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關”是哪?為什么有些唐詩詞里經常提到它?
聊聊玉門關和陽關。
陽關,西域與中原的分界線。
玉門關,塞外大漠與中原煙柳的分界線。
這兩關,既是中原和西域地理上不同,更是詩人心中情感的波瀾起伏。
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或許西北大漠早已不是遙不可及的荒涼之地,而是塞外廣漠壯闊風光的大好去處,但在千年前的人們看來,遠不是如此。那么我們就來看看,唐朝詩人筆下的西域邊塞,以詩歌來感受一下古人的情感。
陽關、玉門關的地理條件據文獻記載,在漢武帝元鼎年間,開通河西,設四郡,據陽關、玉門二關。文獻《漢書·地理志下》中記載到有陽關、玉門關,皆都尉治。在漢朝時期,陽關、玉門關就已經納入政府的管轄之下,并設置專門的官員進行管理。
在唐代李吉甫所寫的《元和郡縣志》中更為詳細的記載到:陽關,在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日陽關。本漢置也,謂之南道,西趣都善、莎車。后魏嘗于此置陽關縣,周廢。玉門故關,在縣西北一百一十七里。謂之北道,西趣車師前庭及疏勒,此西域之門戶也。班超在西域上疏曰:'臣幸得護西域,如自以壽終屯部,誠無所恨,恐后代謂臣沒西域,臣能無依風首丘之思哉!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即此是也。
這部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總志中詳細的說明了陽關與玉門關的地理位置,陽關在壽昌縣以西,在玉門關的南邊,所以得名陽關,而玉門關在壽昌縣的西北,是西域的門戶。同時也記載了班超在西域時對中原家鄉的思念。后世文獻對于陽關、玉門關的具體地理位置多有不同,目前基本上認為,漢代時期的玉門關即在今甘肅敦煌市西的小方盤城,唐代時期的玉門關即今甘肅安西雙塔堡附近;陽關則在今甘肅敦煌市西140里的古董灘。
由于漢唐時期,中原地區和西域諸國的交流頻繁,同時國力強盛,對外征伐,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絲綢之路也較為熱鬧,陽關、玉門關的地理位置便是十分的重要。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宋元以后因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
陽關、玉門關作為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同時也是經濟文化交流的大舞臺,西方的農作物、服飾、音樂舞蹈等等,東方的絲綢、茶葉、瓷器,都在此得以交流。
在這一條絲綢之路上穿梭,其西通西域、中亞乃至西亞、歐洲,東接河西走廊直至中原地區。自從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以來,中原地區的文明和文化也通過這條路向西影響,陽關、玉門關也漸漸成為溝通中原漢族政權與北方游牧部落的戰略交通樞紐,也是雙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陣地。
隨著雙方戰爭與中外商旅商貿活動的日漸頻繁,越來越多的中原軍士、文人與商賈開始由此進入昔日神秘陌生的西域邊塞。
唐朝詩人眼中的西域不同于中原地區,陌生的西域邊塞,在唐代中原詩人筆下的陽關、玉門關,又是什么樣的呢?其中最為我們所熟知的就是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和王之渙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在遠離了家鄉,詩人們對陽關、玉門關的情感變得復雜,既沒有熟悉的親朋好友,也沒有江南地區的溫柔春光,小橋流水。在面對滿眼的黃沙,荒涼的植被,內心感情有的只是無以言說的荒涼與悠遠。
遠在天邊的家鄉由于地域上隔絕,唐代詩人對于西域最早的認識可能就是陽關、玉門關。遠離家鄉,來到陌生的地方,河西走廊與沙漠戈壁,眼前早已不是江南的小橋流水,中原的肥沃土地,中原農耕民族與塞北游牧部落之間的差異,既遠且異。
所以在唐代詩人的筆下,陽關、玉門關是情緒中遠離故鄉家園的惆悵,在他們心中心目中,荒涼悠遠是毋庸置疑的共識,絕域、萬里比擬陽關、玉門關者實不在少數,更甚者至有陽關已經近天之慨嘆。如在王維的《送劉司直赴安西》中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
唐代詩人內心的陽關、玉門關,還有著更為重要的文化、情緒傾向,諸如思婦對出征良人的思念與盼望之情,征戍之人的思鄉之情與有家不能回的愁苦心緒等,皆隱匿于他們的妙筆之下。
玉門關設立于漢代,從那時玉門關便有了鄉愁色彩。臣不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東漢班超的這句詩歌影響了后世的許許多多的人,自此玉門關不僅僅是遙遠西北地區的一個地理位置,更是人們心中的那一段關于他的故事和歷史,更是班超心中渴望的回歸故土與濃濃的思鄉情愁。
建功立業的象征唐代詩人心目中,陽關、玉門關這兩關,還有著不同尋常的政治地位。因為它們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是一個重要的軍事要略。作為中央政權與西北游牧部落接壤地帶的前哨,陽關、玉門關既是唐王朝西開疆拓土的起點,也是西北游牧部落東向進攻的門戶。
這也就意味著,陽關、玉門關也就是中原將士、文人建功立業的戰場。因此,在渴望建功立業的詩人看來,陽關、玉門關往往意味著殺敵立功的雄心壯志與慷慨激昂的情緒。
唐代西北邊地戰事頻繁,一生清貧的文人在仕途不順的時候,往往內心的抱負無法得到實現,他們就轉而將目光投向遙遠的西域。在那里,雖然遠離家鄉,遠離親人,滿眼陌生,但他們相信憑借自己的勇武和能力,是可以在一方廣闊戰場上有所作為的。
這些立志報國的詩人,投筆從戎,寄希望于戰場立功而求取功名,懷揣著建功立業的夢想與抱負縱橫疆場,甚至不惜犧牲生命。正如王昌齡在《從軍行七首》中寫道: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大丈夫渴望建功的決心一覽無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蓖踔疁o的這首《涼州詞》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這首詩中,即描寫了塞外的蒼涼景色、笛聲悠悠,又體現了士卒們懷念故鄉卻無法返回的深情。
“玉門關”一詞,頻繁出現在唐詩中,那么,它到底是哪兒,為什么詩人們常常提到它呢?
漢武帝時,漢朝逆轉了之前幾代君王面對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被動局面,在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的帶領下,漢軍面對匈奴接連取得勝利。大約從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這十年時間,漢朝為了對從匈奴那里取得的勝利成果進行鞏固和發展,便在河西走廊地區設立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
這四郡的設立不只是起到軍事意義,其經濟作用也不容消失。河西走廊是漢朝和西域交流的重要通道,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為了在匈奴南下侵擾時進行及時的發現和防備,漢武帝又建造了玉門關和陽關,它們和敦煌郡遙相呼應,互相援護,保障來往商人的路途安全。
元鼎元年(公元前111),玉門關的修筑工程開啟,大約歷經十一年,到元封六年(公元前105)正式建成。據說,因為著名的和田玉便是從關隘處進入中原,所以“玉門關”因此得名。根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龍勒有陽關、玉門關, 皆都尉治。”玉門關同陽關一道,被修筑在因龍勒山得名的敦煌郡龍勒縣,即今天的甘肅省敦煌市西南部。
不過,后世則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唐宋時期的重要地理書籍,如《括地志》、《元和郡縣圖志》等都主張,漢時的玉門關是建在壽昌縣(即今天敦煌市南湖鄉)往西北一百多里的地方。有的人則認為玉門關最早的地址位于敦煌之東,或是漢時的玉門縣處,玉門縣現在已經改名為玉門市,其舊址在今赤金鎮,后來才被遷徙到敦煌西北部。
后來,小方盤城的出現帶來了新的線索。在敦煌西北八、九十公里外的戈壁灘上,佇立著一個被風化了多年的四方小城堡。在這里,考古人員發現了有“玉門都尉”字樣的玉簡,于是判斷此地很可能就是漢玉門關的舊址。
漢朝時玉門關是西域和中原溝通的必經之地,想要進入中原,先得到達玉門關。東漢永平十六年(73),班超奉命出使西域,此后三十余年,他在西域積極活動,憑借膽略讓五十多個大小國家向漢朝稱臣。永元十二年(100),已經六十九歲高齡的班超請求回國,在奏疏中,他言辭懇切地說道:“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p>
永初元年(107),西域都護段禧被龜茲國的叛軍所圍困,中原到西域的道路被斷絕,朝廷中有大臣提出“西域阻遠,數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費無已?!闭J為西域地區艱險偏遠,又經常背叛,派遣官吏士兵過去駐扎種地,所消耗的錢糧將會是無窮無盡的。于是漢安帝下令取消西域都護,玉門關被廢棄。
不過,絲綢之路代表著的軍事意義和貿易利潤是巨大的,于是后來,玉門關又被重新啟用,歷經數次廢和立,它的地位依然非常重要。不過,隨著歷史的演進,玉門關的位置也發生了很多的變化。隋唐時期,玉門關由敦煌西北遷到敦煌以東的瓜州晉昌縣,即今天的甘肅省安西縣東南,根據學者的考察,這時的玉門關和漢時相比已經差了二百四十公里。
唐朝滅亡后,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根據那時的地理著作,玉門關搬遷到了唐朝時玉門關以東的約兩百公里處。再根據考據,五代的玉門關應當是為適應當時的軍事局勢而移動到了今嘉峪關市的石關峽處。宋代,玉門關被正式廢除,從此消失在歷史中。
班超的那句“生入玉門關”,也是許多戍邊將士的心愿,他們為了國家出生入死,在塞外和各部族征戰拼殺,想要活著回到玉門關,甚至回到家鄉,往往只是個美麗的奢望。
詩人們目睹塞外的苦寒和荒涼,驚訝于將士們的艱苦生活條件,想到他們對家鄉的思念,對回鄉的渴望,便不由得以玉門關為寄托,創作出許多名篇。關外,是保家衛國、建功立業;關內,是劍南江北、兒女情長,能夠常常溝通二者的詩人們,寫下這些詩詞也就非常自然了。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