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哪些令人嘆為觀止的文物?
我國歷史悠久,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燦若星河,留下來的文物可謂數不勝數。在這些珍寶當中,像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越王勾踐劍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所以答主就不在這里重復了,特地選擇一個相對“小眾”的介紹給大家。
作冊班黿這件文物的長相很別致,其實就是一只大鱉,當然,它不是真正的鱉,而是用青銅鑄造的,全長21.4厘米,跟真鱉差不多大,最奇特的是,在鱉蓋上,還插著四枚小箭頭。
△作冊班黿
好端端的鱉,怎么就被人插上箭頭了呢?說起這只青銅鱉的來源,我們可以從一件故事說起。
話說那是在商代末期的某一天,某位商王帶領群臣來到商代最后一個都城殷墟郊外的洹河,舉行一個重要的禮儀活動——射禮。
△商代武士復原圖
只見岸邊爬出來一只鱉,商王彎弓搭箭,正中鱉蓋!鱉當然想跑啊,可是它哪里跑得過箭?緊接著,商王命令手下也去射,有一個叫作冊般的人連射三箭,也全部射中了鱉蓋!
我想這只鱉的心里一定有句***想說。
商王一瞧,呦,小伙子不錯啊!于是就把這只倒霉的鱉賞賜給了作冊般,而且命令他鑄造一件青銅器來紀念此事。
于是,作冊般就老老實實讓人做了這只青銅鱉,并且在它的背部鑄造出銘文,詳細記錄此事,即:
“丙申,王于洹,獲。王一射,射三,率亡(無)廢矢。王令(命)寢(馗)兄(貺)于作冊般,曰:“奏于庸,作女(汝)寶。”
△作冊班黿銘文拓片
工匠們一定是以那只被捕獲的鱉作為模特,準確描摹了它的姿態,當然也包括背上的四支箭。
這只作冊班黿,銘文跟造型能夠完全對應上,還直接反映了商代的射禮情況,具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
此外,了解一點青銅器知識的朋友都會知道,商周時期動物主題的青銅器,大多為抽象風格,很少以寫實風格來塑造。比如著名的饕餮以及龍、虎等,都是想象出來的,或者進行高度抽象加工的。
△婦好墓出土梟尊
而這件青銅鱉恰恰就是完全寫實的,所以在當時的青銅器中可謂獨樹一幟。
一、2000年,有人在紐約拍賣會的最新圖冊上,發現了從中國唐朝墓地盜走的浮雕。中方立即提出讓美國賣家歸還文物,卻被美方拒絕了。
畫家袁運生先生在翻閱紐約佳士得拍賣會的最新圖冊時,覺得上面要拍賣的浮雕好面熟。
仔細回想后,他確定這是他曾經研究過的“王處直墓地中丟失的浮雕。因為墓地風格特別,令他記憶深刻。
于是,袁運生立即聯系了中國文物部門。果然,專家們仔細研究后,證實了袁運生的判斷。這是晚唐時期王處直墓地中的門神。
當年王處直墓地被發現時,陪葬品已經被盜墓賊洗劫一空,地上一片狼藉,只散落了兩具尸骸。
墓地中只留下了墻上的壁畫和精美的石雕。石雕由漢白玉石材雕琢而成,卻色彩繽紛,讓人訝異。
奏樂的侍女們烏發如墨,頭戴各色鮮花。紅色衣裙間或點綴著褐色、靛青和湖藍等色彩。
石雕均采用浮雕的形式,人物凸凹有致,具有立體效果,動感十足。完美地再現了唐朝“以胖為美”的審美觀。
墓門左右兩邊各有一處一米多高的空洞,殘存著斧鑿的痕跡,這里應該原本應該有兩塊守衛墓地的門神浮雕,看來是被盜墓賊野蠻盜走。
面對著紐約拍賣會圖冊上的照片,專家們無不欣喜若狂,他們確定圖冊上的浮雕正是墓室空洞中被盜走的門神。
專家組立即啟動追討程序,根據國際法:任何成員國如果歷史文物被盜,無論流落到任何國家,都有依據該公約追回的權利。中國和美國恰好都是成員國。
可是,美國方面卻拒絕歸還這座浮雕,理由是沒有證據證明這塊浮雕是被盜走的那一塊。
眼看拍賣日期臨近,專家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們取來墓地中的土壤,與門神浮雕上殘存的塵土進行對比,如果土壤是一致的,就能夠證明門神浮雕是墓地中的文物。
果然,土壤對比結果顯示門神浮雕確實是王處直墓地中的文物。面對真憑實據,美方只好根據國際法,將門神浮雕還給了中國。
消息傳出后,一位美國收藏家想起,自己庫房中有一尊在澳門購買的唐代漢白玉浮雕與門神浮雕非常相似。
于是,他無償把這件文物捐贈給了中國政府。這兩座門神終于找到了彼此,再次團圓。
二、“誰釘的釘子?這可是600年前的壁畫!”法海寺壁畫被釘了幾枚釘子,調查集中到一個小戰士身上,原來他借住寺中,為了晾衣服,拉了幾根繩子。
法海寺位于北京西郊翠微山南麓,建于明正統四年(1439年)。寺廟大殿中的明代壁畫,是整座寺廟中的精華所在。
全殿九幅壁畫共繪人物77個,既有男女老幼,又有神佛鬼怪,姿態各異,神情不一。細節部分纖毫畢現,精美絕倫,讓人嘆為觀止。
1950年,經過多年的戰亂,北京的老百姓剛剛獲得穩定安靜的生活,文物保護意識還不是很強。
小戰士在壁畫上釘過7枚釘子,有的已經脫落,只留下了釘眼。有的釘子釘得比較深,拔出釘子會對壁畫造成再次傷害。
專家們對每一個釘子都進行了仔細研究,決定將釘子釘死在墻上,并對釘眼和裂痕進行了修復。
本以為這些壁畫經過重視和保護,可以重新煥發出風采。誰知道這些壁畫的“生死考驗”在十幾年后才真正到來。
1966年,一群學生沖到法海寺,要砸爛這些被定義為封建迷信的佛教物品。
當時看守壁畫的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他嘗試著給學生們講壁畫的價值和保護文物的意義。
但是熱血沸騰的孩子們根本不聽,只是叫嚷著讓老人拿出大殿的鑰匙。老人抄起了一把砍柴的斧子,威風凜凜地站在大殿前。
學生們一看老人要拼命,就沒敢毀壁畫,砸了廟里的佛像和雕塑后,離開了寺廟。
如今,法海寺壁畫已經和圓明園遺址、三星堆遺址等一起名列國家第3批國寶級文物。可惜的是,佛像和雕塑被毀,法海寺再也無法恢復原貌。
三、1976年,揚州工人朱立恒抱著一個花瓶來到了文物商店,他怯怯地問:”這個花瓶能給多少錢?”老師傅看了看:“18塊!”
當時朱立恒和老師傅都不知道,這個18塊賣出的花瓶是元朝景德鎮出品的梅瓶--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全世界類似的梅瓶僅有三件。這個梅瓶如今身價幾億,揚州博物館還專門為它提供了一個200平米的單間。
梅瓶是傳統名瓷,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后被稱為梅瓶。
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通體修長美麗,最大腹徑與高度的比值近乎黃金比例,所以看上去格外高貴優雅。
梅瓶的底色為霽藍釉,色彩像藍寶石一樣純正。而梅瓶身上的龍紋,360度無死角,每個角度都能夠看到龍在延展騰飛,美不勝收。
燒制這樣顏色的瓷瓶,溫度的掌控至關重要。這件梅瓶代表了元景德鎮同類瓷器燒制的最高水平。怪不得是國寶級的文物。
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是雍正賞賜給當時在朝廷做官的朱家先祖的。
后來,朱家先祖退隱歸鄉,很多人打起了這個梅瓶的主意,有人愿意用十八石糧食來換,但朱家婉言拒絕了,也有日本人拿著整箱金條來購買,可朱家不愿祖宗珍寶流落海外。
在那段特殊的時期,朱家為了防止文物被砸碎,用墨汁將梅瓶全部涂黑,層層包裹,藏在了床底下。
70年代,地震頻發,無數文物毀于一旦。朱立恒擔心傳承已久的寶瓶也遭此厄運,思前想后,還是決定將梅瓶賣給文物商店。
現在,朱立恒也會帶著孫子到博物館看看這個傳家寶。他說從不后悔當初的舉動,他認為傳家寶成為國寶供人們欣賞,比在家蒙塵要好得多,而且被博物館收藏,能讓寶瓶得到更專業的保護,也算是對先祖有個交代了。
四、1971年,郭沫若在蘭州文物倉庫中發現了一匹銹跡斑斑的奔馬。修復后,奔馬展現出驚人的風采,它叫做“馬踏飛燕”。
這匹馬現在已經被中國人所熟悉,因為它是國家旅游局確定的“中國旅游標志”。我們在很多知名的旅游城市和旅游景點,都能夠看到這匹靈動的奔馬。
奔馬的造型非常不可思議,諾大的一匹奔馬三足凌空,昂首舉尾,全身的重量支撐在蹄下的一只小小飛燕身上。
而飛燕探首回顧,收足展翅,讓人感覺到奔馬風馳電掣般的速度和轉瞬千里的動感。
古人的創造力真是驚人,直到現在,也沒有出現比“馬踏飛燕”更精巧,更為完美地融合了想象和現實的造型。
這匹馬側面看起來雄勁有力,威武雄壯。正面看卻非常搞笑,奔馬表情自帶笑點,讓人忍俊不止。
出土銅奔馬的墓地是一座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被稱作“雷臺漢墓”。
墓葬中除了銅奔馬,還有金、銀、玉、陶器等文物 231 件,古錢幣近 3 萬枚,銅車馬儀仗俑 99 件。
不過,墓地中沒有墓志銘,也沒有找到帶有主人標記的記錄。因此,這座墓的主人到底是誰?仍然是個迷。
無論是誰創造了這個銅奔馬,它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藝術和文化瑰寶。它從千年前奔騰呼嘯而來,帶著歲月滄桑,掠過歷史風霜,驚艷了后人,榮耀了時光。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