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污水好氧生物處理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一、影響污水好氧生物處理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① 溶解氧(DO) :約 1~2mg/l。 ② 水溫:是重要因素之一,在一定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生化反應的速率 加快,增殖速率也加快;細胞的組成物如蛋白質、核酸等對溫度很敏感,溫度突 升或降 并 超 過 一 定 限 度時 , 會 有 不 可 逆 的 破 壞 ; 最 適 宜 溫 度 15~30° C; >40° C 或
二、給一定廢水,如何選擇使用好氧還是厭氧處理
好氧+厭氧也就是水處理工藝中經典的A/O工藝,主要來處理類似生活廢水的主要工藝.
一般會根據廢水中COD、有機物、氮、磷的含量來確定好氧和厭氧的順序.一般來講,厭氧適合處理高濃度廢水,也就是,厭氧放置于好氧前.一般厭氧池,僅可以將COD降至2000以下,而好氧池可以進一步將COD降至國標或地方范圍,或者經后續(xù)工藝達標.
另外,A/O工藝,同時能夠脫氮除磷,也就是水處理工藝中講的硝化和反硝化,聚磷和放磷.但因兩者相背(就是先厭氧還是先好氧對哪個有力),實際選擇或建設時,均需要考慮.如今,很多污水處理上,都對好氧+厭氧的模式進行了部分改進,如將好氧池內增加填料,為微生物提高載體,同時提高接觸效率.
1,好氧生物處理法
好氧生物處理就是在充分供氧或者供氣的條件下,借助好氧微生物(主要是好氧細菌)或兼性好氧微生物,將污水中有機物氧化分解成較穩(wěn)定的無機物的處理過程。處理過程中,廢水中的一部分有機物在細菌生命活動過程中被同化、吸收,轉化成增殖的細菌菌體部分,另一部分有機物則被氧化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如二氧化碳、水、硝酸根離子等),并釋放能量供細菌等微生物生命活動的需要。
2,厭氧生物處理法
厭氧生物處理法是在斷絕氧氣的條件下,利用厭氧微生物和兼性厭氧微生物的作用,將廢水中的各種復雜有機物轉化成比較簡單的無機物(如二氧化碳)或有機物(如甲烷)的處理過程,也稱為厭氧消化。與好氧生化法相比,厭氧生化法具有以下
優(yōu)點:
①應用范圍廣:由于供氧限制,好氧法一般只適用于中、低濃度的有機廢水的處理,而厭氧法既適用于高濃度有機廢水,也適用于中、低濃度有機廢水。有些有機物,如固體有機物、著色劑蒽酮和某些偶氮染料等,用好氧生物處理法難以降解,但用厭氧生物處理可以降解。
②能耗低:好氧法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供氧,曝氣費用隨有機物濃度增加而增大,而厭氧法不需要充氧,產生的沼氣還可以作為能源。廢水有機物達到一定濃度后,沼氣能量可以抵償所消耗的能量,相關物化處理藥劑請至望采納。
看你的水質決定了,一般來說,COD高的可以考慮采取厭氧,具體還得看現(xiàn)場實際情況
三、工業(yè)廢水的厭氧和好氧生物處理中BOD:N:P是多少?
首先工業(yè)廢水通常情況應以COD計算,BOD:COD比值較高的除外
厭氧可近似認為C:N:P=100:2.5:1
好氧可近似認為C:N:P=100:5:1
好氧BOD:N:P=100:5:1
厭氧BOD:N:P=200:5:1
BOD:N:P=100:5:1
四、為什么廢水用好氧法處理而污泥常用厭氧處理?
因為廢水的COD濃度不高,而好氧處理高度濃度BOD污水效果很差。而污泥COD濃度很高,需厭氧厭氧處理才能達到效果。但并不是說厭氧處理效果就比好氧好,如果是工業(yè)廢水,厭氧處理后,還要進行好氧處理才能達到排放標準。先是厭氧生物將難生物降解的有機物轉化成可生物降解的小的有機物,然后好氧菌將其分解而達到凈水的效果,如果先用好氧處理,根本就處理不了,一方面難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好氧菌不能直接吸收,二就是高濃度COD廢水里面通常含有對好氧菌有毒害作用的物質,好氧微生物很難培養(yǎng)起來,只有厭氧菌將其水解酸化后方能被好氧菌利用。
主要取決于環(huán)境中氧的含量。在有氧的情況下,好氧法處理能有效地分解轉化有機物,而在污泥缺氧的環(huán)境中,厭氧處理能使難以好氧生物降解的有機物轉化為較易好氧降解的物質。
一般規(guī)律是高有機物濃度用厭氧
低有機物濃度用好氧
污泥的有機物濃度很高,TCOD能到幾萬,不能用好氧。
好氧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成本較高,所以高濃度的廢水和污泥通常采用厭氧法處理,然后再用好氧法進一步處理。而低濃度的廢水可以直接用好氧法處理。
五、如何處理生活污水里的厭氧生物?
小分子的化合物發(fā)酵細菌(即酸化菌)的細胞內轉化為更為簡單的化合物并分泌到細胞外。發(fā)酵細菌絕大多數(shù)是嚴格厭氧菌,但通常有約1%的兼性厭氧菌存在于厭氧環(huán)境中,這些兼性厭氧菌能夠起到保護像甲烷菌這樣的嚴格厭氧菌免受氧的損害與抑制。這一階段的主要產物有揮發(fā)性脂肪酸、醇類、乳酸、二氧化碳、氫氣、氨、硫化氫等,產物的組成取決于厭氧降解的條件、底物種類和參與酸化的微生物種群。與此同時,酸化菌也利用部分物質合成新的細胞物質,因此,未酸化廢水厭氧處理時產生更多的剩余污泥。
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是指在無分子氧的條件下通過厭氧微生物(包括兼氧微生物)的作用,將廢水中各種復雜有機物分解轉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質的過程。在厭氧處理過程中,廢水中的有機物經大量微生物的共同作用,被最終轉化為甲烷、二氧化碳、水、硫化氫和氨等。在此過程中,不同微生物的代謝過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形成了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對高分子有機物的厭氧過程的敘述,有助于我們了解這一過程的基本內容。高分子有機物的厭氧降解過程可以被分為四個階段:水解階段、發(fā)酵(或酸化)階段、產乙酸階段和產甲烷階段。水解可定義為復雜的非溶解性的聚合物被轉化為簡單的溶解性單體或二聚體的過程。高分子有機物因相對分子量巨大,不能透過細胞膜,因此不可能為細菌直接利用。它們在第一階段被細菌胞外酶分解為小分子。發(fā)酵可定義為有機物化合物既作為電子受體也是電子供體的生物降解過程,在此過程中溶解性有機物被轉化為以揮發(fā)性脂肪酸為主的末端產物,因此這一過程也稱為酸化。在產氫產乙酸菌的作用下,上一階段的產物被進一步轉化為乙酸、氫氣、碳酸以及新的細胞物質。甲烷階段:這一階段,乙酸、氫氣、碳酸、甲酸和甲醇被轉化為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的細胞物質。甲烷細菌將乙酸、乙酸鹽、二氧化碳和氫氣等轉化為甲烷的過程有兩種生理上不同的產甲烷菌完成,一組把氫和二氧化碳轉化成甲烷,另一組從乙酸或乙酸鹽脫羧產生甲烷,前者約占總量的1/3,后者約占2/3。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厭氧消化在理論、技術和應用上遠遠落后于好氧生物處理的發(fā)展。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能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這促使人們對厭氧消化工藝進行重新認識,對處理工藝和反應器結構的設計以及甲烷回收進行了大量研究,使得厭氧消化技術的理論和實踐都有了很大進步,并得到廣泛應用。厭氧消化具有下列優(yōu)點:無需攪拌和供氧,動力消耗少;能產生大量含甲烷的沼氣,是很好的能源物質,可用于發(fā)電和家庭燃氣;可高濃度進水,保持高污泥濃度,所以其溶劑有機負荷達到國家標準仍需要進一步處理;初次啟動時間長;對溫度要求較高;對毒物影響較敏感;遭破壞后,恢復期較長。污水厭氧生物處理工藝按微生物的凝聚形態(tài)可分為厭氧活性污泥法和厭氧生物膜法。厭氧活性污泥法包括普通消化池、厭氧接觸消化池、升流式厭氧污泥床(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UASB)、厭氧顆粒污泥膨脹床(EGSB)等;厭氧生物膜法包括厭氧生物濾池、厭氧流化床和厭氧生物轉盤。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