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個地球》教案
師:聽說你們都很聰明,我想考你們一個問題,回答時思路要盡量開闊一點:我們現(xiàn)在在哪里?
生:學校的禮堂里。
師:(搖頭)思路不夠開闊。
生:在XX。
生:在中國。
生:在地球上。
師:是呀,我們在深圳、在中國、也在地球上。請全體起立,跺一跺腳:我們的腳下是什么?
生:地球。
師:(板書:地球)我們一起叫一聲:地球。
生;(齊)地球――
師:地球聽到了沒有呀,怎么沒有反應?讓我們再一次深情的呼喚:地球,你好!假如地球聽到了,她會熱烈地鼓掌的。開始!
生(一起,深情地)地球――你好――
(學生身后響起聽課教師們的熱烈掌聲)
師:地球聽到了我們的呼喚。好,我們現(xiàn)在開始上課。
[第一課時]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乘坐中國自行設計和制造的“神舟號”宇宙飛船到太空去旅行。請大家閉上眼睛,我們的飛船馬上就要升空了。好,飛船已經(jīng)升到了太空,請睜開眼,觀看太空美麗的景色。
(播放太空行星運行的錄象,地球逐漸清晰,最后定格)
師:同學們這水藍色的星球就是我們的地球,喜歡嗎?請用一句話,夸一夸我們的地球。
生:地球,你真美呀!
生:地球,你好偉大!我喜歡你!
師:請同學們迅速地瀏覽課文的第一段,看看課文里是怎樣贊美地球的。
生:“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
師:請充滿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為什么稱地球為“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自己讀課文。
生:(自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教師放手讓學生把課文讀透)
師:現(xiàn)在我們請幾個同學讀給大家聽,第一個請誰讀?
生:(紛紛舉手)
師:這么多的同學愿意讀。好,我請班長推薦一個。
(班長推薦學生甲)
師:(對班長)請你說說為什么推薦她?
班長:她讀書水平高,膽子大,聲音特別響亮。
師:請你讀1、2兩段,要把班長夸獎你的那些特點讀出來。
(學生甲讀課文)
師:確實如班長所說的那樣,讀書的水平高。下面請誰讀?現(xiàn)在請你(對學生甲)推薦一位。
(學生甲推薦學生乙)
師:(對學生甲)你為什么要推薦他?
學生甲:他讀書流利,而且很有感情。
師:(對學生乙)請你讀3、4兩段,要把流利、有感情的特點讀出來。
(學生乙讀課文)
師:很有感情。好,下面請誰讀?有毛遂自薦的嗎?(學生紛紛舉手,對學生丙)請你讀5、6、7三段。你先說說你讀書有什么特點。
生:我雖然讀書沒他們好,但我進步很大。我的特點也是有感情。
(學生丙讀課文,且發(fā)揮很好)
師:掌聲鼓勵。誰讀最后兩段?(舉手的學生特別多)好,全班一起讀。
(全班齊讀課文)
師:下面我還要檢查同學們理解詞語的情況。看屏幕。
先理解帶點的字,再解釋詞語: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生:渺,是細小。渺小,就是小的意思。
師:再用同樣的方法解釋下列詞語。
居住 遨游 扁舟 枯竭
師:請同學們相互說說。
(學生相互說詞語的意思)
師:請同學們認真思考一下:理解這些詞語時,有沒有規(guī)律可尋?
生:這些詞語前后兩個字的意思相近,我們在解釋這些詞時,可以用其中的一個字的意思來解釋它。
師:再看下一個詞。
舉例解釋詞語:
自然資源
師:請迅速地讀課文,舉例說說哪些屬于“自然資源”?
生:礦物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
師:現(xiàn)在將這些自然資源分兩類,你知道為什么這樣分嗎?
礦物資源 (不可再生)
水資源、森林資源、
生物資源、大氣資源 (可以再生)
生:前一類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后一類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資源。
師:再看下面的一組詞。
朗讀理解詞語:
……不是……而是……甚至……
師:請找出有關(guān)的句子朗讀,要把這些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讀出來。(學生練習后,教師請一學生讀,表達得不是太好)
師:“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怎么才能把“幾百萬年”和“幾億年”讀得區(qū)別開來?
(學生再讀,理解得比較好)
師:課文中還有幾組關(guān)聯(lián)詞,請找出有關(guān)的句子,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讀讀。
(學生讀有關(guān)的句子)
師:對詞語的理解就到這。這篇課文是科學知識說明文,下面請同學們迅速的閱讀課文,思考:課文告訴我們哪些關(guān)于地球的科學知識?
生:這篇課文告訴我們:地球很美,但是也很小;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
師:還有補充嗎?
生:課文還告訴我們在地球資源枯竭的時候,我們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
師:我們看課題,為什么用“只有一個地球”做題目?請把下面的一句話補充完整:因為“只有一個地球”,所以……
生:因為只有一個地球,所以我們要保護地球。
師:請大家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并以最快的速度背熟。
(學生讀書,背書)
師:請同學們一起背最后一段。
(學生集體背誦后,下課)
[第二課時]
師:我們一起背誦課文的最后一段。
(全班集體背誦最后一段)
師: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地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保護地球,珍愛生命,是我們的共同信念。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這樣想。下面我們先閱讀兩條網(wǎng)上的消息。
布什拋棄《東京議定書》
布什總統(tǒng)于去年3月,宣布美國退出《東京議定書》。布什稱這個協(xié)議,一旦付諸實施,將令美國喪失幾百萬個工作機會,美國經(jīng)濟將會受到影響。《東京議定書》要求世界40多個主要工業(yè)國家,在10年之內(nèi),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減少到1990年的水平。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yè)化國家,每天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工業(yè)廢氣。
布什不參加“拯救地球”會議
今年9月,世界各國首腦在南非召開“拯救地球”會議,為人類的前途和地球的命運,共商大計。美國總統(tǒng)布什拒絕出席這次會議,引起代表們的一致質(zhì)疑。一名代表說:“全世界都要求采取實質(zhì)性的措施拯救地球,消除貧困,作為全世界首富和唯一的超級大國,總統(tǒng)不來參加會議,卻去休假,真是世界上最糟糕的總統(tǒng)。”
師:讀完這兩條消息,你有什么想法?你的心情這樣?(學生紛紛舉手)先不講,請你們做一個表情,通過這個表情,要讓我知道你們的真實感受。
(學生做出各種表情)
師:有的是氣憤的神情;有的是一副思考的樣子;有的很激動;還有的顯得特別不解……現(xiàn)在請你們把心中的想法說出來。
生:布什,你真是一個很糟糕的總統(tǒng)!
生:布什你太自私了。
生:美國的這個總統(tǒng)應該馬上下臺。
生:布什,你一個大國的總統(tǒng)怎么會這樣呢?
師:魯迅說過:辱罵和恐嚇絕不是戰(zhàn)斗。我們要想辦法讓布什轉(zhuǎn)變態(tài)度,改變注意。假如布什就在我們面前,我想請同學們來勸他。請你先寫好勸說稿。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到課文里找說服布什的理由,還可以將課外書中學到的有關(guān)知識運用進去。要注意勸說的方法,勸說的技巧,勸說的態(tài)度。
(生寫勸說稿,教師巡回指導)
師:(模仿布什的口氣)我是美國的現(xiàn)任總統(tǒng)布什,我的信念是:美國的利業(yè)高于一切。聽說有幾個中國的小朋友對我的環(huán)保政策有意見,我想聽聽他們的意見。不過我很忙,得抓緊時間。
生1:布什總統(tǒng),你太不應該了……
布什:你是誰?你怎么這樣和我說話?
生1:布什總統(tǒng),你好。我是中國的一位小學生。我從網(wǎng)上知道你不愿參加“拯救地球會議”,我很失望。布什先生,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這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家園。我們都應該倍加愛護我們的地球。地球上的礦產(chǎn)資源非常有限,而且不能再生。大氣資源、水資源雖然可以再生,但也不能隨意的破壞。現(xiàn)在地球上60%以上的地區(qū)缺水,空氣的污染也相當嚴重,經(jīng)常下酸雨,南極上空大氣層的空洞也越來越大。這些都是工業(yè)污染的后果。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yè)化國家,每天向大氣中排放的廢氣最多。因此,你必須改變態(tài)度,重視地球的保護工作。我們強烈要求你簽署《東京議定書》。
布什:你說的情況我都知道。但是我認為沒那么嚴重。我們美國的科學技術(shù)這么先進,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還有,我們還可以到其它星球上去嘛。好了,再見。
生2:布什,你不要走!
布什:你是誰?你要干什么?
生2:我是正義的化身,我要控訴你!
布什:控訴我?憑什么?
生2:你聽著!你們美國是全世界排放廢氣最多的國家,是核試驗最多的國家,是消耗石油最多的過家……你是大國的總統(tǒng),應該有責任感!你不能只顧自己的利業(yè)。如果地球被破壞了,你們美國人也沒處逃生。因為科學家已經(jīng)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公里內(nèi)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到時,你的總統(tǒng)的位子也不保了,你必須認真考慮!
布什:啊,好厲害的中國小姑娘。雖然,態(tài)度很嚴厲,但講的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看來我是要考慮考慮。再聽聽其他小朋友的意見。
生3:(作海豚游水的動作)布什先生你好,很高興能見到你。
布什:你是誰?怎么這樣?
生3:我是海洋的精靈――海豚,我代表海洋中的所有動物向您求助。海水的污染太嚴重了,我們簡直無法生存。過去,我們在海洋中生活得自由自在。可是后來大量的污水流入海洋,我們的家園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海洋中的同伴死傷慘重呀……(作流淚狀)
布什:我很同情。你要我做什么呢?
生3:希望你采取行動,拯救地球,救救我們海洋里的動物、植物。
布什:好,我一定認真考慮你的意見。
…………
師:同學們,你們剛才的表現(xiàn)非常出色,連一貫很自負的美國總統(tǒng)布什先生也被你們打動了。因為你們的理由很充分,講話的態(tài)度也很誠懇。這也說明你們對課文的理解很透徹。建議你們以班級的名義寫一封信給布什,希望真的能改變他的態(tài)度。下課。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國際名稱為“該婭”,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數(shù)是第三顆。它有一顆天然的衛(wèi)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tǒng)---地月系統(tǒng)。
一、教材說明
本課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guān)知識,闡明了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說明了保護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義。
課文從宇航員在太空遙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寫起,引出了對地球的介紹;接著,從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類活動范圍很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有限而又被不加節(jié)制地開采或隨意毀壞等方面,說明地球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威脅;然后,用科學家研究的成果證明,當?shù)厍蛸Y源枯竭時,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人類居住;最后,得出結(jié)論:人類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
二、教學建議
1.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領(lǐng)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可先讓學生通讀課文,至少讀上兩遍,使學生大體了解課文內(nèi)容。然后,可提出“課文是從哪幾方面說明只有一個地球的”,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并在細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組織學生交流、討論。通過交流、討論,使學生從以下幾方面領(lǐng)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
(1)從地球在整個宇宙的位置看,地球是十分渺小的。地球的半徑“只有”6300多公里,在整個宇宙中,就像一葉“扁舟”。一個數(shù)字,一個比喻,說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
(2)人類活動的范圍很小很小。地球表面的面積是5?1億平方公里,而人類生活的陸地“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3)地球的資源有限而又遭受無節(jié)制的開采和隨意毀壞。礦物資源的形成需要經(jīng)過“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因此,“如果不加節(jié)制地開采”,就可能面臨“枯竭”的危險。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等各種可以再生的資源,由于人們“隨意毀壞”,“濫用化學品”,不但不能“再生”,還釀出“生態(tài)災難”,威脅人類的生存。
(4)人類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居住。課文引用科學家研究成果說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公里的范圍內(nèi)”,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至于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的設想,即使“實現(xiàn)”,也不可能有多少人去居住。
2.課文中引用的宇航員的感嘆“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學生理解上的一個難點。引導學生理解這一點,可先讓學生找出這句話讀一讀,說一說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講的,然后抓住這個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可愛”“破碎”“同時”,聯(lián)系全課,說說地球的“可愛”表現(xiàn)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現(xiàn)在哪里,為什么要強調(diào)“同時”。體會地球的“可愛”,可從“遙望地球”所見到的景象和自然資源等方面思考;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從“不加節(jié)制”“隨意毀壞”“不顧后果地濫用”等方面去思考。強調(diào)“同時”,就是強調(diào)地球的兩重性:它既有可愛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強調(diào)“同時”,目的在于提醒人們,如果“不加節(jié)制”“隨意毀壞”資源,可愛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如果精心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可愛的地球就會更加可愛。
3.本課在表達方面十分注意用詞的準確,行文的嚴謹。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以增強學生的語感。“思考?練習”第三題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學生對這類句子在用詞方面的思考。指導學生做這個題時,可以先讓學生把加點的詞語去掉讀一讀句子,再讀一讀原句,比較一下,用不用加點的詞語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然后,可讓學生從課文中再找一找類似的句子,并用同樣的方法去分析比較;最后,引導學生在朗讀課文中體會這些句子的表達效果。
4.地球上可供人類活動的范圍很小,但人類可以開發(fā)新的活動領(lǐng)域,如海洋。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但人類可開發(fā)利用新的能源,如核能。因此,在強調(diào)“只有一個地球”時,還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到這層意思,使學生認識到,我們應該在保護好地球的同時,大力開發(fā)新領(lǐng)域和新能源。
5.本課是說明性文章。指導學生朗讀這類作品,除了同朗讀敘事性作品一樣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還要注意行文的嚴謹,表達出這類作品的邏輯力量。如,“不錯,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設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這些設想即使能實現(xiàn),又有多少人能夠去居住呢?”讀這段話,“但是”之前為一個層次,可用較平直的語調(diào),把“設想”讀得稍重一點,以強調(diào)這僅僅是設想;“但是”要強調(diào),以引起人們注意“但是”之后的內(nèi)容,“即使”可強調(diào),使人們感到,這種設想能否實現(xiàn)還是未知數(shù),“又有多少人”稍加強調(diào),以便使人們意識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了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只是極少數(shù)人。
6.詞語解釋:遨游:漫游;游歷。 璀璨:本指珠玉等光彩奪目。這里指各種星球光亮耀眼。
宇宙: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 地質(zhì):地殼的成分和結(jié)構(gòu)。
恩賜:原指帝王給予賞賜,現(xiàn)泛指因憐憫而施舍。 慷慨:不吝惜。
枯竭:用盡。 目睹:親眼看到。 濫用:過度使用,沒有節(jié)制。
三、參考資料 :
1. 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的幾個數(shù)字。
水土流失嚴重。據(jù)1992年衛(wèi)星遙感測算,我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79?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7%。
沙化迅速發(fā)展。沙化土地已達到149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5?5%。
水源污染明顯加重。有42%的城市水源受到污染。
2.我國主要資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個國家的排序。
土地面積110位以后
耕地面積126位以后
草地面積76位以后
森林面積107位以后
3.森林資源的危機。森林作為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除了提供木材和各種林副產(chǎn)品外,還具有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diào)節(jié)氣候、保障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保存生物物種、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作用。我國是一個少林的國家,人均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在世界各國中排在第107位之后。嚴重的問題是,我國的森林資源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方面都處于不斷下降的趨勢當中。1981年與1976年相比,全國林地面積減少了309萬公頃。據(jù)調(diào)查,全國有23個省、區(qū)、市的森林面積是減少的,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濫砍濫伐和毀林開荒。西雙版納是我國一片比較完整的熱帶雨林區(qū),生長著許多熱帶、亞熱帶植物和珍稀動物。由于不適當?shù)拈_墾,平均每年毀林2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49年的69?4%下降到1980年的26%。
4.北京地下水的污染。北京水資源十分緊缺,而地下水資源正面臨被嚴重污染的危險。污染源主要來自人本身和自然界兩個方面。從自然界來說,每一場西北風都要給北京帶來大量的泥沙塵土,落到地面后被雨水夾帶滲透地表,污染了地下水。人本身對地下水的污染,比自然界造成的后果更嚴重。現(xiàn)在,北京的工業(yè)和生活用水,幾乎都沒有經(jīng)過嚴格的處理就排進河流。被污染的河水滲透河床及沿岸地表,造成了地下水污染。人為污染還來自超采地下水。超采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使地下水中所含各種有害物質(zhì)高度濃縮。為了解決北京水資源緊缺的問題,要實行南水北調(diào)。但如果不注意解決地下水污染,即使將來每年十幾億立方米南水調(diào)進了北京,也可能抵不了地下水的被污染。何況那時北京的用水量將遠遠超過今天,北京水資源形勢將因此更為嚴峻。
5.耕地面積的減少。我國人多地少。1978―1994年,全國耕地凈減6880萬畝,人口增加2?3億。人均占有耕地由1?55畝減至1?19畝。在廣東、福建、浙江等省,目前人均耕地已下降到不足0?6畝,以至人們把可耕地稱為“保命田”。但近年來土葬成風,不但埋葬死人,還為早已去世的祖先造墳立碑,甚至為活人圈地壘空墳,導致良田拋荒。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地球是距太陽的第三顆行星,離太陽的距離大約是150000000公里.地球用365.256天繞行太陽一周,并用23.9345小時自轉(zhuǎn)一圈.它的直徑是12756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我們地球的大氣里78%是氮氣,21%是氧氣,余下的1%是其他成份.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是15攝氏度,平均氣壓1.013帕.
地球形成自46億年前,大約在16億年前地球每晝夜只有9個小時,比現(xiàn)在自轉(zhuǎn)快的多,每年約有800多天;到了6億年前,每晝夜延長到了20個小時,年縮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漸放慢自轉(zhuǎn)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認為,地球的形成起源于太陽星云分化物.46億年來,地球從一個均質(zhì)的球體演變成現(xiàn)在的圈層結(jié)構(gòu).地殼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厚度約3473千米,占地球體積的83.4%,地幔溫度為1000~3000攝氏度,地核厚度約3473千米,占地球體積的16.3%,物質(zhì)處于液體狀態(tài),內(nèi)核溫度高達6000攝氏度以上,與太陽表面溫度差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國際名稱為“該婭”,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數(shù)是第三顆。它有一顆天然的衛(wèi)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tǒng)---地月系統(tǒng)。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zhuǎn),同時又圍繞太陽公轉(zhuǎn)。地球自轉(zhuǎn)與公轉(zhuǎn)運動的結(jié)合使其產(chǎn)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zhuǎn)和公轉(zhuǎn)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于受到太陽、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氣、海洋和地球內(nèi)部物質(zhì)的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地球自轉(zhuǎn)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nèi)的方向都要產(chǎn)生變化。地球自轉(zhuǎn)產(chǎn)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zhuǎn)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約21千米。
阿波羅飛船在月球上看到地球是由一系列的同心層組成。地球內(nèi)部有核(地核)、幔(地幔)、殼(地殼)結(jié)構(gòu)。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氣圈,還有磁層,形成了圍繞固態(tài)地球的美麗外套。
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56億年以前產(chǎn)生于原始太陽星云。
地球的基本參數(shù):
赤道半徑: ae = 6378136.49 米
極半徑: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徑: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轉(zhuǎn)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質(zhì)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數(shù):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陽與地球質(zhì)量比: S/E = 332946.0
太陽與地月系質(zhì)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轉(zhuǎn)時間: T = 365.2422 天
離太陽平均距離: A = 1.49597870 × 1011 米
公轉(zhuǎn)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溫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氣壓: p = 1013.250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極地) 983.2厘米/秒2
自轉(zhuǎn)周期 23時56分4秒(平太陽時)
公轉(zhuǎn)軌道半長徑 149597870千米
公轉(zhuǎn)軌道偏心率 0.0167
公轉(zhuǎn)周期 1恒星年
黃赤交角 23度27分
地球各圈層結(jié)構(gòu)
地球海洋面積 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殼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徑 3482.525公里
表面積 510067866平方公里
人們對于地球的結(jié)構(gòu)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整個地球不是一個均質(zhì)體,而是具有明顯的圈層結(jié)構(gòu)。地球每個圈層的成分、密度、溫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學中,研究地球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對于了解地球的運動、起源和演化,探討其它行星的結(jié)構(gòu),以至于整個太陽系起源和演化問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nèi)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地球內(nèi)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內(nèi)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nèi)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nèi)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這樣,整個地球總共包括八個圈層,其中巖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nèi)圈一起構(gòu)成了所謂的固體地球。對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巖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nèi)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xiàn)代空間測地技術(shù)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地球各圈層在分布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固體地球內(nèi)部與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層則是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疊的,其中生物圈表現(xiàn)最為顯著,其次是水圈。
大氣圈
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巖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份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zhì)量約為5.136×1021克,相當于地球總質(zhì)量的百萬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nèi),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范圍內(nèi)。根據(jù)大氣分布特征,在對流層之上還可分為平流層、中間層、熱成層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個連續(xù)但不很規(guī)則的圈層。從離地球數(shù)萬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氣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蓋地球大部分的藍色海洋,它使地球成為一顆藍色的行星。地球水圈總質(zhì)量為1.66×1024克,約為地球總質(zhì)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質(zhì)量約為陸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層巖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個地球沒有固體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qū)⒈簧钸_2600米的水層所均勻覆蓋。大氣圈和水圈相結(jié)合,組成地表的流體系統(tǒng)。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國際名稱為“該婭”,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數(shù)是第三顆。它有一顆天然的衛(wèi)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tǒng)---地月系統(tǒng)。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zhuǎn),同時又圍繞太陽公轉(zhuǎn)。地球自轉(zhuǎn)與公轉(zhuǎn)運動的結(jié)合使其產(chǎn)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zhuǎn)和公轉(zhuǎn)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于受到太陽、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氣、海洋和地球內(nèi)部物質(zhì)的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地球自轉(zhuǎn)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nèi)的方向都要產(chǎn)生變化。地球自轉(zhuǎn)產(chǎn)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zhuǎn)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約21千米。
阿波羅飛船在月球上看到地球是由一系列的同心層組成。地球內(nèi)部有核(地核)、幔(地幔)、殼(地殼)結(jié)構(gòu)。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氣圈,還有磁層,形成了圍繞固態(tài)地球的美麗外套。
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56億年以前產(chǎn)生于原始太陽星云。
地球的基本參數(shù):
赤道半徑: ae = 6378136.49 米
極半徑: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徑: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轉(zhuǎn)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質(zhì)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數(shù):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陽與地球質(zhì)量比: S/E = 332946.0
太陽與地月系質(zhì)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轉(zhuǎn)時間: T = 365.2422 天
離太陽平均距離: A = 1.49597870 × 1011 米
公轉(zhuǎn)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溫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氣壓: p = 1013.250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極地) 983.2厘米/秒2
自轉(zhuǎn)周期 23時56分4秒(平太陽時)
公轉(zhuǎn)軌道半長徑 149597870千米
公轉(zhuǎn)軌道偏心率 0.0167
公轉(zhuǎn)周期 1恒星年
黃赤交角 23度27分
地球各圈層結(jié)構(gòu)
地球海洋面積 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殼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徑 3482.525公里
表面積 510067866平方公里
人們對于地球的結(jié)構(gòu)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整個地球不是一個均質(zhì)體,而是具有明顯的圈層結(jié)構(gòu)。地球每個圈層的成分、密度、溫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學中,研究地球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對于了解地球的運動、起源和演化,探討其它
師:聽說你們都很聰明,我想考你們一個問題,回答時思路要盡量開闊一點:我們現(xiàn)在在哪里?
生:學校的禮堂里。
師:(搖頭)思路不夠開闊。
生:在XX。
生:在中國。
生:在地球上。
師:是呀,我們在深圳、在中國、也在地球上。請全體起立,跺一跺腳:我們的腳下是什么?
生:地球。
師:(板書:地球)我們一起叫一聲:地球。
生;(齊)地球――
師:地球聽到了沒有呀,怎么沒有反應?讓我們再一次深情的呼喚:地球,你好!假如地球聽到了,她會熱烈地鼓掌的。開始!
生(一起,深情地)地球――你好――
(學生身后響起聽課教師們的熱烈掌聲)
師:地球聽到了我們的呼喚。好,我們現(xiàn)在開始上課。
[第一課時]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乘坐中國自行設計和制造的“神舟號”宇宙飛船到太空去旅行。請大家閉上眼睛,我們的飛船馬上就要升空了。好,飛船已經(jīng)升到了太空,請睜開眼,觀看太空美麗的景色。
(播放太空行星運行的錄象,地球逐漸清晰,最后定格)
師:同學們這水藍色的星球就是我們的地球,喜歡嗎?請用一句話,夸一夸我們的地球。
生:地球,你真美呀!
生:地球,你好偉大!我喜歡你!
師:請同學們迅速地瀏覽課文的第一段,看看課文里是怎樣贊美地球的。
生:“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
師:請充滿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為什么稱地球為“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自己讀課文。
生:(自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教師放手讓學生把課文讀透)
師:現(xiàn)在我們請幾個同學讀給大家聽,第一個請誰讀?
生:(紛紛舉手)
師:這么多的同學愿意讀。好,我請班長推薦一個。
(班長推薦學生甲)
師:(對班長)請你說說為什么推薦她?
班長:她讀書水平高,膽子大,聲音特別響亮。
師:請你讀1、2兩段,要把班長夸獎你的那些特點讀出來。
(學生甲讀課文)
師:確實如班長所說的那樣,讀書的水平高。下面請誰讀?現(xiàn)在請你(對學生甲)推薦一位。
(學生甲推薦學生乙)
師:(對學生甲)你為什么要推薦他?
學生甲:他讀書流利,而且很有感情。
師:(對學生乙)請你讀3、4兩段,要把流利、有感情的特點讀出來。
(學生乙讀課文)
師:很有感情。好,下面請誰讀?有毛遂自薦的嗎?(學生紛紛舉手,對學生丙)請你讀5、6、7三段。你先說說你讀書有什么特點。
生:我雖然讀書沒他們好,但我進步很大。我的特點也是有感情。
(學生丙讀課文,且發(fā)揮很好)
師:掌聲鼓勵。誰讀最后兩段?(舉手的學生特別多)好,全班一起讀。
(全班齊讀課文)
師:下面我還要檢查同學們理解詞語的情況。看屏幕。
先理解帶點的字,再解釋詞語: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生:渺,是細小。渺小,就是小的意思。
師:再用同樣的方法解釋下列詞語。
居住 遨游 扁舟 枯竭
師:請同學們相互說說。
(學生相互說詞語的意思)
師:請同學們認真思考一下:理解這些詞語時,有沒有規(guī)律可尋?
生:這些詞語前后兩個字的意思相近,我們在解釋這些詞時,可以用其中的一個字的意思來解釋它。
師:再看下一個詞。
舉例解釋詞語:
自然資源
師:請迅速地讀課文,舉例說說哪些屬于“自然資源”?
生:礦物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
師:現(xiàn)在將這些自然資源分兩類,你知道為什么這樣分嗎?
礦物資源 (不可再生)
水資源、森林資源、
生物資源、大氣資源 (可以再生)
生:前一類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后一類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資源。
師:再看下面的一組詞。
朗讀理解詞語:
……不是……而是……甚至……
師:請找出有關(guān)的句子朗讀,要把這些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讀出來。(學生練習后,教師請一學生讀,表達得不是太好)
師:“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怎么才能把“幾百萬年”和“幾億年”讀得區(qū)別開來?
(學生再讀,理解得比較好)
師:課文中還有幾組關(guān)聯(lián)詞,請找出有關(guān)的句子,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讀讀。
(學生讀有關(guān)的句子)
師:對詞語的理解就到這。這篇課文是科學知識說明文,下面請同學們迅速的閱讀課文,思考:課文告訴我們哪些關(guān)于地球的科學知識?
生:這篇課文告訴我們:地球很美,但是也很小;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
師:還有補充嗎?
生:課文還告訴我們在地球資源枯竭的時候,我們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
師:我們看課題,為什么用“只有一個地球”做題目?請把下面的一句話補充完整:因為“只有一個地球”,所以……
生:因為只有一個地球,所以我們要保護地球。
師:請大家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并以最快的速度背熟。
(學生讀書,背書)
師:請同學們一起背最后一段。
(學生集體背誦后,下課)
[第二課時]
師:我們一起背誦課文的最后一段。
(全班集體背誦最后一段)
師: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地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保護地球,珍愛生命,是我們的共同信念。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這樣想。下面我們先閱讀兩條網(wǎng)上的消息。
布什拋棄《東京議定書》
布什總統(tǒng)于去年3月,宣布美國退出《東京議定書》。布什稱這個協(xié)議,一旦付諸實施,將令美國喪失幾百萬個工作機會,美國經(jīng)濟將會受到影響。《東京議定書》要求世界40多個主要工業(yè)國家,在10年之內(nèi),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減少到1990年的水平。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yè)化國家,每天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工業(yè)廢氣。
布什不參加“拯救地球”會議
今年9月,世界各國首腦在南非召開“拯救地球”會議,為人類的前途和地球的命運,共商大計。美國總統(tǒng)布什拒絕出席這次會議,引起代表們的一致質(zhì)疑。一名代表說:“全世界都要求采取實質(zhì)性的措施拯救地球,消除貧困,作為全世界首富和唯一的超級大國,總統(tǒng)不來參加會議,卻去休假,真是世界上最糟糕的總統(tǒng)。”
師:讀完這兩條消息,你有什么想法?你的心情這樣?(學生紛紛舉手)先不講,請你們做一個表情,通過這個表情,要讓我知道你們的真實感受。
(學生做出各種表情)
師:有的是氣憤的神情;有的是一副思考的樣子;有的很激動;還有的顯得特別不解……現(xiàn)在請你們把心中的想法說出來。
生:布什,你真是一個很糟糕的總統(tǒng)!
生:布什你太自私了。
生:美國的這個總統(tǒng)應該馬上下臺。
生:布什,你一個大國的總統(tǒng)怎么會這樣呢?
師:魯迅說過:辱罵和恐嚇絕不是戰(zhàn)斗。我們要想辦法讓布什轉(zhuǎn)變態(tài)度,改變注意。假如布什就在我們面前,我想請同學們來勸他。請你先寫好勸說稿。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到課文里找說服布什的理由,還可以將課外書中學到的有關(guān)知識運用進去。要注意勸說的方法,勸說的技巧,勸說的態(tài)度。
(生寫勸說稿,教師巡回指導)
師:(模仿布什的口氣)我是美國的現(xiàn)任總統(tǒng)布什,我的信念是:美國的利業(yè)高于一切。聽說有幾個中國的小朋友對我的環(huán)保政策有意見,我想聽聽他們的意見。不過我很忙,得抓緊時間。
生1:布什總統(tǒng),你太不應該了……
布什:你是誰?你怎么這樣和我說話?
生1:布什總統(tǒng),你好。我是中國的一位小學生。我從網(wǎng)上知道你不愿參加“拯救地球會議”,我很失望。布什先生,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這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家園。我們都應該倍加愛護我們的地球。地球上的礦產(chǎn)資源非常有限,而且不能再生。大氣資源、水資源雖然可以再生,但也不能隨意的破壞。現(xiàn)在地球上60%以上的地區(qū)缺水,空氣的污染也相當嚴重,經(jīng)常下酸雨,南極上空大氣層的空洞也越來越大。這些都是工業(yè)污染的后果。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yè)化國家,每天向大氣中排放的廢氣最多。因此,你必須改變態(tài)度,重視地球的保護工作。我們強烈要求你簽署《東京議定書》。
布什:你說的情況我都知道。但是我認為沒那么嚴重。我們美國的科學技術(shù)這么先進,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還有,我們還可以到其它星球上去嘛。好了,再見。
生2:布什,你不要走!
布什:你是誰?你要干什么?
生2:我是正義的化身,我要控訴你!
布什:控訴我?憑什么?
生2:你聽著!你們美國是全世界排放廢氣最多的國家,是核試驗最多的國家,是消耗石油最多的過家……你是大國的總統(tǒng),應該有責任感!你不能只顧自己的利業(yè)。如果地球被破壞了,你們美國人也沒處逃生。因為科學家已經(jīng)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公里內(nèi)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到時,你的總統(tǒng)的位子也不保了,你必須認真考慮!
布什:啊,好厲害的中國小姑娘。雖然,態(tài)度很嚴厲,但講的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看來我是要考慮考慮。再聽聽其他小朋友的意見。
生3:(作海豚游水的動作)布什先生你好,很高興能見到你。
布什:你是誰?怎么這樣?
生3:我是海洋的精靈――海豚,我代表海洋中的所有動物向您求助。海水的污染太嚴重了,我們簡直無法生存。過去,我們在海洋中生活得自由自在。可是后來大量的污水流入海洋,我們的家園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海洋中的同伴死傷慘重呀……(作流淚狀)
布什:我很同情。你要我做什么呢?
生3:希望你采取行動,拯救地球,救救我們海洋里的動物、植物。
布什:好,我一定認真考慮你的意見。
…………
師:同學們,你們剛才的表現(xiàn)非常出色,連一貫很自負的美國總統(tǒng)布什先生也被你們打動了。因為你們的理由很充分,講話的態(tài)度也很誠懇。這也說明你們對課文的理解很透徹。建議你們以班級的名義寫一封信給布什,希望真的能改變他的態(tài)度。下課。
回答者:402136045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9-30 17:13
9只有一個地球
一、教材說明
本課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guān)知識,闡明了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說明了保護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義。
課文從宇航員在太空遙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寫起,引出了對地球的介紹;接著,從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類活動范圍很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有限而又被不加節(jié)制地開采或隨意毀壞等方面,說明地球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威脅;然后,用科學家研究的成果證明,當?shù)厍蛸Y源枯竭時,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人類居住;最后,得出結(jié)論:人類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二、學習目標
1.學會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渺小、礦產(chǎn)、恩賜、慷慨、枯竭、濫用、威脅、目睹、和藹可親。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增強保護環(huán)境的自覺性。
三、教學建議
1.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領(lǐng)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可先讓學生通讀課文,至少讀上兩遍,使學生大體了解課文內(nèi)容。然后,可提出“課文是從哪幾方面說明只有一個地球的”,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并在細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組織學生交流、討論。通過交流、討論,使學生從以下幾方面領(lǐng)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
(1)從地球在整個宇宙的位置看,地球是十分渺小的。地球的半徑“只有”6300多公里,在整個宇宙中,就像一葉“扁舟”。一個數(shù)字,一個比喻,說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
(2)人類活動的范圍很小很小。地球表面的面積是5?1億平方公里,而人類生活的陸地“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3)地球的資源有限而又遭受無節(jié)制的開采和隨意毀壞。礦物資源的形成需要經(jīng)過“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因此,“如果不加節(jié)制地開采”,就可能面臨“枯竭”的危險。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等各種可以再生的資源,由于人們“隨意毀壞”,“濫用化學品”,不但不能“再生”,還釀出“生態(tài)災難”,威脅人類的生存。
(4)人類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居住。課文引用科學家研究成果說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公里的范圍內(nèi)”,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至于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的設想,即使“實現(xiàn)”,也不可能有多少人去居住。
2.課文中引用的宇航員的感嘆“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學生理解上的一個難點。引導學生理解這一點,可先讓學生找出這句話讀一讀,說一說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講的,然后抓住這個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可愛”“破碎”“同時”,聯(lián)系全課,說說地球的“可愛”表現(xiàn)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現(xiàn)在哪里,為什么要強調(diào)“同時”。體會地球的“可愛”,可從“遙望地球”所見到的景象和自然資源等方面思考;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從“不加節(jié)制”“隨意毀壞”“不顧后果地濫用”等方面去思考。強調(diào)“同時”,就是強調(diào)地球的兩重性:它既有可愛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強調(diào)“同時”,目的在于提醒人們,如果“不加節(jié)制”“隨意毀壞”資源,可愛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如果精心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可愛的地球就會更加可愛。
3.本課在表達方面十分注意用詞的準確,行文的嚴謹。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以增強學生的語感。“思考?練習”第三題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學生對這類句子在用詞方面的思考。指導學生做這個題時,可以先讓學生把加點的詞語去掉讀一讀句子,再讀一讀原句,比較一下,用不用加點的詞語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然后,可讓學生從課文中再找一找類似的句子,并用同樣的方法去分析比較;最后,引導學生在朗讀課文中體會這些句子的表達效果。
4.地球上可供人類活動的范圍很小,但人類可以開發(fā)新的活動領(lǐng)域,如海洋。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但人類可開發(fā)利用新的能源,如核能。因此,在強調(diào)“只有一個地球”時,還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到這層意思,使學生認識到,我們應該在保護好地球的同時,大力開發(fā)新領(lǐng)域和新能源。
5.本課是說明性文章。指導學生朗讀這類作品,除了同朗讀敘事性作品一樣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還要注意行文的嚴謹,表達出這類作品的邏輯力量。如,“不錯,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設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這些設想即使能實現(xiàn),又有多少人能夠去居住呢?”讀這段話,“但是”之前為一個層次,可用較平直的語調(diào),把“設想”讀得稍重一點,以強調(diào)這僅僅是設想;“但是”要強調(diào),以引起人們注意“但是”之后的內(nèi)容,“即使”可強調(diào),使人們感到,這種設想能否實現(xiàn)還是未知數(shù),“又有多少人”稍加強調(diào),以便使人們意識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了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只是極少數(shù)人。
6.對小學生來說,本課的生詞較多。大多數(shù)詞語,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理解。比如“生態(tài)災難”,只要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到水污染、空氣污染、水土流失、沙塵暴等現(xiàn)象,就能基本理解。下列詞語解釋,僅供教師理解教材參考。
遨游:漫游;游歷。
璀璨:本指珠玉等光彩奪目。這里指各種星球光亮耀眼。
宇宙: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
恩賜:原指帝王給予賞賜,現(xiàn)泛指因憐憫而施舍。
慷慨:不吝惜。
枯竭:用盡。
目睹:親眼看到。
地質(zhì):地殼的成分和結(jié)構(gòu)。
濫用:過度使用,沒有節(jié)制。
四、參考資料
1.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的幾個數(shù)字。
水土流失嚴重。據(jù)1992年衛(wèi)星遙感測算,我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79?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7%。
沙化迅速發(fā)展。沙化土地已達到149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5?5%。
水源污染明顯加重。有42%的城市水源受到污染。
2.我國主要資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個國家的排序。
土地面積110位以后
耕地面積126位以后
草地面積76位以后
森林面積107位以后
3.森林資源的危機。森林作為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除了提供木材和各種林副產(chǎn)品外,還具有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diào)節(jié)氣候、保障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保存生物物種、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作用。我國是一個少林的國家,人均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在世界各國中排在第107位之后。嚴重的問題是,我國的森林資源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方面都處于不斷下降的趨勢當中。1981年與1976年相比,全國林地面積減少了309萬公頃。據(jù)調(diào)查,全國有23個省、區(qū)、市的森林面積是減少的,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濫砍濫伐和毀林開荒。西雙版納是我國一片比較完整的熱帶雨林區(qū),生長著許多熱帶、亞熱帶植物和珍稀動物。由于不適當?shù)拈_墾,平均每年毀林2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49年的69?4%下降到1980年的26%。
4.北京地下水的污染。北京水資源十分緊缺,而地下水資源正面臨被嚴重污染的危險。污染源主要來自人本身和自然界兩個方面。從自然界來說,每一場西北風都要給北京帶來大量的泥沙塵土,落到地面后被雨水夾帶滲透地表,污染了地下水。人本身對地下水的污染,比自然界造成的后果更嚴重。現(xiàn)在,北京的工業(yè)和生活用水,幾乎都沒有經(jīng)過嚴格的處理就排進河流。被污染的河水滲透河床及沿岸地表,造成了地下水污染。人為污染還來自超采地下水。超采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使地下水中所含各種有害物質(zhì)高度濃縮。為了解決北京水資源緊缺的問題,要實行南水北調(diào)。但如果不注意解決地下水污染,即使將來每年十幾億立方米南水調(diào)進了北京,也可能抵不了地下水的被污染。何況那時北京的用水量將遠遠超過今天,北京水資源形勢將因此更為嚴峻。
5.耕地面積的減少。我國人多地少。1978―1994年,全國耕地凈減6880萬畝,人口增加2?3億。人均占有耕地由1?55畝減至1?19畝。在廣東、福建、浙江等省,目前人均耕地已下降到不足0?6畝,以至人們把可耕地稱為“保命田”。但近年來土葬成風,不但埋葬死人,還為早已去世的祖先造墳立碑,甚至為活人圈地壘空墳,導致良田拋荒。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回答者:孩子的王國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0-9 18:20
只有一個地球
一、教材說明
本課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guān)知識,闡明了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說明了保護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義。
課文從宇航員在太空遙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寫起,引出了對地球的介紹;接著,從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類活動范圍很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有限而又被不加節(jié)制地開采或隨意毀壞等方面,說明地球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威脅;然后,用科學家研究的成果證明,當?shù)厍蛸Y源枯竭時,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人類居住;最后,得出結(jié)論:人類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二、學習目標
1.學會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渺小、礦產(chǎn)、恩賜、慷慨、枯竭、濫用、威脅、目睹、和藹可親。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增強保護環(huán)境的自覺性。
三、教學建議
1.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領(lǐng)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可先讓學生通讀課文,至少讀上兩遍,使學生大體了解課文內(nèi)容。然后,可提出“課文是從哪幾方面說明只有一個地球的”,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并在細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組織學生交流、討論。通過交流、討論,使學生從以下幾方面領(lǐng)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
(1)從地球在整個宇宙的位置看,地球是十分渺小的。地球的半徑“只有”6300多公里,在整個宇宙中,就像一葉“扁舟”。一個數(shù)字,一個比喻,說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
(2)人類活動的范圍很小很小。地球表面的面積是5?1億平方公里,而人類生活的陸地“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3)地球的資源有限而又遭受無節(jié)制的開采和隨意毀壞。礦物資源的形成需要經(jīng)過“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因此,“如果不加節(jié)制地開采”,就可能面臨“枯竭”的危險。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等各種可以再生的資源,由于人們“隨意毀壞”,“濫用化學品”,不但不能“再生”,還釀出“生態(tài)災難”,威脅人類的生存。
(4)人類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居住。課文引用科學家研究成果說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公里的范圍內(nèi)”,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至于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的設想,即使“實現(xiàn)”,也不可能有多少人去居住。
2.課文中引用的宇航員的感嘆“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學生理解上的一個難點。引導學生理解這一點,可先讓學生找出這句話讀一讀,說一說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講的,然后抓住這個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可愛”“破碎”“同時”,聯(lián)系全課,說說地球的“可愛”表現(xiàn)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現(xiàn)在哪里,為什么要強調(diào)“同時”。體會地球的“可愛”,可從“遙望地球”所見到的景象和自然資源等方面思考;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從“不加節(jié)制”“隨意毀壞”“不顧后果地濫用”等方面去思考。強調(diào)“同時”,就是強調(diào)地球的兩重性:它既有可愛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強調(diào)“同時”,目的在于提醒人們,如果“不加節(jié)制”“隨意毀壞”資源,可愛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如果精心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可愛的地球就會更加可愛。
3.本課在表達方面十分注意用詞的準確,行文的嚴謹。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以增強學生的語感。“思考?練習”第三題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學生對這類句子在用詞方面的思考。指導學生做這個題時,可以先讓學生把加點的詞語去掉讀一讀句子,再讀一讀原句,比較一下,用不用加點的詞語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然后,可讓學生從課文中再找一找類似的句子,并用同樣的方法去分析比較;最后,引導學生在朗讀課文中體會這些句子的表達效果。
4.地球上可供人類活動的范圍很小,但人類可以開發(fā)新的活動領(lǐng)域,如海洋。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但人類可開發(fā)利用新的能源,如核能。因此,在強調(diào)“只有一個地球”時,還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到這層意思,使學生認識到,我們應該在保護好地球的同時,大力開發(fā)新領(lǐng)域和新能源。
5.本課是說明性文章。指導學生朗讀這類作品,除了同朗讀敘事性作品一樣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還要注意行文的嚴謹,表達出這類作品的邏輯力量。如,“不錯,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設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這些設想即使能實現(xiàn),又有多少人能夠去居住呢?”讀這段話,“但是”之前為一個層次,可用較平直的語調(diào),把“設想”讀得稍重一點,以強調(diào)這僅僅是設想;“但是”要強調(diào),以引起人們注意“但是”之后的內(nèi)容,“即使”可強調(diào),使人們感到,這種設想能否實現(xiàn)還是未知數(shù),“又有多少人”稍加強調(diào),以便使人們意識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了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只是極少數(shù)人。
6.對小學生來說,本課的生詞較多。大多數(shù)詞語,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理解。比如“生態(tài)災難”,只要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到水污染、空氣污染、水土流失、沙塵暴等現(xiàn)象,就能基本理解。下列詞語解釋,僅供教師理解教材參考。
遨游:漫游;游歷。
璀璨:本指珠玉等光彩奪目。這里指各種星球光亮耀眼。
宇宙: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
恩賜:原指帝王給予賞賜,現(xiàn)泛指因憐憫而施舍。
慷慨:不吝惜。
枯竭:用盡。
目睹:親眼看到。
地質(zhì):地殼的成分和結(jié)構(gòu)。
濫用:過度使用,沒有節(jié)制。
四、參考資料
1.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的幾個數(shù)字。
水土流失嚴重。據(jù)1992年衛(wèi)星遙感測算,我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79?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7%。
沙化迅速發(fā)展。沙化土地已達到149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5?5%。
水源污染明顯加重。有42%的城市水源受到污染。
2.我國主要資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個國家的排序。
土地面積110位以后
耕地面積126位以后
草地面積76位以后
森林面積107位以后
3.森林資源的危機。森林作為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除了提供木材和各種林副產(chǎn)品外,還具有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diào)節(jié)氣候、保障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保存生物物種、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作用。我國是一個少林的國家,人均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在世界各國中排在第107位之后。嚴重的問題是,我國的森林資源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方面都處于不斷下降的趨勢當中。1981年與1976年相比,全國林地面積減少了309萬公頃。據(jù)調(diào)查,全國有23個省、區(qū)、市的森林面積是減少的,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濫砍濫伐和毀林開荒。西雙版納是我國一片比較完整的熱帶雨林區(qū),生長著許多熱帶、亞熱帶植物和珍稀動物。由于不適當?shù)拈_墾,平均每年毀林2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49年的69?4%下降到1980年的26%。
一、教材說明
本課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guān)知識,闡明了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說明了保護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義。
課文從宇航員在太空遙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寫起,引出了對地球的介紹;接著,從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類活動范圍很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有限而又被不加節(jié)制地開采或隨意毀壞等方面,說明地球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威脅;然后,用科學家研究的成果證明,當?shù)厍蛸Y源枯竭時,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人類居住;最后,得出結(jié)論:人類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
二、教學建議
1.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領(lǐng)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可先讓學生通讀課文,至少讀上兩遍,使學生大體了解課文內(nèi)容。然后,可提出“課文是從哪幾方面說明只有一個地球的”,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并在細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組織學生交流、討論。通過交流、討論,使學生從以下幾方面領(lǐng)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
(1)從地球在整個宇宙的位置看,地球是十分渺小的。地球的半徑“只有”6300多公里,在整個宇宙中,就像一葉“扁舟”。一個數(shù)字,一個比喻,說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
(2)人類活動的范圍很小很小。地球表面的面積是5?1億平方公里,而人類生活的陸地“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3)地球的資源有限而又遭受無節(jié)制的開采和隨意毀壞。礦物資源的形成需要經(jīng)過“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因此,“如果不加節(jié)制地開采”,就可能面臨“枯竭”的危險。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等各種可以再生的資源,由于人們“隨意毀壞”,“濫用化學品”,不但不能“再生”,還釀出“生態(tài)災難”,威脅人類的生存。
(4)人類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居住。課文引用科學家研究成果說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公里的范圍內(nèi)”,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至于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的設想,即使“實現(xiàn)”,也不可能有多少人去居住。
2.課文中引用的宇航員的感嘆“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學生理解上的一個難點。引導學生理解這一點,可先讓學生找出這句話讀一讀,說一說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講的,然后抓住這個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可愛”“破碎”“同時”,聯(lián)系全課,說說地球的“可愛”表現(xiàn)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現(xiàn)在哪里,為什么要強調(diào)“同時”。體會地球的“可愛”,可從“遙望地球”所見到的景象和自然資源等方面思考;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從“不加節(jié)制”“隨意毀壞”“不顧后果地濫用”等方面去思考。強調(diào)“同時”,就是強調(diào)地球的兩重性:它既有可愛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強調(diào)“同時”,目的在于提醒人們,如果“不加節(jié)制”“隨意毀壞”資源,可愛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如果精心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可愛的地球就會更加可愛。
3.本課在表達方面十分注意用詞的準確,行文的嚴謹。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以增強學生的語感。“思考?練習”第三題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學生對這類句子在用詞方面的思考。指導學生做這個題時,可以先讓學生把加點的詞語去掉讀一讀句子,再讀一讀原句,比較一下,用不用加點的詞語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然后,可讓學生從課文中再找一找類似的句子,并用同樣的方法去分析比較;最后,引導學生在朗讀課文中體會這些句子的表達效果。
4.地球上可供人類活動的范圍很小,但人類可以開發(fā)新的活動領(lǐng)域,如海洋。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但人類可開發(fā)利用新的能源,如核能。因此,在強調(diào)“只有一個地球”時,還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到這層意思,使學生認識到,我們應該在保護好地球的同時,大力開發(fā)新領(lǐng)域和新能源。
5.本課是說明性文章。指導學生朗讀這類作品,除了同朗讀敘事性作品一樣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還要注意行文的嚴謹,表達出這類作品的邏輯力量。如,“不錯,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設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這些設想即使能實現(xiàn),又有多少人能夠去居住呢?”讀這段話,“但是”之前為一個層次,可用較平直的語調(diào),把“設想”讀得稍重一點,以強調(diào)這僅僅是設想;“但是”要強調(diào),以引起人們注意“但是”之后的內(nèi)容,“即使”可強調(diào),使人們感到,這種設想能否實現(xiàn)還是未知數(shù),“又有多少人”稍加強調(diào),以便使人們意識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了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只是極少數(shù)人。
6.詞語解釋:遨游:漫游;游歷。 璀璨:本指珠玉等光彩奪目。這里指各種星球光亮耀眼。
宇宙: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 地質(zhì):地殼的成分和結(jié)構(gòu)。
恩賜:原指帝王給予賞賜,現(xiàn)泛指因憐憫而施舍。 慷慨:不吝惜。
枯竭:用盡。 目睹:親眼看到。 濫用:過度使用,沒有節(jié)制。
三、參考資料 :
1. 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的幾個數(shù)字。
水土流失嚴重。據(jù)1992年衛(wèi)星遙感測算,我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79?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7%。
沙化迅速發(fā)展。沙化土地已達到149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5?5%。
水源污染明顯加重。有42%的城市水源受到污染。
2.我國主要資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個國家的排序。
土地面積110位以后
耕地面積126位以后
草地面積76位以后
森林面積107位以后
3.森林資源的危機。森林作為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除了提供木材和各種林副產(chǎn)品外,還具有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diào)節(jié)氣候、保障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保存生物物種、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作用。我國是一個少林的國家,人均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在世界各國中排在第107位之后。嚴重的問題是,我國的森林資源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方面都處于不斷下降的趨勢當中。1981年與1976年相比,全國林地面積減少了309萬公頃。據(jù)調(diào)查,全國有23個省、區(qū)、市的森林面積是減少的,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濫砍濫伐和毀林開荒。西雙版納是我國一片比較完整的熱帶雨林區(qū),生長著許多熱帶、亞熱帶植物和珍稀動物。由于不適當?shù)拈_墾,平均每年毀林2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49年的69?4%下降到1980年的26%。
4.北京地下水的污染。北京水資源十分緊缺,而地下水資源正面臨被嚴重污染的危險。污染源主要來自人本身和自然界兩個方面。從自然界來說,每一場西北風都要給北京帶來大量的泥沙塵土,落到地面后被雨水夾帶滲透地表,污染了地下水。人本身對地下水的污染,比自然界造成的后果更嚴重。現(xiàn)在,北京的工業(yè)和生活用水,幾乎都沒有經(jīng)過嚴格的處理就排進河流。被污染的河水滲透河床及沿岸地表,造成了地下水污染。人為污染還來自超采地下水。超采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使地下水中所含各種有害物質(zhì)高度濃縮。為了解決北京水資源緊缺的問題,要實行南水北調(diào)。但如果不注意解決地下水污染,即使將來每年十幾億立方米南水調(diào)進了北京,也可能抵不了地下水的被污染。何況那時北京的用水量將遠遠超過今天,北京水資源形勢將因此更為嚴峻。
5.耕地面積的減少。我國人多地少。1978―1994年,全國耕地凈減6880萬畝,人口增加2?3億。人均占有耕地由1?55畝減至1?19畝。在廣東、福建、浙江等省,目前人均耕地已下降到不足0?6畝,以至人們把可耕地稱為“保命田”。但近年來土葬成風,不但埋葬死人,還為早已去世的祖先造墳立碑,甚至為活人圈地壘空墳,導致良田拋荒。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地球是距太陽的第三顆行星,離太陽的距離大約是150000000公里.地球用365.256天繞行太陽一周,并用23.9345小時自轉(zhuǎn)一圈.它的直徑是12756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我們地球的大氣里78%是氮氣,21%是氧氣,余下的1%是其他成份.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是15攝氏度,平均氣壓1.013帕.
地球形成自46億年前,大約在16億年前地球每晝夜只有9個小時,比現(xiàn)在自轉(zhuǎn)快的多,每年約有800多天;到了6億年前,每晝夜延長到了20個小時,年縮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漸放慢自轉(zhuǎn)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認為,地球的形成起源于太陽星云分化物.46億年來,地球從一個均質(zhì)的球體演變成現(xiàn)在的圈層結(jié)構(gòu).地殼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厚度約3473千米,占地球體積的83.4%,地幔溫度為1000~3000攝氏度,地核厚度約3473千米,占地球體積的16.3%,物質(zhì)處于液體狀態(tài),內(nèi)核溫度高達6000攝氏度以上,與太陽表面溫度差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國際名稱為“該婭”,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數(shù)是第三顆。它有一顆天然的衛(wèi)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tǒng)---地月系統(tǒng)。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zhuǎn),同時又圍繞太陽公轉(zhuǎn)。地球自轉(zhuǎn)與公轉(zhuǎn)運動的結(jié)合使其產(chǎn)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zhuǎn)和公轉(zhuǎn)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于受到太陽、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氣、海洋和地球內(nèi)部物質(zhì)的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地球自轉(zhuǎn)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nèi)的方向都要產(chǎn)生變化。地球自轉(zhuǎn)產(chǎn)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zhuǎn)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約21千米。
阿波羅飛船在月球上看到地球是由一系列的同心層組成。地球內(nèi)部有核(地核)、幔(地幔)、殼(地殼)結(jié)構(gòu)。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氣圈,還有磁層,形成了圍繞固態(tài)地球的美麗外套。
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56億年以前產(chǎn)生于原始太陽星云。
地球的基本參數(shù):
赤道半徑: ae = 6378136.49 米
極半徑: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徑: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轉(zhuǎn)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質(zhì)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數(shù):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陽與地球質(zhì)量比: S/E = 332946.0
太陽與地月系質(zhì)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轉(zhuǎn)時間: T = 365.2422 天
離太陽平均距離: A = 1.49597870 × 1011 米
公轉(zhuǎn)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溫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氣壓: p = 1013.250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極地) 983.2厘米/秒2
自轉(zhuǎn)周期 23時56分4秒(平太陽時)
公轉(zhuǎn)軌道半長徑 149597870千米
公轉(zhuǎn)軌道偏心率 0.0167
公轉(zhuǎn)周期 1恒星年
黃赤交角 23度27分
地球各圈層結(jié)構(gòu)
地球海洋面積 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殼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徑 3482.525公里
表面積 510067866平方公里
人們對于地球的結(jié)構(gòu)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整個地球不是一個均質(zhì)體,而是具有明顯的圈層結(jié)構(gòu)。地球每個圈層的成分、密度、溫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學中,研究地球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對于了解地球的運動、起源和演化,探討其它行星的結(jié)構(gòu),以至于整個太陽系起源和演化問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nèi)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地球內(nèi)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內(nèi)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nèi)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nèi)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這樣,整個地球總共包括八個圈層,其中巖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nèi)圈一起構(gòu)成了所謂的固體地球。對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巖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nèi)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xiàn)代空間測地技術(shù)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地球各圈層在分布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固體地球內(nèi)部與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層則是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疊的,其中生物圈表現(xiàn)最為顯著,其次是水圈。
大氣圈
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巖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份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zhì)量約為5.136×1021克,相當于地球總質(zhì)量的百萬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nèi),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范圍內(nèi)。根據(jù)大氣分布特征,在對流層之上還可分為平流層、中間層、熱成層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個連續(xù)但不很規(guī)則的圈層。從離地球數(shù)萬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氣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蓋地球大部分的藍色海洋,它使地球成為一顆藍色的行星。地球水圈總質(zhì)量為1.66×1024克,約為地球總質(zhì)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質(zhì)量約為陸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層巖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個地球沒有固體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qū)⒈簧钸_2600米的水層所均勻覆蓋。大氣圈和水圈相結(jié)合,組成地表的流體系統(tǒng)。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國際名稱為“該婭”,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數(shù)是第三顆。它有一顆天然的衛(wèi)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tǒng)---地月系統(tǒng)。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zhuǎn),同時又圍繞太陽公轉(zhuǎn)。地球自轉(zhuǎn)與公轉(zhuǎn)運動的結(jié)合使其產(chǎn)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zhuǎn)和公轉(zhuǎn)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于受到太陽、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氣、海洋和地球內(nèi)部物質(zhì)的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地球自轉(zhuǎn)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nèi)的方向都要產(chǎn)生變化。地球自轉(zhuǎn)產(chǎn)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zhuǎn)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約21千米。
阿波羅飛船在月球上看到地球是由一系列的同心層組成。地球內(nèi)部有核(地核)、幔(地幔)、殼(地殼)結(jié)構(gòu)。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氣圈,還有磁層,形成了圍繞固態(tài)地球的美麗外套。
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56億年以前產(chǎn)生于原始太陽星云。
地球的基本參數(shù):
赤道半徑: ae = 6378136.49 米
極半徑: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徑: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轉(zhuǎn)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質(zhì)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數(shù):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陽與地球質(zhì)量比: S/E = 332946.0
太陽與地月系質(zhì)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轉(zhuǎn)時間: T = 365.2422 天
離太陽平均距離: A = 1.49597870 × 1011 米
公轉(zhuǎn)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溫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氣壓: p = 1013.250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極地) 983.2厘米/秒2
自轉(zhuǎn)周期 23時56分4秒(平太陽時)
公轉(zhuǎn)軌道半長徑 149597870千米
公轉(zhuǎn)軌道偏心率 0.0167
公轉(zhuǎn)周期 1恒星年
黃赤交角 23度27分
地球各圈層結(jié)構(gòu)
地球海洋面積 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殼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徑 3482.525公里
表面積 510067866平方公里
人們對于地球的結(jié)構(gòu)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整個地球不是一個均質(zhì)體,而是具有明顯的圈層結(jié)構(gòu)。地球每個圈層的成分、密度、溫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學中,研究地球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對于了解地球的運動、起源和演化,探討其它行星的結(jié)構(gòu),以至于整個太陽系起源和演化問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nèi)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地球內(nèi)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內(nèi)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nèi)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nèi)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這樣,整個地球總共包括八個圈層,其中巖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nèi)圈一起構(gòu)成了所謂的固體地球。對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巖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nèi)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xiàn)代空間測地技術(shù)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地球各圈層在分布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固體地球內(nèi)部與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層則是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疊的,其中生物圈表現(xiàn)最為顯著,其次是水圈。
大氣圈
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巖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份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zhì)量約為5.136×1021克,相當于地球總質(zhì)量的百萬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nèi),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范圍內(nèi)。根據(jù)大氣分布特征,在對流層之上還可分為平流層、中間層、熱成層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個連續(xù)但不很規(guī)則的圈層。從離地球數(shù)萬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氣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蓋地球大部分的藍色海洋,它使地球成為一顆藍色的行星。地球水圈總質(zhì)量為1.66×1024克,約為地球總質(zhì)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質(zhì)量約為陸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層巖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個地球沒有固體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qū)⒈簧钸_2600米的水層所均勻覆蓋。大氣圈和水圈相結(jié)合,組成地表的流體系統(tǒng)。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氣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礦物,在地球上這個合適的溫度條件下,形成了適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人們通常所說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據(jù)估計,現(xiàn)有生存的植物約有40萬種,動物約有110多萬種,微生物至少有10多萬種。據(jù)統(tǒng)計,在地質(zhì)歷史上曾生存過的生物約有5-10億種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絕大部分都已經(jīng)滅絕了。現(xiàn)存的生物生活在巖石圈的上層部分、大氣圈的下層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構(gòu)成了地球上一個獨特的圈層,稱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個獨特圈層。
巖石圈
對于地球巖石圈,除表面形態(tài)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xù)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巖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于巖石圈及其表面形態(tài)與現(xiàn)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因此,巖石圈是現(xiàn)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據(jù)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占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fā)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tài)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臺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gòu)成了與巖石圈構(gòu)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lián)系的全球構(gòu)造學理論。
軟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約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個明顯的地震波的低速層,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稱之為軟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層。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約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陸地區(qū),它位于約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約位于60~250公里處。現(xiàn)代觀測和研究已經(jīng)肯定了這個軟流圈層的存在。也就是由于這個軟流圈的存在,將地球外圈與地球內(nèi)圈區(qū)別開來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約33公里處有一個顯著的不連續(xù)面(稱為莫霍面)之外,在軟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內(nèi)部約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處,屬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為液態(tài),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過此界面在外核中傳播。P波曲線在此界面處的速度也急劇減低。這個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發(fā)現(xiàn)的,所以也稱為古登堡面,它構(gòu)成了地幔圈與外核流體圈的分界面。整個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層,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層,也稱過渡帶層)、下地幔的D′層(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層(2700~2900公里深度)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層存在強烈的橫向不均勻性,其不均勻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巖石層相比擬,它不僅是地核熱量傳送到地幔的熱邊界層,而且極可能是與地幔有不同化學成分的化學分層。
外核液體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謂的外核液體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約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個外核液體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動力學粘度很小的液體構(gòu)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稱為E層,完全由液體構(gòu)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層稱為F層,它是外核液體圈與固體內(nèi)核圈之間一個很簿的過渡層。
固體內(nèi)核圈
地球八個圈層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謂的固體內(nèi)核圈了,它位于5120至6371公里地心處,又稱為G層。根據(jù)對地震波速的探測與研究,證明G層為固體結(jié)構(gòu)。地球內(nèi)層不是均質(zhì)的,平均地球密度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巖石圈的密度僅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內(nèi)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隨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現(xiàn)明顯的變化。地球內(nèi)部的溫度隨深度而上升。根據(jù)最近的估計,在100公里深度處溫度為1300°C,300公里處為2000°C,在地幔圈與外核液態(tài)圈邊界處,約為4000°C,地心處溫度為 5500 ~ 6000°C。
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 。地球在 太陽系中并不居顯著的地位,而太陽也不過是一顆普通的恒星。但由于人類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對它不得不尋求深入的了解。
行星地球 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地球是第3個行星,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是 1.496億千米 ,這個距離叫做一個天文單位(A) 。地球的公轉(zhuǎn)軌道是橢圓形 ,其軌道長半徑為149597870千米,軌道偏心率為0.0167 ,公轉(zhuǎn)軌道運動的平 均速度是29.79千米/秒。
地球的赤道半徑約為 6378 千米 ,極半徑約為6357千米,二 者相差約21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 。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17 克/厘米 。地球的尺度和其他參量見表。
形狀和大小 中國古代對天地的認識有所謂渾天說。東漢張衡在《渾天儀圖注》里寫道:“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地球是圓的這個概念在遠古就已模糊地存在了 。723 年唐玄宗派一行和南宮說等人 ,在今河南省選定同一條子午線上的 13 個地點 ,測量夏至的日影長度和北極的高度 ,得到子午線一度之長為351里80步 ( 唐代的度和長度單位 )。折合現(xiàn)代的尺度就是緯度 一度長132.3千米,相當于地球半徑為7600千米 ,比現(xiàn)代的數(shù)值約大20%。這是地球尺度最早的估計( 埃及人的測量更早 一些,但觀測點不在同 一 子午線上 ,而且長度單位核算標 準不詳,精度無從估計)。
精確的地形測量只是到了牛頓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律之后才有可能,而地球形狀的概念也逐漸明確。地球并非是很規(guī)則的正球體。它的表面可以用一個扁率不大的旋轉(zhuǎn)橢球面來極好地逼近。扁率e為橢球長短軸之差與長軸之比 ,是表示地球形狀的一個重要參量。經(jīng)過多年的幾何測量、天文測量以至人造地球衛(wèi)星測量,它的數(shù)值已經(jīng)達到很高的精度。這個橢球面不是真正的地球表面,而是對地面的一個更好的科學概括,用來作為全球各地大地測量的共同標準,所以也叫做參考橢球面 。按照 這個參考橢球面 ,子午圈上一平均度是111.1千米 ,赤道上一平均度是111.3千米 。在參考橢球面上重力勢能是相等的,所以在它上面各點的重力加速度是可以計算的,公式如下:
g0=9.780318(1+0.0053024sin2j
-0.0000059sin2j)米/秒2, 式中g(shù)0是海拔為零時的重力加速度,j是地理緯度 。知道了地球形狀、重力加速度和萬有引力常數(shù)G=6.670×10-11牛頓?米2/千克2,可以計算出地球的質(zhì)量M為 5.976×1027克。
自轉(zhuǎn) 由于地球轉(zhuǎn)動的相對穩(wěn)定性 ,人類生活歷來都利用它作為計時的標準,簡單地說,地球繞太陽公轉(zhuǎn)一周的時間叫做一年,地球自轉(zhuǎn)一周的時間叫做一日。然而由于地球外部和內(nèi)部的原因,地球的轉(zhuǎn)動其實是很復雜的。地球自轉(zhuǎn)的復雜性表現(xiàn)在自轉(zhuǎn)軸方向的變化和自轉(zhuǎn)速率即日長的變化。
自轉(zhuǎn)軸方向的變化中,最主要的是自轉(zhuǎn)軸在空間繞黃道軸緩慢旋進,造成春分點每年向西移動50.256〃的歲差。這是日、月對地球赤道突出部分吸引的結(jié)果。其次是地球自轉(zhuǎn)軸相對于地球本身的位置變化,造成了地面各點的緯度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有兩種成分 :一種以一年為周期 ,振幅約為0.09〃,是大氣和海水等季節(jié)性變化所引起的,是一種強迫振動;另一種成分以14個月為周期,振幅約為0.15〃,是地球內(nèi)部變化所引起的,叫做張德勒擺動,是一種自由振動 。此外還有一些較小的自由振動。
轉(zhuǎn)速的變化造成日長的變化。主要有3類 :長期變化是減速的,使日長每百年增加1 ~ 2毫秒 ,是潮汐摩擦的結(jié)果;季節(jié)性變化最大可使日長變化0.6毫秒 ,是氣象因素引起的;
不規(guī)則的短期變化,最大可使日長變化4毫秒 ,是地球內(nèi)部變化的結(jié)果。
表面形態(tài)和地殼運動 地球的表面形態(tài)是極復雜的 ,有綿亙的高山,有廣袤的海盆,還有各種尺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quán)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quán)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