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發電的方法是通過
1、垃圾發電的基本原理
垃圾經過干燥、燃燒和燃燼三個階段,垃圾在850-1000攝氏度的高溫下充分燃燒。通過計算機自動控制系統和自動燃燒控制系統能夠即時監控和調整爐內垃圾的燃燒工況,及時調節爐排運行速度和燃燒空氣量,這些手段可以保證垃圾處理始終在可控制狀態。焚燒垃圾處理過程中產生的高溫煙氣,為了避免熱能的損失,將這些焚燒處理垃圾過程中的熱量在余熱鍋爐中進行熱交換,產生過熱蒸汽,推動汽輪發電機組產生電能,電能又通過電網, 輸送到各地,實現了垃圾處理的資源化。
在焚燒過程中產生的煙氣,需要通過專門的設備進行處理后才能排放,可以加入石灰、活性碳等物質對煙氣進行吸附、凈化,通常所說的尾氣凈化就是對煙氣進行處理;垃圾在進行處理前儲存的過程中,也會滲出污水,這些污水也要通過先進的技術進行處理,生化、過濾和凈化等,使處理后的污水達到可以回用的效果,直接回收用于再生產用水。垃圾焚燒后的減容率非常高,渣的重量只占焚燒前垃圾重量的15%~20%,很好的實現了垃圾處理的減量化。
2、生活垃圾能燃燒嗎?能焚燒徹底嗎?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日常生活垃圾的熱值不斷提高,目前的熱之水平相當于普通煤炭的1/4,具體數據在1000~1200kCal/kg左右,完全可以不添加任何助燃物而熊熊燃燒,現在國內的層燃爐排形式的焚燒鍋爐,都比較成熟,均能徹底焚燒生活垃圾,焚燒后的殘渣類似泥土。在我國進入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垃圾的熱值都已經完全高于燃燒熱值。
3、我國垃圾焚燒處理的現狀是如何?
我國屬發展中國家,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化速度加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導致城市垃圾量不斷增多,并且每年以約4%的速度增長,垃圾污 染環境、危害群眾的問題還非常突出。目前國內的垃圾填埋場較多,但由于地方資金投入的原因,其中有57%未通過環評;堆肥也只是在少數地方進行推廣,但由于垃圾分類未進行,所以堆肥處理的難度也較大。垃圾焚燒也由于處理設備昂貴也未得到全面推廣。“十一五”環保規劃要求以污染減排為核心,全面落實工程減排、結構減排、管理減排的各項措施,強化環境準入,切實加強江河湖海水污染防治,深化工業污染防治。通過三年的努力,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使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全面加強,使環保監管能力顯著提高。
我國垃圾焚燒發電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 1988年深圳建立我國第一座引進日本三菱進口設備和技術的垃圾發電廠――深圳市政環衛綜合處理廠日處理垃圾3×150噸,裝機容量4MW。2000年珠海建立第一座以國產設備為主的垃圾發電廠――珠海垃圾發電廠(日處理垃圾3×200噸,裝機容量6MW)。隨后浙江寧波、杭州、上海浦東和浦西、山東荷澤、廣東南海、山西太原、重慶、湖南長沙、天津、廣州等多個城市的垃圾發電廠相繼建成,目前我國已有垃圾發電廠140多座(含已建成的、在建的和已報批的)。
垃圾作為可回收利用的能源,我國已大力推廣。在“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到,東部地區垃圾處理規劃布局焚燒廠56座(占29%),中部地區垃圾處理規劃布局焚燒廠9座(占7%),東北地區垃圾處理規劃布局焚燒廠7座(占9%),西北地區垃圾處理規劃布局焚燒廠4座(占10%),西南地區垃圾處理規劃布局焚燒廠6座(占16%)。
因此,原來垃圾采用填埋、堆肥處理已經不能完全滿足需求,堆肥對土壤的負影響也較大,大部分垃圾填埋場也已處在即將填滿而要重新選擇填埋場地的情況,由于土地緊缺和環境的要求,在不同的城市根據實際情況發展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對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就顯得迫切。
用垃圾發電的方法通常是通過特殊的焚燒鍋爐燃燒城市固體垃圾,再通過蒸汽輪機發電機組發電的一種發電形式。垃圾發電分為垃圾焚燒發電和垃圾填埋氣發電兩大類。
垃圾發電把各種垃圾收集后,進行分類處理。其中:
一是對燃燒值較高的進行高溫焚燒(也徹底消滅了病源性生物和腐蝕性有機物),在高溫焚燒(產生的煙霧經過處理)中產生的熱能轉化為高溫蒸氣,推動渦輪機轉動,使發電機產生電能。
二是對不能燃燒的有機物進行發酵、厭氧處理,最后干燥脫硫,產生一種氣體叫甲烷,也叫沼氣。再經燃燒,把熱能轉化為蒸氣。推動渦輪機轉動,帶動發電機產生電能。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