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如今在哪?為何它的軍事意義如此重要?
祁山位于今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東北,當地著名景點就有祁山武侯祠,此地為蜀魏爭奪,蜀漢稱為鹵城,曹魏稱之西縣。
事實上歷史里諸葛亮并沒有六次出兵祁山,他一共有五次北伐,二伐出兵故道,五伐出兵斜谷,其余三次出兵祁山。從戰略意圖來講,諸葛亮的初步戰略都不是進軍關中,而是打算先占據隴西之地,割據涼州,再以隴西為軍事據點對關中進行西、南夾擊,是一種穩打穩進的思路。
要做到割據隴西,可以利用高原地形,在東北部的街亭,東部的臨渭進行阻敵,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幾乎要成功了。
魏國的軍事重心就在關中的長安和郿城,隴西各郡雖有部隊把守,卻經常需要調動援軍去增援,往往被諸葛亮打的措手不及。后來司馬孚提議往上邽調派五千民夫屯田,這意味著加強當地農產收支,強化往該地區增兵的數量。到后期魏國對隴西已有嚴密防范,諸葛亮又反其道而行并出斜谷,這是兵法中的虛實之道。
嚴格來講諸葛亮是要走祁山道,不是指祁山此地作為軍事據點很重要,初入祁山道后,山勢相對平緩,山間有路,直通西北方向。在西縣(禮縣)境內有西漢水通向北方,雖說沒法用大船漕運,但是可以使用小船運糧以緩解后勤壓力,故祁山道實則是有許多便利。另外斜谷道也有褒水,所以能供應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近十萬之眾進軍五丈原。
古代戰爭的基礎是后勤,戰線越遠就意味著后勤支出越多,若是連最基本的問題都沒法解決,就連出兵都是一個問題。并不是說在國內存夠糧草,前線就不會缺糧,主要還是補給線的問題。擁有再多的糧草,無法供應到前線都是枉然。
其實諸葛亮并沒有六出祁山。
《三國演義》有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說法,據后世史學家考證,其實真正出祁山只有兩次。更確切地說,“六出祁山”指的是諸葛亮生前與魏國的六次戰爭,其中包括五次北伐以及一次防御。
盡管真正出祁山只有兩次,但也說明這條通路對蜀國的重要性。特別在北伐第一戰,諸葛亮走的就是祁山道,他為什么要走這一條呢?
第一,諸葛亮北伐三個可選擇的方向其一,穿過斜谷道,進攻郿縣。斜谷道又稱為褒斜道,這里有兩條河流,一條叫褒水,一條叫斜水,褒水是向南流,斜水是向北流,利用這兩條河流的谷地開通一條南北向的道路,這便是斜谷道。這是漢中通往關中的重要通道,也是敵人防守的重點地區。這條路須穿越秦嶺,不太好走,所謂“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巍巍秦嶺是一道天然屏障,保護著關中。
其二,西出祁山,進攻隴右。所謂“六出祁山”,指的就是這一條路。這條路比斜谷道好走,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有“得隴望蜀”的說法,從隴右進入川蜀,阻礙是比較小的,同樣,從川蜀進入隴右,風險是最小的。不過,祁山路線存在一個問題,不能直接進攻魏國的心臟地帶,只攻其偏遠的隴右地區,隔靴騷癢,點不到敵人的死穴。
其三,走子午谷進攻長安。子午谷是關中通往漢中的一條路,全長六百六十里,沿途山高谷深,最是難行。這條通道距離長安最近,只需要十天便可兵臨城下。長安曾是西漢首都,東漢末年董卓又挾迫獻帝遷都于此,這是全國一個政治中心。攻下長安,便可控制關中,同時切斷洛陽與隴西的聯系。從戰略角度考慮,走子午谷攻取長安,對曹魏帝國的打擊是最大的。
諸葛亮為什么首戰選擇祁山?選擇祁山,與諸葛亮的用兵謹慎有關。
出祁山,根本達不到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效果,而且進攻的是偏遠地區,對魏國影響甚小。可以說,兵出祁山,就失去閃擊、突襲的意義,因為關西的重心是在長安一帶的關中平原。諸葛亮就算占領隴右,要打到長安還早著呢,魏國完全可以有充足的時間來從容應對。
因此,魏延提出走子午谷,直搗長安的主張。這個計劃當然比諸葛亮的計劃要冒險,但是要打仗,又不肯冒必要的風險,結果就可想而知了。諸葛亮出于謹慎的心理,否決魏延的主張,因此,北伐的第一戰,就變得很平淡無奇了。
兵出祁山不是一個好的戰略諸葛亮的戰略計劃是這樣的:在斜谷道發動佯攻,吸引敵人主力,主力則繞道祁山,出奇不意地偷襲隴右。出祁山的道路最為通暢,進可攻,退可守,補給也相對容易,所冒的風險是比較低的。
這就是諸葛亮的謹慎原則。
不過,從后來的實踐證明,這個計劃是很不高明的。
首先,沒打在要害上。當時的天下格局相當清晰,魏強而蜀弱,蜀國以弱擊強,對自身的損耗就特別大,要打就得打閃擊戰,絕對不能打持久戰。一戰置敵于死地,這才是弱者要做的。
關中與隴西合稱關隴,從軍事地理學的角度看,關隴的重心在關中,而不是隴西。為什么呢?因為打掉關中,隴西就成孤立之地,與魏中央失去聯系,不戰而自潰矣。關中是戰國時代秦國的老巢,有崤山、函谷關為屏障,只要奪取關中,諸葛亮就有雄厚的資本與曹魏帝國叫板了。而諸葛亮的戰略重心卻是先攻隴西,然后徐徐而進,圖謀關中。
問題是,弱者不用奇兵,正兒八經來打正面戰,比拼的就是國力、民力、財力、兵力,這幾點,蜀國哪點能勝過魏國呢?因此蜀國北伐的失敗,實際上已是在注定之中。因此,出祁山不是好的戰略,祁山也并沒有那么大的軍事意義。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