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處理醫療廢水
醫療廢水曾經多次引起公眾關注,醫療廢水的排放對水資源造成的危害巨大,已經成為危害群眾健康的一個“源頭”;部分地區真正能夠達到國家排放標準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家醫院。目前,法律的不規范,環保意識的薄弱,造成了醫療廢水直排和各大醫院存在的“高污染,低治理”現狀。
但目前各大醫院并沒有對具有嚴重危害性的醫療廢水進行合理處置,忽略了廢水中病毒傳染可能導致的水污染惡性事件。同時,國家的相關立法也需要及時跟進,對醫療廢水的處理作出更加明確的規定,各級環保部門也應加強管理和環保意識的普及。 相關資料 與工業廢水相比,醫療廢水對環境的影響更大,危害也更大。醫院在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水,這些廢水的來源決定了其成分復雜性,涉及多種生物性、化學性或放射性污染。醫療廢水中除含有大量的細菌、病毒、蟲卵等致病原體外,還含有化學藥劑和放射性同位素,具有對空間污染、急性傳染和潛伏性傳染的幾大特征。如果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醫療污水,不經過消毒、滅活等無害化處理,而直接排入城市下水道,往往會造成水、土壤的污染,嚴重的會引發各種疾病,或導致介水傳染病的暴發流行。
藥物性醫療廢物應該怎么處理?
藥物性廢物
過期、淘汰、變質或者被污染的廢棄藥品。
1、批量廢棄的一般性藥品,如:抗生素、非處方類藥品等。
2、廢棄的細胞毒性藥物和遺傳毒性藥物,包括:致癌性藥物,可疑致癌性藥物,免疫抑制劑。
3、廢棄的疫苗、 血液制品等。
正確收集方法
批量的過期、淘汰、變質或者被污染的廢棄藥品,應由藥學部按種類集中收集并登記后,退回生產廠家或交由危險廢物處置機構處置。
少量的藥物性廢物一包括廢棄的細胞毒性藥物和遺傳毒性藥物的藥瓶可以直接放入用以盛裝感染性廢物醫療垃圾袋及醫療垃圾桶,但應當在標簽上注明。
藥店是怎樣處理過期藥品的?
劣藥
藥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國家藥品標準的,為劣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將藥品超過有效期的按劣藥論處,但沒有明確如何回收和處理。銷售劣藥須承擔行政責任或者承擔刑事責任。過期藥品已被明確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廢藥物、藥品是指生產、銷售及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失效、變質、不合格、淘汰、偽劣的藥物和藥品。
過期藥品回收相關法律法規現狀
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中并未對過期藥品回收事宜進行規定,更未規定藥品回收的主體部門。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了醫療廢物的處置方式,但過期藥品并未納入醫療廢物范疇。對于過期藥品,我國交由藥監部門統一處理。不同過期藥品回收上來之后,要根據藥品的不同狀態合理確定處置方式。對于過期有利用價值的藥物,交給有關部門或實驗室制作緩蝕劑;對于過期無利用價值的藥物,一般讓有能力處理過期藥品的垃圾處理場進行統一焚燒處理。
要建立健全過期藥品回收法律法規,形成部門協調機制
2015年全美藥房總銷售額達到了四千億美元,但是其中卻有重達280萬鎊的過期處方藥被廢棄了,這是一個極其浪費的行為,也引起了社會關于過期藥品回收和處理的廣泛關注。。這一現象導致的嚴重后果就是在2015年有超過60萬的患者因為濫服過期處方藥而被抬進急診室,有85%的患者產生了嚴重的中毒現象甚至是死亡,其中以兒童和青少年患者人數最多。
通常過期藥品會被人們儲存在家里,扔進垃圾桶或者干脆直接沖進馬桶中,藥品中的多種化學成分使得很多魚類和水生動物的性別發生了變化,嚴重干擾到了整個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我國曾發生過因誤食過期藥品而危害群眾身體健康的事件,也曾因集中焚燒過期藥品而造成空氣、農產品和水資源污染導致70 人出現不良癥狀,這些事件反映我國過期藥品的回收、處置等環節均存在問題。英、法、德、美等發達國家一般在其《環境保護法》《廢物處理法》等法律中將過期藥品作為危險廢物進行處理,基本規范了過期藥品的回收工作。其過期藥品回收項目一般由政府、藥品生產或銷售企業資助,由藥師和藥店充當回收主體,采取定點、定期或郵寄等方式回收,然后分類進行處理或在垃圾場填埋、焚燒。我國過期藥品回收相關法律法規尚屬空白,亟待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環境保護、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等部門進一步研究并提出建議,制訂相關法律法規來規范過期藥品回收工作,主要發揮廣大協會、社會藥店、醫院藥房等方面的作用。
要充分發揮藥師用藥指導作用,引導合理用藥
應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充分認識藥師在促進合理用藥、維護群眾健康權益中的重要地位和社會價值,發揮藥師的用藥指導作用,利用藥師的專業優勢,對處方進行審核,配發小劑量藥品,及時約談不合理開藥的醫師,杜絕“大處方”“大檢查”,防止藥品濫開濫用。藥店在回收過期藥品時,藥店藥師要主動對公眾進行宣傳教育,強調過期藥品對環境、人體健康的危害,引導合理處置過期藥品。
藥事網權威解讀,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必究。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