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熱發電的油系統如何更簡單的掌握
一、余熱發電的油系統如何更簡單的掌握
余熱是在一定經濟技術條件下,在能源利用設備中沒有被利用的能源,也就是多余、廢棄的能源。它包括高溫廢氣余熱、冷卻介質余熱、廢汽廢水余熱、高溫產品和爐渣余熱、化學反應余熱、可燃廢氣廢液和廢料余熱以及高壓流體余壓等七種。根據調查,各行業的余熱總資源約占其燃料消耗總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熱資源約為余熱總資源的60%。 利用生產過程中多余的熱能轉換為電能的技術。余熱發電不僅節能,還有利于環境保護。余熱發電的重要設備是余熱鍋爐。它利用廢氣、 廢液等工質中的熱或可燃質作熱源,生產蒸汽用于發電。由于工質溫度不高,故鍋爐體積大,耗用金屬多。用于發電的余熱主要有:高溫煙氣余熱,化學反應余熱,廢氣、廢液余熱,低溫余熱(低于200℃)等。此外,還有用多余壓差發電的;例如,高爐煤氣在爐頂壓力較高,可先經膨脹汽輪發電機繼發電后再送煤氣用戶使用。 余熱的回收利用途徑很多。一般說來,綜合利用余熱最好;其次是直接利用;第三是間接利用(產生蒸汽用來發電)。如鋼鐵工業:鋼鐵廠中的焦爐。目前我國大中型鋼鐵企業具有各種不同規格的大小焦爐50多座,除了上海寶鋼的工業化水平達到了國際水平,其余廠家能耗水平都很高,大有潛力可挖。煉鋼廠中的轉爐煙氣發電,目前全國有25噸以上的轉爐達240座,按3座配備一套發電系統,可配置發電量為3000Kw的電站80座。煉鋼廠中的電熔爐,目前全國有20多座,其中65噸級可發電量在5000Kw/座以上 單級蒸汽透平機 單級蒸汽透平機廣泛應用于各過程工業領域,普遍作為水泵、油泵、風機、壓縮機和發電機的穩定、經濟的驅動設備。 多級蒸汽透平機 高可靠性和穩定性成就了多級透平機在過程工業領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多級透平機具有既注重可靠性更保證高效率的特點,可以迎合不同工業能量部門的需求。 蒸汽透平發電機組 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制的蒸汽透平發電機組解決方案。飽和蒸汽透平發電機組以其穩定和高效的特點為飽和蒸汽的利用開辟了完美的途徑。
二、如何降低仲烷基磺酸鈉的泡沫?
我們專業生產消泡劑,南京華興。
就你提到的問題,
我認為使用聚醚改性的有機硅類消泡劑比較適合,聚醚類消泡劑
在抑泡方面要比有機硅類好,消泡更持久。我司就有一款聚醚-有機硅消泡劑,應該適合你用。
如果消泡劑不能夠解決問題,建議使用低泡沫表面活性劑代替SAS-60,
如低泡沫的EOPO嵌段聚醚,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磺酸鹽FMES都是低泡沫的
高性能凈洗劑。
三、南京白云環境監測有限公司如何
還是不錯的公司呀
四、海參纖毛蟲怎樣防治
海參保苗技術 一、 秋季海參保苗防病管理技術 進入秋季,水溫逐漸下降,溫差大,易導致應激反應,海參抗病力和代謝能力下降;近海海域污染嚴重現象有增無減,PH值等容易出現超標現象,引發海參中毒現象并可能引發幼苗及體弱苗種病毒、細菌感染等。 1、 主要病癥表現: ⑴海參苗吐腸、身體僵硬、發黑。 ⑵搖頭、扭勁兒、刺短、苗種發白、甚至化皮。 2、 預防措施: ① 重在水質管理:注意水質觀測,定期投放生態菌水產專用制劑“原液”和塘底凈,凈化、平衡水體水質,抑制有害菌繁殖,從而避免病害。 ② 使用生態菌水產專用原液進行拌料飼喂,增強抗應激、抗病能力,促進營養平衡吸收。 3、 治療方法: ① 如因水質超標或出現病害跡象,可加量投放生態菌原液和配合投放塘底凈每立方米水體各5~10克左右,每1~2天一次,連續3~5次。并在治療期間加大拌料原液濃度。一般來講即可抑制病害發展,逐漸治愈。 ② 如已經出現病毒感染引起的化皮現象,可選用二氧化氯(2毫克/立方米水體)等抗菌抗病毒類藥物連續使用3~5天。注意水質觀測,及時使用生態菌水產專用制劑恢復水質。 ③ 病害防治,重在“防”,一旦出現嚴重病害再采取措施,就算能夠遏制,但損失也不可能全部避免,注意日常管理,最為關鍵。 二、 冬季海參保苗特點及管理方法: 11月至次年3、4月份,為冬季保苗期,此期間溫差大,易造成應激反應;成本高、換水量受到限制;容易因為病毒和細菌混合感染,引發腫嘴、吐腸、化皮等病害; “冬季保苗、重在預防”!管理方法及注意事項簡介如下: 1、水溫調控:建議10月末根據水溫情況應開始緩慢升溫,升溫過急、過大均容易引起不良反應。6000頭左右大小的參苗,建議升溫至15~17℃左右。2000頭左右大小的參苗,溫度可在10~12℃左右飼養。 2、飼喂量的控制及餌料處理:飼喂量不宜過大,應堅持使用生態菌水產專用EM原液拌料飼喂(每公斤餌料使用原液3~5克左右),尤其12月~3月參苗的抵抗力相對較差,拌料添加可有效的提高參苗的抗病能力,并促進增長。 3、水質管理:及時檢測水質指標(主要是氨氮、亞硝酸鹽),以此為依據,適當調整換水量;定期投放生態菌原液和塘底凈進行水質、底質改良,冬季水溫低,微生物分解有害物質的活動能力相對下降,切忌已出現如池底腥臭味或參苗出現不適反應時再采取措施。 4、可適當定期使用消毒藥劑,定期消毒,同樣注意消毒3天后,要及時采用活菌恢復生態環境。 把握水產前沿技術、追蹤水產市場動態 13:33 [水產QQ群] 水產行業QQ群大匯集,共創水產行業交流大平臺,歡迎您的加入。
囍水產 等級: 三級會員 貼子:772 積分:2021 水產幣:0 注冊: 來自:南京 第 3 樓 回復:[求助][原創] 海參育苗保苗大棚的建造方法 地處山東半島的長島縣是山東省惟一的海島縣,以盛產海參、鮑、海膽、櫛孔扇貝而聞名于海內外,隨著我國正式加入WTO和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外市場對渤海海珍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是,目前制約海珍品增養殖大力發展的瓶頸所在是苗種的數量和質量問題。因此,強化海珍品育苗、保苗設施建設,提高育苗能力,加快對新苗種的開發和馴化,對促進海珍品增養殖的快速、健康發展,意義重大。近幾年來,長島縣眾多企業、個體戶在縣水產科研所的技術指導下,迅速掀起興建大棚育苗、保苗及灘涂圈池養殖海參的浪潮,截止目前,全縣已建育保苗大棚500余個,每個大棚以投資30萬元計算,年最低毛收入可達65萬元,純利達30余萬元,經濟效益非常可觀。本文就育苗保苗大棚的設計、施工作一簡單介紹,僅供參考。 一、育苗大棚位置的選擇 海參育苗大棚的位置應選擇在靠近海邊、地勢稍高的地方,以方便抽取海水、排放廢水。 1.取水口 海水取水口處要求海水水質清潔、無污染、無雜物;取水水泵、水龍頭用濾網罩住,減少藻類的進入。 2.排污口 育、保苗水池定期排放廢水的排污口應遠離取水口,距離不少于50米。 二、大棚地基處理 大棚內水池是地上式結構,根據養殖的需要,水池必須滿足不滲漏的要求,因此池底、池底與池壁連接處的防滲處理尤為重要。大棚施工結束后,夯實棚內地面并鋪設10厘米碎石墊層,然后采用C20混凝土現場澆注地面。 三、設計施工(以300平方米水體大棚為例) 1.育苗大棚尺寸 大棚外墻用空心磚(尺寸:40厘米×20厘米×19厘米)砌筑,棚內凈長35米,凈寬12米,棚平口高2.2米,最大拱頂高度4米。大棚長邊側墻留有鋁合金窗,每側6個,短邊山墻無門窗。大棚棚頂采用鋼筋弓型梁構造,跨度12米,上用整張黑色塑料布罩住,塑料布上鋪草簾子,并牢牢固定,以防大風毀壞。 2.棚內水池尺寸 水池四周墻壁用磚(24厘米×12厘米×5厘米)砌筑,70號水泥沙漿勾縫,墻體厚度25厘米。水池內間隔出的小池墻體厚13厘米,水池沿大棚寬度一分為二,對稱布置,中間為人行道兼排水通道。每個小水池凈長5米,凈寬2米,池深視育苗、保苗而定。若育苗兼保苗則池深1.2米~1.8米,一般取1.5米;若只保苗則池深0.8米即可,每個小水池都預留進水口和排水口,進水口在靠外墻一側,排水口在靠人行道一側,排水口距池底3厘米,各有閥門控制。小水池之間互不相通,各自獨立,300平方米水體可布設小水池30個。采用“五層作業面法”進行抹面處理,嚴防滲漏。兩排小水池之間為人行道兼做排水通道,寬0.8米~1米。 3.鍋爐房 冬、春季由于氣溫、水溫低,不利于育苗、保苗,因此應修建供熱鍋爐房,向棚內供暖,以保證水溫在15℃~16℃,利于海參苗的健康成長。采暖散熱片可安裝成壁掛式或直接放入水池中。供熱形式水暖、氣暖均可。對于大型育、保苗企業,以2000平方米水體為例,如果用鍋爐供暖,只燃煤一項年需7萬元,加上管路、散熱片、鍋爐,需要投資很大。為減少投資,可在適當位置鉆一眼海水井。鉆一眼70米~80米深的海水井,配套水泵后僅需8萬元資金,可比燒鍋爐節省開支。 4.海水井 海水井內海水溫度常年為15℃~16℃,接近恒溫,這一溫度正是海參生長最旺的溫度,抽取海水井中的恒溫水直接輸送到大棚內的水池中,循環往復,這樣既有利于海參苗的生長,又可大幅度降低成本,還可解決供暖提溫水溫不好控制的問題,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 5.輸、排水管路 沿大棚兩個長邊的水池墻頂固定鋪設直徑100毫米的PVC管,并按水池的數量分設三通短管,向水池內輸水,各三通管都有閥門控制。有的個體戶為減少投資,用移動式軟管代替固定管向各水池內分別輸水也可。人行道兼做室內排水通道。出口在大棚山墻一側(施工時已經預留了進水管、出水管口),排出的廢水經棚外排水管(直徑150毫米)排到遠離海水取水口的海里。 6.水池內育、保苗筐的放置 標準海參育苗筐為白色塑料筐,成四棱臺體狀,上口尺寸43厘米×40厘米,下口尺寸33厘米×30厘米,高40厘米。小水池內一般放筐3米~5排,每排12個,筐頂與水面相距40厘米,水深不宜太大,否則海參苗經受不住太大的水壓易死苗。育苗時,沿水深掛2層,底層筐直接掛放在池底,上層筐與之留20厘米~30厘米的距離,一般每個小池掛50個~60個為宜;保苗時,只掛一層。一般育苗10天~15天即可出苗。 海參的人工育苗、保苗技術,在山東省長島縣已廣泛推廣應用,它不但能夠解決海參抗病能力低的問題、改善天然資源在人類大量采捕下日漸衰竭的情況,而且會使海洋環境得到恢復和改善,是沿海漁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該技術在沿海地區推廣應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