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粒是做什么的
功能陶瓷的生產工藝中從利于燒成和固相反應進行的角度考慮,希望獲得超細的原料顆粒,但粉料越細,比表面積越大,流動性越差,干壓成型時不容易均勻的充滿模具,經常出現成型件有空洞、邊角不致密、層裂、彈性失效的問題。常采用造粒工藝解決這一問題。
造粒工藝是將磨細的粉料,經過干燥、加膠黏劑,制成流動性好、粒徑約為0.1mm的顆粒。
降低pm2.5可以采取那些措施
1、控制源頭,加強工業粉塵治理
工業生產過程是細顆粒物PM2.5的重要來源,PM2.5防治要從源頭入手,采取綜合治理策略,改善現有除塵技術和設備,嚴格控制工業生產所造成的粉塵污染。
2、改善能源消耗結構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變能源消耗結構,大力開發核電、水電、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并加大清潔能源的使用力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減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燒所導致的污染物排放。
3、控制尾氣排放
提高汽車排放標準,控制汽車尾氣排放,尤其是以柴油為燃料的機動車。積極發展公交導向型城市交通,推動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減少居民出行對機動車的依賴,從而降低燃油消耗和減少汽車尾氣排放的PM2.5等空氣污染物,也是世界各國大城市的普遍做法。
擴展資料
顆粒物的成分很復雜,主要取決于其來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為源兩種,但危害較大的是后者。在學術界的分為一次氣溶膠(Primary aerosol)和二次氣溶膠(Secondary aerosol)兩種。
1、自然源
自然源包括土壤揚塵(含有氧化物礦物和其他成分)海鹽(顆粒物的第二大來源,其組成與海水的成分類似)、植物花粉、孢子、細菌等。自然界中的災害事件,如火山爆發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塵暴事件都會將大量細顆粒物輸送到大氣層中。
2、人為源
人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動源。固定源包括各種燃料燃燒源,如發電、冶金、石油、化學、紡織印染等各種工業過程、供熱、烹調過程中燃煤與燃氣或燃油排放的煙塵。流動源主要是各類交通工具在運行過程中使用燃料時向大氣中排放的尾氣。
PM2.5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轉化而成。而這些氣體污染物往往是人類對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燒造成的。在發展中國家,煤炭燃燒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應的主要方式。沒有先進廢氣處理裝置的柴油汽車也是顆粒物的來源。燃燒柴油的卡車,排放物中的雜質導致顆粒物較多。
在室內,二手煙是顆粒物最主要的來源。顆粒物的來源是不完全燃燒、因此只要是靠燃燒的煙草產品,都會產生具有嚴重危害的顆粒物,使用品質較佳的香煙也只是吸煙者的自我安慰,甚至可能因為臭味較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同理也適用于金紙燃燒、焚香及燃燒蚊香。但是炒菜5分鐘,PM2.5增加20倍系誤讀。
3、大氣化學反應
除自然源和人為源之外,大氣中的氣態前體污染物會通過大氣化學反應生成二次顆粒物,實現由氣體到粒子的相態轉換。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細顆粒物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PM2.5污染防治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