錳結核的物理特征? 海底鐵錳結核的特點?
一、錳結核的物理特征?
錳結核又稱多金屬結核、錳礦球、錳礦團、錳瘤等,它是一種鐵、錳氧化物的集合體,顏色常為黑色和褐黑色。錳結核的形態多樣,有球狀、橢圓狀、馬鈴薯狀、葡萄狀、扁平狀、爐渣狀等。錳結核的大小尺寸變化也比較懸殊,從幾微米到幾十厘米的都有,重量最大的有幾十公斤。
二、海底鐵錳結核的特點?
大洋底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礦藏資源,錳結核就是其中的一種。錳結核是沉淀在大洋底的一種礦石,它表面呈黑色或棕褐色,形狀如球狀或塊狀,它含有30多種金屬元素,其中最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是錳、銅、鈷、鎳等。
錳結核又稱多金屬結核、錳礦球、錳礦團、錳瘤等,它是一種鐵、錳氧化物的集合體,顏色常為黑色和褐黑色。錳結核的形態多樣,有球狀、橢圓狀、馬鈴薯狀、葡萄狀、扁平狀、爐渣狀等。錳結核的大小尺寸變化也比較懸殊,從幾微米到幾十厘米的都有,重量最大的有幾十公斤。
【儲量分布】
錳結核廣泛地分布于世界海洋2000~6000米水深海底的表層,而以生成于4000~6000米水深海底的品質最佳。錳結核總儲量估計在30000億噸以上。其中以北太平洋分布面積最廣,儲量占一半以上,約為17000億噸。錳結核密集的地方,每平方米面積上就有100多公斤,簡直是一個挨一個鋪滿海底。
錳結核中50%以上是氧化鐵和氧化錳,還含有鎳、銅、鈷、鉬、鈦等20多種元素。僅就太平洋底的儲量而論,這種錳結核中含錳4000億噸、鎳164億噸、銅88億噸、鈷98億噸,其金屬資源相當于陸地上總儲量的幾百倍甚至上千倍。如果按照目前世界金屬消耗水平計算,銅可供應600年,鎳可供應15000年,錳可供應24000年,鈷可滿足人類130000年的需要,這是一筆多么巨大的財富啊!而且這種結核增長很快,每年以1000萬噸的速度在不斷堆積,因此,錳結核將成為一種人類取之不盡的"自生礦物"。錳結核是怎樣形成的呢?科學家估計,地球已有50億年的歷史,在這過程中,它在不斷地變動。通過地殼中巖漿和熱液的活動,以及地殼表面剝蝕搬運和沉積作用,形成了多種礦床。雨水的沖蝕使地面上溶解一部分礦物質流入了海內。在海水中錳和鐵本來是處于飽和狀態的,由于這種河流夾帶作用,使這兩種元素含量不斷增加,引起了過飽和沉淀,最初是以膠體太的含水氧化物沉淀出來。在沉淀過程中,又多方吸附銅、鈷等物質并欲巖石碎屑、海洋生物遺骨等形成結核體,沉到海底后又隨著底流一起滾動,象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多,形成了大小不等的錳結核。
三、土壤錳超標原因?
原水錳偏高,常發生在冬春枯水季節,或久旱一旦下雨后水流順流時,一方面這與河床水位低,水的稀釋比小,流動性差,水中雜質濃度高有關,另一方面與酸雨近年有嚴重趨勢,使水中可溶性錳離子濃度增加,而豐水期和太湖水倒流時就偏低。
四、什么土壤含錳?
土壤中各種形態錳元素含量的總和。錳是植物正常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微量營養元素,參與光合作用和許多氧化還原過程以及氮的轉化,并與許多酶的活動有關。來源土壤中的錳來自含錳礦物,主要為鐵鎂的硅鋁酸鹽和種類繁多的錳的氧化物。土壤中含錳礦物多達250種以上。以原子價而論,則有二價、三價、四價多種原子價的離子或化合物存在,包括氧化物、磷酸鹽、碳酸鹽、硅酸鹽等。含量錳是土壤中含量較高的一個微量元素。
五、錳結核是什么東西?
錳結核廣泛地分布于世界海洋2000~6000米水深海底的表層,錳結核總儲量估計在3萬億噸以上。其中以北太平洋分布面積最廣,儲量占一半以上,約為1.7萬億噸。錳結核密集的地方,每平方米面積上就有100多千克,簡直是一個挨一個鋪滿海底。
錳結核中50%以上是氧化鐵和氧化錳,還含有鎳、銅、鈷、鉬、鈦等20多種元素。僅就太平洋底的儲量而論,這種錳結核中含錳4000億噸、鎳164億噸、銅88億噸、鈷98億噸,其金屬資源相當于陸地上總儲量的幾百倍甚至上千倍。如果按照目前世界金屬消耗水平計算,銅可供應600年,鎳可供應1.5萬年,錳可供應2.4萬年,鈷可滿足人類13萬年的需要。最令人可喜的是,這種結核增長很快,每年以1000萬噸的速度在不斷堆積,因此,錳結核將成為一種人類取之不盡的“自生礦物”。
六、錳結核的分布在哪些地方?
錳結核一般分布在水深2000~6000米,太平洋里錳結核豐富區位于太平洋北緯6°~20°,西經110°~180°之間,其寬度約200千米,面積約為1080萬平方千米。
錳結核的海底表層,其形態各異,大小不等,結核表面顏色呈黑色或深棕紅色。有的表面較為光滑,有的則呈粒狀。資源總量達3萬億噸,具有商業開采潛力的資源總量達700億噸。它含有70多種元素,如鎳、銅、鈷等,其總量分別高出陸地上相應儲量的幾十倍到幾千倍,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這里是一個比較平緩的廣闊的深海丘陵地帶,水深在3200~5900米之間,海底沉積物多為硅質軟泥和粘土,有利于錳結核富集。這個海區的75%以上海底為錳結核所覆蓋,分布密度在每平方米10千克以上,因此,日本人稱這個海區為“錳結核的銀座”,美國人則稱之為“世界海底錳之路”。七、哪些土壤和作物容易缺錳?
我國容易發生缺錳的土壤是富含碳酸鹽,pH>6的石灰性土壤,特別是質地較松的石灰性土壤,成土母質富含鈣的沖積土和沼澤土,以及酸性土壤施用石灰過多和干濕交替頻繁的土壤均易發生作物缺錳。
不同作物對錳的敏感性各異。對錳反應敏感的作物有燕麥、小麥、豌豆、菜豆、甜菜、菠菜、草莓、蘋果、桃樹、山莓等;大麥、水稻、三葉草、苜蓿、大白菜、花椰菜、馬鈴薯、番茄對錳中度敏感;黑麥、玉米、牧草對錳敏感性很低。所以在缺錳土壤上,敏感的作物容易產生缺錳。燕麥、小麥和豌豆等被認為是缺錳的指示作物。
八、代森錳鋅土壤消毒方法?
代森錳鋅也是一種抗生素藥物,可以使用盆土的土壤消毒,可殺死部分的盆土中的細菌.
九、海底錳結核屬于什么類型的沉積巖?
海底錳結核屬于自然(地質)類型的沉積巖
十、土壤含錳過高怎么辦?
說明你的土ph值太酸性了。需要加堿性的中和,石灰效果最好。深翻土,底下加石灰。平時可以用點草木灰。再就是硫酸鉀型的化肥用太多年也會錳超標,需要增加有機肥的用量,比如牲畜和人糞便,秸稈還田,草木灰等。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