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煙草農業建設中的“一區兩中心”指的是?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圍繞國家煙草專賣局“一基四化”的總體要求,堅持以地方黨政為領導,以農民為主體,以自愿為前提,以市場化運作為方式,全面制訂現代煙草農業建設規劃,整體推進基本煙地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完善煙葉生產組織方式、專業化服務形式、煙葉業務管理模式和以煙為主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實現我市煙草農業現代化。按照“普惠、共享、和諧”的原則,以現代煙草農業為引領,堅持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全面整合社會資源,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整體規劃、系統設計、綜合配套、功能齊全,全面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振興農業經濟,增加煙農收入。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黨政領導、部門協作、行業主抓相結合的原則。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領導,強化煙草部門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有關部門的工作積極性,協調解決好運行中的各種矛盾和困難,整體推進我市現代煙草農業建設。
(二)堅持發展現代煙草農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原則。要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通過積極發展現代煙草農業,調整我市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煙區新農村建設。
(三)堅持因地制宜與突出特色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利用我市土壤、氣候、基礎設施等條件,積極引進全國優秀卷煙工業企業,整合生產要素,采取適合貴陽市特色的現代煙草農業生產組織方式和生產服務形式,實現從傳統煙葉生產方式向現代煙草農業的轉變,形成生產質量穩定、典型中間香型風格突出的貴陽品牌煙葉。
(四)堅持統籌規劃與綜合配套相結合的原則。統籌規劃烤煙、經濟作物及其它產業的協調發展,組裝配套投入各種生產要素,建立以煙為主的輪作機制。因地制宜地布局 “煙、糧、林、牧、工、商”等多元化經濟模式,實現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三、目標任務
全市力爭通過2年左右的現代煙草農業建設,基本改變以“小農生產、分散種植、粗放經營、人畜作業”的傳統煙葉生產方式,推動我市煙葉發展走上“市場化運作、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專業化服務、信息化管理”之路,實現產業鏈的延伸,夯實現代煙草農業發展的基礎,推進煙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基礎建設:推進煙地治理,全面完善配套煙水、機耕道、育苗工場、烘烤工場、煙草農業機械、煙葉站點、防雹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煙區生產條件,增強抗御自然災害和提高綜合生產的能力。
生產技術:建立煙草科學技術研究、示范、推廣應用體系,全面提高煙葉生產技術水平和煙葉科技創新水平,提高煙草科技成果轉化率,實現煙葉生產集約化經營。
生產組織:構建現代煙葉生產組織體系,提高規模化種植水平和組織化程度;健全煙葉生產專業化服務體系,實現“六個統一”,促進煙葉生產技術標準化、勞動過程機械化、操作環節專業化、經營管理信息化。
信息保障:大力推進煙葉生產信息化建設,在氣象預報、栽培技術、防災減害、煙葉烘烤、生產收購等環節實行信息化管理,不斷推進精準管理和生產經營信息化。
業務管理:完善煙葉業務管理模式,統一煙葉業務流程、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加強體制機制研究,強化政策支撐,全面提高煙葉生產經營管理水平。
多種經營:建立煙草種植的長效機制,加大綜合生產業務溝通力度,整合社會資金,發揮資源的綜合配置效力,實現多種產業的配套經營,增加合作組織經營效益,實現農產品產業化和循環經濟的全面發展。
工作措施
(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
各級各部門要切實轉變思想觀念,提高對整縣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的認識。一是整縣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是貴陽市農業現代化的重點和突破口。發展現代煙草農業,是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健全農村經濟體制,提高煙葉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的基本途徑。建設現代煙草農業,必須提高煙葉生產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專業化分工、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土地的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增強抵御風險能力,切實轉變生產組織方式,促進煙葉生產又好又快發展。二是整縣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是煙草產業發展的需要。通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全市煙草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加強和改善,煙葉生產技術體系日趨完善,煙葉生產整體水平不斷提高。但我市煙草農業的發展基礎設施脆弱、種煙效益比較優勢不明顯、土地流轉難度大、煙農隊伍不穩定、經濟作物用地與基本煙地用地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卷煙大企業、大品牌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張,對煙草農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圍繞全國重點骨干品牌提供優質原料保障,已經成為關系我市煙草農業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因此,推動傳統煙葉生產向現代煙草農業轉變,適應激烈的煙葉市場競爭,是貴陽市煙草產業持續發展必須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二)綜合配套,系統設計,努力提高規劃水平
全面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要以縣為單位整體規劃、綜合配套、明確標準,以煙葉基地單元為單位系統設計、細化項目、認真實施,通過整合資源、有機集成,規范運作、有效結合,整體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一是要以縣為單位制定規劃,進行整體實施。二是要綜合配套煙地、煙水、機耕道、育苗工場、烘烤工場(烤房群)、煙草農業機械、防災減災設施、煙葉基層站(點)等基礎設施。三是要強化計劃與合同、煙用物資、供種育苗、機械作業、植保、烘烤分級、收購加工、工商合作等重點環節的管理。四是要構建生產組織、專業化服務、信息化管理、風險保障等體系。
(三)全面加快煙葉基礎設施建設
開展煙地治理,配套建設育苗工場、烘烤工場、煙水工程、機耕道、農機具、田間作業便道、排洪溝、田間灌溉與施肥系統、自動化烘烤控制系統等。同時,結合新農村建設要求,整合社會資金,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改善農村生產環境條件,豐富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一是合理規劃基本煙地和輪作作物,實行隔年輪作,達到種地養地相結合,促進循環經濟產業的發展。建立基本煙地保護制度,穩定全市烤煙種植面積。實施基本煙地綜合整治與改良,達到“田成方、土成塊、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基本要求,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二是完善基本煙地煙水工程水源和管網建設。修建機耕道和田間作業便道,配套排洪溝。配套各種類型和功能的農業機械,提高機械化操作水平,實現畝用工控制在20個以內的目標。三是建設育苗工場,滿足一個基地單元或一個煙葉站所有種煙育苗的需要。修建大型密集烤房群,配套綁煙區、回潮區、分級區、收購區、貯藏區,實現煙葉生產、收購的“一條龍”服務。配套建設氣象觀察站、防雹網點,建設和改造農村供電網絡,確保烘烤工場用電需求。四是在烤房、育苗棚、氣象、節水和新能源項目中實施信息化控制,建立信息化平臺,搞好對煙葉生產主體、服務組織、合作社社員、卷煙工業企業和企業內部管理的服務。
(四)加快生產組織方式轉變和建立專業化服務組織
各級政府一是要制訂相關政策,加快土地流轉,發展煙葉規模化種植,鼓勵個私企業、鄉村干部、社會能人、種植大戶等積極參與規模化種植經營。同時,引導成立土地流轉中介機構,規范土地流轉,維護群眾權益,推進煙葉種植規模化、經營集約化。力爭3年后全市全面實現以種植專業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方式種煙。二是要堅持以煙為主,按市場化取向的原則,培育職業化、專業化服務隊伍,并對其進行無償培訓,提高技術水平、操作技能、文化素質和社會化服務水平。引導和扶持育苗、農機、植保、烘烤、分級、物資配送等環節的專業服務合作社,努力提高我市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實現生產過程專業化分工,社會化服務,市場化運作。
(五)加大工商合作力度
堅持以現代煙草農業為統領,以提升煙葉綜合生產能力和優質資源保障能力、提高煙葉質量和特色水平為目標,綜合考慮,統籌安排,整體推進優質煙葉基地單元建設。各單元要按照“生態決定特色,品種彰顯特色,技術保障特色”的思路,聯合工業企業和技術依托單位,制訂生產技術方案和工作方案,緊緊圍繞“主攻質量、改善結構、突出特色”的工作重點,按照《貴陽市烤煙綜合標準化生產體系》的要求,確保實用技術到位,大田煙株生長整齊,煙葉內外觀質量協調一致。以滿足廣東、湖南、云南等中煙工業公司卷煙品牌需求為目標,努力打造獨具區域風格的典型中間香型優質特色煙葉,為“紅雙喜”、“芙蓉王”、“紅河”等品牌卷煙建立優質原料基地。
加強領導,明確職責,精心組織
按照“政府領導、部門扶持、煙農主體、市場運作”的原則,成立貴陽市整縣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領導小組,為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提供組織保障。明確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職責。一是各級政府負責及時解決建設工作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協調各部門之間的工作關系,積極引導煙農采納適合的生產組織形式。二是煙草商業企業是主要的組織者,在國家和省煙草專賣局的統一部署下,認真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機制,著力幫助、指導和協調解決土地流轉、制度創新、規劃設計和生產組織方式的問題。煙草工業企業負責及時將企業對煙葉的需求信息傳遞給煙草商業和農民煙草專業合作組織。三是各級發改、科技、煙辦、水利、農業、蔬菜、農機、畜牧、農辦、扶貧、交通、國土、電力、氣象等部門要積極配合,綜合執行各行業政策,實行項目、資金捆綁投入,集中使用,各負其責,各計其功。四是煙葉生產主體負責各種生產經營活動,組織發展以煙為主的種植業和其它產業,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基本煙地保護。
(八)完善相關政策,爭取國家扶持
一要完善基本煙田保護政策,加強基本煙田管理,確保種煙面積穩定、規模穩定。二要整合農業建設資金,把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投入與交通、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科技創新、新農村建設資金有效整合起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發揮更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要積極探索煙農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機制,維護煙農利益,解除煙農后顧之憂。四要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戰略部署,積極爭取卷煙工業對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的支持,實現煙草持續健康和諧發展。五要各級財政要增加對現代煙草農業的投入,確保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穩步推進。六要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大力發展小額信貸,鼓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和需要的各種微型金融服務。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