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關于節能減排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節能”兩個字前所未有地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為影響2005年以及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走向的最新熱點。 節能減排指的是減少能源浪費和降低廢氣排放。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維護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必然要求。 節能減排的形勢
20多年經濟快速發展,加上所擁有的世界上最龐大的消費人口,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據有關專家統計,2004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 19.7億噸,其中,煤炭18.7億噸,同比增長14.4%;原油2.9億噸,增長16.8%;天然氣41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8.5%。2001到 2004年中國能源消費年均增速高達9.89%,2003年和2004年分別達到13%和15.2%。能源消費巨增直接導致能源生產快速增長。2004年全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為18.46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15.2%;發電量2187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5%;煤炭超速增長,近兩年年增產量達到2億噸以上,2004年產量達19.56億噸,同比增長17.3%;原油產量1.75億噸,同比增長 2.9%。 由此引發能源建設規模日趨龐大,電力投資熱、煤炭投資熱等熱潮不斷。
當前,實現節能減排目標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去年以來,全國上下加強了節能減排工作,國務院發布了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制定了促進節能減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相繼做出了工作部署,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去年全國沒有實現年初確定的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的目標,加大了“十一五”后四年節能減排工作的難度。更為嚴峻的是,今年一季度,工業特別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增長過快,占全國工業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業增長20.6%,同比加快6.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認識不到位、責任不明確、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實、協調不得力等問題。這種狀況如不及時扭轉,不僅今年節能減排工作難以取得明顯進展,“十一五”節能減排的總體目標也將難以實現。
實際上,我國一直高度重視能源和節能工作。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提出了“能源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優先位置”的方針,將節能納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90年代實施了可持續發展戰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一方面,中國能源開發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中國的能源效率不斷提高。統計數字顯示:2003年我國每萬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5.5%;每萬元GDP取水量比1980年下降了84.7%;工業“三廢”綜合利用產值為1985年的14.6倍;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總值為1985年的12.4倍。
但是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并沒有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仍然是依賴資源的高投入來實現的。據國家發改委有關人士介紹,按現行匯率計算,2003年我國 GDP約占世界的4%,但重要資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石油為7.4%、原煤為31%、鋼鐵為27%、氧化鋁為25%、水泥為40%。鋼鐵、有色、電力、化工等8個高耗能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平均高40%以上,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相當于氣候條件相近發達國家的2~3倍,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5~25個百分點,礦產資源總回收率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實踐證明,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節約能源資源潛力巨大,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首先控制增量,調整和優化結構。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完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積極推進能源結構調整,促進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加快發展。
2.加大投入,全面實施重點工程。加快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實施水資源節約項目。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推動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多渠道籌措節能減排資金。
3.創新模式,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深化循環經濟試點,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推進垃圾資源化利用,全面推進清潔生產。
4.依靠科技,加快技術開發和推廣。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研發,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產業化示范和推廣,加快建立節能減排技術服務體系,推進環保產業健康發展,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5.夯實基礎,強化節能減排管理。建立政府節能減排工作問責制,建立和完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
6.健全法制,加大監督檢查執法力度。完善節能和環保標準,開展節能減排專項執法檢查。
7.完善政策,形成激勵和約束機制。積極穩妥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完善有利于節能減排的財政政策,實行有利于節能減排的稅收政策。
8.加強宣傳,提高全民節約意識。組織好每年一度的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及世界環境日、地球日、水宣傳日活動。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理念滲透在各級各類的學校教育教學中,從小培養兒童的節約意識。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那些高能耗、低效率的工業模式日趨被激烈的行業競爭所淘汰,在我的家鄉唐山遵化市這一現象尤為突出,作為一個遵化人,作為一個大學生,我隨幾個同學在寒假,隨工業促進局的領導小組,做了一次關于環境保護與節能減排的調查,希望介此能更多的了解環保與節能的重大意義。 我們小組隨遵化工業促進局的領導小組一起參觀了落戶遵化的建龍和港陸兩大鋼鐵有限公司。為此,我先為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我的家鄉――遵化市的基本情況。 遵化市位于河北省東北部燕山南麓,經濟結構以資源、能源消耗型為主,涉及鋼鐵、礦山、食品、機械、電力能源、建材、醫藥、化工等行業。我市認真落實省和唐山市部署,把深化污染源整治、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首要任務來抓,取得較好成效。 眾所周知,鋼鐵是一個污染很嚴重的重工業,但在我的家鄉遵化卻仍是藍天碧水的一片凈土,原因就在于以下幾方面。1、高度重視,強力推進環保減排工作。 據介紹,我市成立了由市長為組長,由各位副市長為副組長和各相關部門、各鄉鎮主要領導為成員的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領導小組,據悉,小組每月都要進廠監督和調查,進行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目標考核工作等,力求全面推進我市發展循環經濟與節能減排工作。2、優化產業結構,降低高能耗產業比重。 一是按照鋼鐵產業做優做強的思路,引進新技術、新工藝,開發新產品,解決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減排增效、循環利用問題。二是政策強制淘汰。按照國家有關政策,逐步淘汰工藝、裝備落后的小企業,對不符合國家鋼鐵產業政策的小高爐一律予以拆除,并逐步取締實心粘土磚生產等。同時,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項目。近年來,我市已先后將20多個投資數額大、產值高,但高污染、高能耗的項目拒之門外。3、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我市針對傳統工業企業資源消耗高、浪費大、污染重的狀況,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推行生產環節的廢棄物再利用為重點,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采取清潔生產工藝,努力提高我市環境質量。1)廢氣治理。主要是加強對鋼鐵行業的治理。我市兩家鋼鐵企業已累計投入資金3.8億元,完善了燒結、焦化、高爐煉鐵、煉鋼、煤氣資源綜合利用等治污設施和工藝。其中,建龍公司建起年可利用煤氣近10億立方米的煤氣發電站2座,這一項目不僅將高爐煤氣及焦爐煤氣變廢為寶,有效利用二次能源,避免環境污染,而且為其它車間提供生產用蒸氣,年發電及蒸氣利潤達6000萬元。2)廢水治理。實施工序用水指標控制、一水多用等措施,使工業廢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6%以上。其中,港陸鋼鐵公司建有綜合污水處理廠,污水達到零排放;建龍公司注重節水和循環利用,2006年建龍噸鋼耗新水降到3.8噸,達到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年節水創效達752萬元,循環利用率達到96%。 3)固廢治理。建龍、港陸兩家鋼鐵公司把除塵器回收的粉塵,煉鋼污泥作為燒結的原料加以利用;對煉鋼連鑄及軋鋼水中氧化鐵皮,經沉淀后重新回收利用;利用水渣作原料,生產超細粉外銷供水泥作原料。4、依托科技創新,拓展節能空間。 我市突出重點耗能企業,重點推廣和實施了一批節能降耗與發展循環經濟的新項目、新技術、新工藝,取得了較好效果。 主要是推進關鍵生產設備的改造。據小組領導介紹,建龍公司通過采用先進工藝使高爐各項技術指標運行良好,高爐利用系數達到4.03噸/立方米?天,入爐焦比380―400公斤/噸,實現了高效低耗生產 通過參加這次實踐,讓我們這些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更重要的是堅定了我們為建設美麗富強的祖國的堅定信念,使我們更加積極的投身到大學生活中去,去學習,去創造,去實踐。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