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志堅教授提出的沙漠土壤化技術,業界專家怎么看?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兩年前就知道有這么回事,我在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院內住著,和許多專家教授也比較熟悉,對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這類話題比較敏感,對朋友邀請回答這個話題談談自己的看法。首先,沙漠里的土壤叫做沙壤,沙漠是土壤里的一種。其次,沙漠為什么能飛能跑,那是沙漠太干燥,遇到大風就飛起來,隨風飛到幾千公里。再次,沙漠為什么不長植物,這是由于缺水的緣故。重慶交通大學教授搞了個沙漠土壤化,沙漠變綠洲的工程,在業界也是爭論不休,他是利用植物纖維固化沙漠,引水栽種植物。這種工程,造價較高,只適合景區,公路鐵路沿線,不適合大面積推廣。想想干沙子遇到風,就會慢慢隨風吹走,給沙子加上水,風就不易將沙吹走。一個有趣的游戲,找一個健壯的男士,平躺在海邊的沙灘坑里,別人將沙子慢慢地埋住男士,男士在沒
有外力的情況下,很快脫身起來。如果將男士身上的沙子用水澆濕,男士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他用盡所有力氣也無法從沙子里出來。在海邊,有人享受沙浴,挖個坑用沙子把自己埋起來,漲潮了也沒注意,結果海水打濕了沙子,他就沒辦法脫身死在海邊。這個事情說明,沙子在干燥下就是一盤散沙,在濕潤下,沙子間有很強的力相互作用著,很難將它們分開。所以,沙漠如果保持濕潤,大風不會將沙子刮走,慢慢也就會自然產生生命,不需要這工程那工程的。我記得有一個叫牛玉琴的人,她幾十年沙漠里植樹,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還是好幾屆勞模,為什么她能在沙漠里植樹成功呢,就是由于加強管理,就需要有水使樹成活。樹活
了,有陰涼,慢慢形成良性循環,一點點擴大,使沙洲減少,綠洲擴大。我1984年到陜北永平去過,那里的山光禿禿,完全由沙子組成,沒有樹木,但我發現老百姓住的附近有樹木,當時我想,這是為什么?就是缺水,如果給山上載上樹,好好管理,樹是一定能成活
的,持之以恒,一座山頭一座山頭會變綠的,水保所在陜北神木試驗站的研究,也獲得國家科技大獎。回過頭來再說易志堅的綠化工程,如果可取,那不拿世界大獎了,國家還不重點推廣,把我國沙漠都變成耕地,那是一個什么概念呀!所以說他那不是一個長久之事。
這個沙漠土壤化,是換個說法的新瓶裝舊酒,學農業的應該不陌生,二十年前在核心期刊上就有了,那時候叫保水劑,其實就是纖維素或其他高吸水凝膠類物質,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植物根部保持水分,限制蒸發量。這種東西一直有兩個主要限制,一是成本,如果要大規模應用,必須成本和土差不多才可能,否則以沙漠的廣闊,投入的將是天文數字,二是雖然能保水,但也只是蒸發慢而已,沒水是絕對不行的,就是必須有足夠的水源,保水劑才能起作用,而沙漠本身就極度干旱,如果采地下水以沙漠的廣闊那投入也是巨大的,而且地下水也不可能無限制的開采。之所以現在重提這個技術,主要因為纖維素及其它高吸水凝膠類材料隨著衛生巾和紙尿褲的不斷普及應用成本降低了,而且大量良田被開發成房地產,糧食安全受到威脅。近水源的沙漠和荒漠地帶可以小規模試一下,在沙漠中設置人造綠洲也可以用,但是大規模應用目前主要還是受投入產出比的限制。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