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如何改良?
1、深耕改良:將鹽堿地進行深耕30-40公分,土壤應盡量細一些,且要縱橫多次進行。
2、生物改良:可以在土地里種植點耐鹽的植物,如月季、枸杞、白臘等。泡田改良:建立良好的灌水和排水系統,灌水后浸泡晾干,若有鹽分結晶則需再次浸泡。
3、泡田改良:應該建立一個將灌水和排水能分開的系統,要很好的控制底下的水位。在向土地里進行灌水,浸泡大概兩天的時間再進行排水,重復兩三次之后晾干。這個時候檢查一下土里是否有鹽分結晶,要是有的話還應該繼續用水浸泡。
4、水利工程改良:水利工程改良根據“水鹽運動”規律,通過地下滲管排鹽,結合溝渠,深井排水,達到防止返鹽的目的。
5、化學改良:重度鹽堿地,除采用農業、生物和水利措施外,還應配合施用石膏、黑礬和磷石膏等化學改良物質,改善土壤理化性狀。
6、合理施用化肥,鹽堿地施用化肥,應避免施用氯化銨和碳銨生理堿性肥料,可施用硫銨和過磷酸鈣。
7、平田整地,消滅鹽堿。避免鹽分向高處集中形成鹽斑。平田整地要因地制宜,劃小畦灌溉,重度鹽化土要先刮結皮,再平整。
8、栽種耐鹽植物,當土地的鹽堿成份經過泡田后,鹽堿成份明顯下降,可以選擇裁種耐鹽植物進行土壤改良,常見的耐鹽植物有垂柳、毛苕子、白臘、等等很多種類。這類植我在種植時,可以輔以農家肥或者其它可以改善鹽堿地性質的肥料。
什么是鹽堿地?土壤酸化,鹽漬化是什么意思?
鹽堿地主要是土壤的ph值大于7以上,一般PH值保持在8或者9,這樣的大面積的土壤就被稱為鹽堿地。
現在沿海地區有大面積的鹽堿地等待改良。改良土壤鹽堿情況,現在沒有很好的辦法,在鹽堿地上只能種植一些抗鹽抗堿的植物,比如種植棉花。
土壤酸化鹽化和土壤鹽堿是正好兩種相反的情況。土壤酸化一般是指土壤PH值低于7,就會出現酸化的情況。土壤酸化時,同時也會伴隨著鹽化的土壤鹽化的出現。主要原因是由于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大量使用化學肥料,殘留的肥料引起的酸化和鹽化。
在種植過程中大量使用復合肥,復合肥中除了氮磷鉀含量還有很多的填充料。鹽其實對植物生長也有很大的作用,但是過量的鹽就會危害植物的根系生長。
為了植物更好的生長,我們一般都會對酸化和鹽化的土壤進行改良,一般可以用堿性的礦物質肥料進行中和土壤中的酸性。多數都是用礦物質的土壤調理劑或者草木灰來改良土壤。土壤調理劑,既可以中和土壤中的酸性而且還會緩慢的釋放中微量元素,增加根系對于中微量元素的吸收。
大棚土壤出現酸化鹽化時,首先要解決鹽化的問題。在大棚不種植作物時,可以連續大水漫灌土壤兩次,就可以大大降低土壤表面含鹽量。通過水分可以把稀釋土壤中的鹽分,而把鹽帶入根系吸收層以下,這樣可以讓根系更好的生長。
因為,這里的土地表面有鹽堿成份,所以,有的地方多種葵花;也有的進行土壤改造;但現在多地水位逐年下降,有時候也能使鹽堿酸度變弱,減少顯無。謝請參考。
新疆鹽堿地較多,雞糞干發酵肥可以改良土地么?
新疆特別是南疆的鹽堿地不是較多,而是特別多,因為受自然影響,南疆土地分分沙漠、鹽堿地丶綠洲三大塊,而鹽堿地大部分處在綠洲邊緣,是介于沙漠和綠洲的中性地,是可以開墾種植的處女地。但鹽堿地改良是非常困難的,主要是
新疆是灌溉農業,主要水源是靠天山,昆侖山,帕米爾高原等冰川觸化的雪水,不是靠天吃飯。同時,因光照時間長,水氣蒸發量大,屬于典型的大陸沙漠氣候。因此,地表水蒸發量大,把大量的鹽堿留在土壤中,且越積越多,形成鹽堿地,有的地方鹽堿可當食鹽用(土鹽巴)。
新疆土地雖然是沙漠戈壁灘較多且干早少雨,年降水量只有三四百Cm,看似缺水,實質上是水資源豐富的地方,只是因天山,昆侖山,帕米爾高原上的冰川融化水大多沿山坡地表土層流浸到了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最低端,據科學研究,塔里木盆地地下有非常龐大的水資源,可相當于貝加爾湖相。因此,新疆南疆的從綠洲到鹽堿地的水住都比較高,九十年代前開春時地面都冒水,(當地人叫翻漿),現在因大量開墾土地用水較多,加之氣候變暖,冰川雪線升高,冰雪融化量減少,水流量也隨著減少,地表水有所下降,土地鹽堿也有所減少。
綜上所述,新疆的鹽堿地的形成是由水位高和水蒸發量大形成的,對于用雞糞干發酵肥改良還沒有實踐成功經驗,也沒聽說過用此方法。按一般來說,雞糞干發酵肥是個酸性肥料,對堿性土地有一定的中和作用,但無法徹底改良鹽堿地。鹽堿地的改良主要還是挖排堿渠,排堿渠的作用是降低水位和排出堿水。在每年春季時用大量水灌溉而把土壤中的堿水壓排到排堿渠,再由排堿渠流到很遠很低洼的地方。這樣連續二三年鹽堿地的鹽堿就排出了也就被改良成良田了!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