比例被打破,氮磷和有機質含量大幅度增高,中微量元素比例下降。
一、土壤養分失衡的形成原因
多年連作:種植戶為了獲得高收益,往往會連續種植某種產值高的作物,而不注意輪作倒茬。所以每年施入的肥料的種類基本是一樣的,而作物需要的養分是不同的營養元素。所以,在每年都帶走之后,沒有把缺乏的營養元素及時補充,加劇了土壤中營養的失衡,產生連作障礙。
土壤理化性質發生改變:另外一方面,因為常年施肥,其中一些養分元素過量,使土壤理化性質發生改變,降低了一些營養元素的有效性,從而破壞了土壤中養分的平衡供應。
二、土壤養分失衡的影響
土壤中營養元素失衡的直接后果是作物容易發生缺素性生理病害。常見的有:
缺鉀:植株抗病能力降低,作物減產并且品質也會變差;
缺鈣:植株頂芽、根系發育遲緩或不發育,生長點停止生長;
缺鎂:葉片脈間發黃,光合作用漸弱,整個葉片組織淡黃變褐,直至枯死。
在不同地域不同作物所缺元素的不同癥狀也不同,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
三、土壤養分失衡的改良方法
平衡高效施肥:改良土壤營養失衡的根本在于平衡高效施肥,有機肥和無機肥配施,增添中微量元素。施肥時要平衡氮和磷的用量,增加鉀、鈣、鎂、硼等中微量元素的用量。在有機肥的使用方面,要改變有機肥的種類,減少雞糞有機肥的使用并增加秸稈有機肥的使用,有條件的可以結合測土配方進行施肥,能大幅提高肥料利用率。
輪作換茬:結合施肥,進行輪作換茬,不同作物對肥料的需求是不一樣的,也可以減輕土壤總養分的失衡。
對于設施農業中的土壤問題,農民朋友們在實際生產中要經常關注設施農業的土壤情況,通過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法,才能提高設施農業的土壤生產力,確保設施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