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的原則有哪些?
垃圾分類應堅持的原則可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1、分而用之;2、因地制宜;3、自覺自治;4、減排補貼,超排懲罰;5、捆綁服務,注重績效。
垃圾分類是對垃圾回收處置傳統方式的改革,是目前最有效的科學管理方式之一。目的是為了利用現有的生產水平,將丟棄物物按品類處理,將有效物質和能量利用起來,將無用垃圾填埋起來。這樣既提高垃圾資源利用水平,又可減少垃圾處置量。它是實現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1、分而用之:
目的:將廢棄物分流處理,利用現有生產制造能力,回收利用回收品,包括物質利用和能量利用,填埋處置暫時無法利用的無用垃圾。分類就是要提高物質利用比例,減少焚燒、填埋處理量。如果沒有后續利用能力,分類便失去意義。
2、因地制宜:
各地、各區、各社(區)、各小區地理、經濟發展水平、企業回收利用廢棄物的能力、居民來源、生活習慣、經濟與心理承擔能力等各部相同,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向公眾提供便捷適用的軟、硬件設施,起到便民、引導公眾正確分類的作用。
3、自覺自治:
社區和居民,包括企事業單位,逐步養成“減量、循環、自覺、自治”的行為規范,創新垃圾分類處理模式,成為垃圾減量、分類、回收和利用的主力軍。
4、減排補貼,超排懲罰:
制定單位和居民垃圾排放量標準,低于這一排放量標準的給予補貼;超過這一排放量標準的則予以懲罰。減排越多補貼越多,超排越多懲罰越重,以此提高單位和居民實行源頭減量和排放控制的積極性。
5、捆綁服務,注重績效:
在居民還沒有自愿和自覺行動而居(村)委和政府的資源又不足時,推動分類排放需要物業管理公司和其他企業介入。但是,僅僅承接分類排放難以獲利,企業不可能介入,而推行捆綁服務就能要解決這個問題。
%E5%9E%83%E5%9C%BE%E5%88%86%E7%B1%BB
什么是醫療衛生基礎設施
.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是指滿足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對應的社會公眾的低層次的或基本的公共需求,功能作用上,體現為基礎性,涵蓋范圍上體現為基礎層次性,運行目的體現為公平優先性,提供主體體現為公共財政依賴性,供給水平體現為現實可行性。在城鄉統籌的背景下,將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界定為醫院、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
.醫療衛生基礎設施需要均等化布局,從地域分布角度上看均等化應是維持所有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低于某個預定的基準水平,以保證居民基本的機會平等不因居住地經濟條件落后而受到損害。均等化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均勻階段——均衡階段——均質階段,這三個階段對應的基準水平由低到高,由保量到保質,由空間均等到人口均等逐級推進。均等化布局的最終目標為實現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優質全覆蓋。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