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處理的社會需求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中建筑垃圾的產生和排出數量也在快速增長。人們在享受城市文明同時,也在遭受城市垃圾所帶來的煩惱,其中建筑垃圾就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約占垃圾總量的30%~40%,據有關資料介紹,經對磚混結構、全現澆結構和框架結構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損耗的粗略統計,在每萬平方米建筑的施工過程中,僅建筑廢渣就會產生500~600噸。若按此測算,我國每年僅施工建設所產生和排出的建筑廢渣就超過1億噸,加上建筑裝修、拆遷、建材工業所產生的建筑垃圾數量將達數億t。因此如何處理和利用越來越多的建筑垃圾,已經成為各級政府部門和建筑垃圾處理單位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建筑垃圾中的許多廢棄物經分揀、剔除或粉碎后,大多是可以作為再生資源重新利用的,如廢鋼筋、廢鐵絲、廢電線和各種廢鋼配件等金屬,經分揀、集中、重新回爐后,可以再加工制造成各種規格的鋼材;廢竹木材則可以用于制造人造木材;磚、石、混凝土等廢料經破碎后,可以代砂,用于砌筑砂漿、抹灰砂漿、打混凝土墊層等,還可以用于制作砌塊、鋪道磚、花格磚等建材制品。因此,我們在建筑垃圾的處理上,必須堅持綜合利用。
為什么要減少固體垃圾,這樣有什么好處
二、建議
(一)、對策觀念的更新。
1、提高認識,加大力度。依據日本的經驗,將垃圾對策的視點和重心前移到垃圾產生之前,在生產和生活的各個環節,循環利用資源,消減垃圾。政府以及職能部門高度認識環保產業是以保護環境、節省資源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號召全社會節省資源,并加大圍繞減少垃圾和循環利用垃圾工作的力度,形成較為完整系統的產業。
2、具體措施
采取垃圾源頭消減的方法,應依據垃圾成份和所占比重,及城市的具體情況來設計。主要包括:凈菜進城、限制所謂豪華性大包裝、循環利用包裝物、建立完善廢品回收系統、鼓勵生產環節節省資源和循環利用資源、垃圾分類收集、垃圾計量收費、對電池、燈管和包裝等生產企業征收處理費等。國家應頒布政策規定,要在2、3年內嚴禁使用含聚氯乙烯的包裝袋進入食品包裝行業;禁止用不可降解材料制成的飯盒上市,食品行業完全改用無毒材料包裝,建立廢舊電器等的回收市場等等。
3、垃圾處理對策的確定,除了考慮城市垃圾成分和特性外,還要考慮城市經濟發展、技術水平、區域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而定。
(二)、建立完善的垃圾處理法規和實施細則。通過垃圾處理法規的建立,明確垃圾處理的主體、責任、權利、要求和義務,使垃圾處理在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上發展。規范垃圾的排放與管理,加大“誰排放,誰付費” 的計量處理辦法的貫徹力度。
將現行的垃圾處理由政府依靠行政手段直接管理,轉變為主要依靠法律法規進行法制管理。打破政府包攬垃圾處理行業的格局,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企業家投資興辦垃圾回收利用與消納處理的試點。
(三)、建立開放、平等競爭的環境。向社會開放垃圾處理產業市場,引入競爭機制,建立一個企業管理,政府監督,法律保障的公平競爭的平臺。將垃圾的收集、分揀、回收、儲運、處理、再生利用、產品經營等一體化,形成一個產業鏈,互動式發展。
(四)、呼吁政府對垃圾焚燒高度重視和大力投入,不僅要制訂相關優惠扶植政策,還要編制下達國家科技攻關專題,集中人力財力,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符合國情、經濟適用、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垃圾焚燒技術設備,從而推動垃圾處理方法、技術和設備的研究、創新與推廣應用,讓經營者不僅用得起,還有利可圖,真正將垃圾處理推向市場。
總之,城市垃圾處理問題既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也是一個紛繁巨大的系統工程,既涉及技術問題,又涉及政策管理問題。從管理的角度來說,關鍵是要轉變傳統的觀念、建立新的調控管理手段和城市垃圾處理產業發展模式,真正使城市垃圾處理成為以企業為主體投資經營的經濟活動,走上產業化、社會化、市場化的發展軌道。如此,才能改變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實現城市垃圾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