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狀病毒醫療廢物怎么處理?
新冠肺炎被列為國家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乙類傳染病,所產生的醫療廢物處置應遵循《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要求,規范使用雙層黃色醫療廢物收集袋封袋后按照常規處置流程進行處置。
醫療廢物的分類與管理?
醫療廢物分類:
01感染性廢物
這種廢物是含有病原體的廢物,人觸摸到可能會被傳染,比如:血液、棉簽、痰、醫學
標本、大便等。
02損傷性廢物
是指一些尖銳的設備儀器,如:針頭、縫合針、手術刀、手術鋸、解剖刀、玻璃試管等。
03藥物性廢物
一些過期、變質、淘汰掉的藥物,比如:非處方類藥品、抗生素、免疫抑制劑、血液制品等。
04化學性廢物
具有腐蝕性、廢棄的化學物品。比如:廢棄的過氧乙酸、實驗室廢棄的化學試劑、化學消毒劑、廢棄的汞血壓計等。
05如何管理?
將這些廢物分類好,然后用大卡車運送到垃圾場,垃圾場根據廢物的不同,進行處理。
古代打仗幾十萬軍隊, 大便怎么處理? ?
古代軍隊動輒幾十萬,行軍途中只能是野外隨地排泄了,當軍隊駐扎后,特別是一仗打幾個月甚至幾年的,人的、牛馬的糞便如果不妥善處理,肯定是個大麻煩,臭氣熏天事小,弄成瘟疫傳播才是大問題,《三國志》記載赤壁之戰時,曹操軍隊因為碰到了大疫影響了戰局,后世研究這個大疫很可能是部隊糞便處理不當造成細菌感染。
古時候民間流傳:糞多則肥多,肥多則田沃,田沃則谷多。
對于駐軍,最早的排泄物處理方式是粗放管理,沒有修建廁所,只是指定大概區域去解決,到了唐朝軍事家李靖所撰的《衛公兵法》里記載,唐軍衛生問題進行了比較規范的管理,每300人一營的部隊修建一所公廁,且公廁與營房、水源等位置相對合理,駐軍時牲畜也統一管理,糞便定時清理,從這里可以看出,最起碼在唐朝以后,部隊的糞便問題是有妥善處理的。
圖為討賴河仿古軍營的一處馬廄,配有圍欄、草料池、水槽。
到了宋朝時,部隊入廁不但不再是問題,糞便還成為了一筆數目可觀的財富,受人眼紅。歐陽修《歸田錄》里有句話形容宋朝官員:三班吃香,群牧吃糞,什么意思呢,專門管理寺廟的三個班院的官員,每年皇帝要向寺廟進香,各地攤牌進香錢,其實香錢都不花完,剩下的都進了三個班院官員的口袋,專門管理畜牧的官員,每次牧場賣牲畜糞便時,都要在糞錢上抽稅,來撈油水。從這里可以看出,糞便不再是淫穢之物,而是能賣給農家充當肥田的好東西,是上等的肥料。
圖為禺山楊墳,與楊存中有關,至今留有很多宋朝遺跡。
在《宋稗類鈔》記載,南宋禁軍將領楊存中征戰多年,屢立戰功,但是被言官彈劾,說他貪污部隊糞錢,而且數目巨大。當時宋軍部隊對糞便有規范的管理,無論是士兵的還是騾馬牲畜都有專人收集處理后,就近賣給百姓肥田,這樣既衛生又增加收入,糞肯定賣的便宜,但架不住人多,數量就多了,再者楊存中戎馬一生40多年,歷經大小戰役200多次,掌管部隊數十萬,那這糞錢就恐怖了,話說軍隊是國家的,糞錢也是國家的,但這筆收入并沒有被朝廷列入財政收入,錢怎么花,自然是楊存中說的算,被人拿此事彈劾后楊存中恐慌,連忙向皇帝解釋糞錢沒動,自己一直暫替朝廷保管著,后來楊存中捐出了39000畝的私產和大量錢財了事。
古代軍隊打仗,少則數千、多則數十萬,雙方對峙也可能長達幾個月、幾年之久。如:秦趙的“長平之戰”,趙軍數量多達45萬人,相當于后世一個地級城市的人口數量,且歷時近2年之久,其“拉撒”量之大絕對難以想象。
這看似可笑的“拉撒”問題,卻極易引發軍隊瘟疫等病情,所以古人對此相當重視。想想看,古代軍隊打仗安營扎寨的地點,多選擇于水源充足的地方,將士也多以飲用生水為主,如果“拉撒”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后果定然相當嚴重。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袁子》:所至營壘、井灶、圊溷、藩籬、障塞皆應繩墨。諸葛亮所說的“圊溷”,即為戰地廁所,而且屬于軍隊安營扎寨時的一項主要內容。史料中,諸葛亮對于安營扎寨時的廁所建設,同樣也給予了明確的解釋, 要求各營挖掘的廁所必須遠離水源、屯糧、廚房等所在地,還要建在下風口,且離營寨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每日還需于糞坑之上覆土一層,以做掩蓋。此項工作多由軍中雜兵來完成,有時也由各營寨安排兵士進行輪流值班。
同時,古代的戰地廁所多以挖掘長條形深溝為主,而挖出的土則堆放于溝旁,過后還可用此土覆蓋糞便。便坑挖好后,取來樹枝的兵士就會將樹枝圍在便坑周圍,以作遮擋。但是,對于軍中大將來說,可不用去兵士們的“公廁”,會有親兵在其大賬旁獨建一廁,如同后世一些領導的辦公室中配備有廁所。
《李衛公兵法》記載:諸兵士每下營訖,先會兩隊共掘一廁。據唐代李靖的兵法中介紹,每當軍隊安營扎寨時,都會按照兩隊共挖一個廁所的要求,建設臨時戰地公廁,以備“拉撒”急用。
同時,據史料記載,唐朝節度使韓滉對于戰地公廁內所用軍需物資都有詳細記錄。即:擦屁股所用的一根小木棍,削磨較為光滑,每個廁所立有數根不等,用時在屁股上蹭蹭即可。
腓特烈二世帶領“十字軍東征”之時,他也曾明確規定,每一縱隊先行扎好營寨四周護欄后,便需在下風向、遠離水源、軍灶等地點,建設戰地公廁,走時還要進行掩埋,以免造成軍情泄露以及疫病傳播。
《史記》記載:(李)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但是,如果騎兵在草原作戰就沒有這么多講究。如:成吉思汗率領大軍西征的時候,便沒有建設臨時公廁的要求。因為多數情況下,他們在一地僅能駐扎三天,有時駐扎一天就需開拔,以騎兵的速度,半日后已在數百里之外了。所以,他們就如同羊群所過,將“拉撒”留下。
由此可見,古人處理數十萬軍隊的大便問題,包涵了天文、地理、醫學等諸多智慧,實令世人大為驚嘆。不過,后世軍隊的戰地廁所卻好很多,只需要拉開一頂野廁帳篷,在里面挖好蹲坑即可。
圖片來源網絡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