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的發展怎么樣?
我是蘭州人,蘭州挺好的,發展前景特別好,下面介紹幾個蘭州最著名的旅游景點為例吧。
蘭州黃河鐵橋俗稱“中山鐵橋”、“中山橋”,位于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黃河鐵橋不僅是蘭州歷史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
中山鐵橋的前身是明洪武5年(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里處建的浮橋;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移浮橋至西10里處,稱“鎮遠橋”;明洪武18年(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
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長233.33米,寬7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1954年,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鋼架拱梁,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五泉山很秀美,它位于蘭州市區南側的皋蘭山北麓,是一處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遐邇聞名的旅游勝地。公園景點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筑為主,海拔1,600多米,占地267,000平方米,有明清以來的建筑群10余處,1,000余間,建筑面積一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園內丘壑起伏,林木蔥郁,環境清幽;廟宇建筑依山就勢,廊閣相連,錯落有致。
一直流淌的黃河,在蘭州段放慢腳步,兩岸就淤積起了坦蕩的沃地,水車高大木輪的吱吱嘎嘎聲,就與黃河的嘭嘭嗵嗵聲,一氣貫通古今。
相傳,早在夏時,蘭州這塊地方,就開始了繁盛的農牧業及漁業。春秋而后,至漢唐年代,灌溉相當發達。蘭州人段續發明的水車,明朝就已然在故土不舍晝夜。也就從那時起,水車既擔綱先進生產工具的任務,亦是蘭州的第二風景。歲歲年年,水車沿黃河兩岸一字鋪排而來,與白塔山、五泉山、皋蘭山遙遙相望,使得蘭州風采飛揚。
蘭州水車博覽園,在新建的南黃河風情線上,由水車園、水車廣場、文化廣場組成,是以弘揚黃河文化為主題的旅游景區。水車園里,黃河奔騰,水車悠悠,渠水蜿蜒,花草樹木錯落有致。水車園還有小橋,有流水,有人家,全然都市村莊相貌。如今,蘭州大水車制作技藝已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名錄。
水車園建成于1994年,占地14,500平方米,由靖遠縣特級木工高啟榮建造。園內由雙輪水車、圍堰、水磨坊、服務室和游樂區組成。水車輪輻直徑高達16.5米,輻條盡頭裝有刮板,刮板間安裝有等距斜掛的長方形水斗。水車立于黃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當水流自然沖動車輪葉板時,推動水車轉動,水斗便舀滿河水,等轉至頂空后再傾入木槽,源源不斷,流入園地,以利灌溉。
蘭州水車,又叫“天車”、“翻車”、“灌車”、“老虎車”,源于明朝。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蘭州段家灘人段續考中進士后,在云南任道御史時,曾宦游南方數省,多有惠政。他參考南方所見之木制龍骨筒車可汲水灌溉,便觀察其構造原理,繪成圖樣,帶在身邊。后來致仕故里后,便“創翻車,倒黃河水灌田,致有巧思”,于1556年研制成功。
蘭州水車外形酷似古式車輪。輪幅直徑大的20米左右,小的也在10米以上,可提水高達15-18米。輪輻中心是合抱粗的輪軸,以及比木斗多一倍的橫板。一般大水車可灌溉農田六、七百畝,小的也可灌溉一、二百畝。水車省工、省力、省資金,在古代可以算是最先進的灌溉工具了。
位于濱位于濱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園北側,是目前全國諸多表現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雕塑藝術品中最漂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全國首屆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曾獲得“優秀獎”。
雕塑由甘肅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創作,北京雕塑廠于1986年4月30日雕成,系一長6米,寬2.2米,高2.6米的花崗巖圓雕,總重40余噸。由“母親”和一“男嬰”組成構圖。
母親秀發飄拂,神態慈祥,身軀頎長勻稱,曲線優美,微微含笑,抬頭微曲右臂,仰臥于波濤之上,右側依偎著一裸身男嬰,頭微左顧,舉首憨笑,顯得頑皮可愛。雕塑構圖洗練,寓意深刻,象征著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快樂幸福、茁壯成長的華夏子孫。雕塑下基座上刻有水波紋和魚紋圖案,源自甘肅古老彩陶的原始圖案,反映了甘肅悠遠的歷史文化。
同時,水波紋和魚紋也反映了黃河流域的先民們對自然現象敏銳的觀察力。雕塑前面另立一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于1984年8月所立“獻給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母親”碑。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