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烤車凈化原理?
一、燒烤車凈化原理?
燒烤車凈化的原理是通過空氣凈化設備對燒烤車內的煙霧、油煙和異味進行處理,使排放出來的廢氣達到環境污染標準。
具體原理如下:1. 空氣凈化設備通常采用活性炭過濾、電除塵和高效過濾等技術,可以有效去除排放廢氣中的顆粒物和異味物質。
2. 活性炭過濾是主要的凈化方式,通過活性炭吸附廢氣中的有機物質,如油煙中的飽和脂肪酸、芳香烴等,從而凈化空氣。
3. 電除塵技術則可以利用電力作用力將廢氣中的顆粒物帶電,使其在電場作用下沉積或捕獲,以達到過濾的效果。
4. 高效過濾則是使用高效濾料,如HEPA過濾器,能夠高效過濾掉細小的顆粒物,確保排放的空氣質量達標。
綜上所述,燒烤車的凈化原理是通過活性炭吸附、電除塵和高效過濾等技術手段對廢氣進行處理,使其排放達到環境污染標準。
二、煙氣的主要化學成分是什么?
煙氣粒相物的主要化學成分 脂肪烴 低分子量的脂肪烴大部分以氣態形式存在于煙氣中,煙氣粒相物中脂肪烴的分子量要高一些,主要來源是煙葉中C25到C34的蠟質。
有人定量分析了煙氣中C12到C33的飽和烴,發現香料煙煙氣粒相物中的烷烴含量高達1.56%,馬里蘭煙為1.12%,烤煙為0.92%,白肋煙為0.67%。
煙氣中的烯烴和炔烴含量比烷烴少,約為粒相物的0.01%。
芳香烴 煙氣中的芳香烴以稠環芳烴居多,它們在煙葉中含量少,大部分是由纖維素、高級烷烴等煙葉成分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是煙氣中的主要有害成分。
萜類化合物 煙葉中存在不少萜類化合物。
如西柏烷類、胡蘿卜素類和賴百當類都屬于萜烯的衍生物。
但由于這些物質的分子量較大,直接轉入煙氣的量很少,主要以其降解物及其衍生物的形式存在于煙氣中。
煙氣中發現的有香葉烯、羅勒烯、α-蒎烯等單萜,是煙氣的重要香味成分。
羰基化合物 煙氣中的羰基化合物如紫羅蘭酮、大馬酮、茄尼酮以及檸檬醛、香草醛等,是形成煙氣香味、香氣的重要成分。
酚類化合物 卷煙煙氣粒相物中的酚類化合物,主要有莨菪亭、綠原酸、兒茶酚、間苯二酚等,有的是煙葉中原有的,有的則是燃燒中形成的。
在這些酚類化合物中以兒茶酚的含量最高。
酚類化合物對卷煙的香氣有一定的增強作用,但引起人們更多重視的是對人的呼吸道及其他器官有不良的刺激作用。
兒茶酚等還有一定的促癌作用,是煙氣中的有害物質。
酚類化合物的主要來源是煙葉中的碳水化合物。
三、芳烴主要產品及其用途有哪些?
根據結構的不同可分為三類:①單環芳香烴即苯的同系物;②稠環芳香烴,如萘、蒽、菲等;③多環芳香烴,如聯苯、三苯甲烷。主要來源于石油和煤焦油。芳香烴在有機化學工業里是最基本的原料。現代用的藥物、炸藥、染料,絕大多數是由芳香烴合成的。燃料、塑料、橡膠及糖精也用芳香烴為原料。 多環芳香烴 多環芳香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分子中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苯環結構的化合物,是最早被認識的化學致癌物。早在1775年英國外科醫生Pott就提出打掃煙囪的童工,成年后多發陰囊癌,其原因就是燃煤煙塵顆粒穿過衣服擦入陰囊皮膚所致,實際上就是煤炱中的多環芳香烴所致。多環芳香烴也是最早在動物實驗中獲得成功的化學致癌物。1915年日本學者Yamagiwa和Ichikawa,用煤焦油中的多環芳香烴所致。在五十年代以前多環芳香烴曾被認為是最主要的致癌因素,五十年代后各種不同類型的致癌物中之一類。但從總的來說,它在致癌物中仍然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至今它仍然是數量最多的一類致癌物,而且分布極廣。空氣、土壤、水體及植物中都有其存在,甚至在深達地層下五十米的石灰石中也分離出了3,4-苯并芘。在自然界,它主要存在于煤、石油、焦油和瀝青中,也可以由含碳氫元素的化合物不完全燃燒產生。汽車、飛機及各種機動車輛所排出的廢氣中和香煙的煙霧中均含有多種致癌性多環芳香烴。露天焚燒(失火、燒荒)可以產生多種多環芳香烴致癌物。煙熏、烘烤及焙焦的食品均可受到多環芳香烴的污染。 致癌性多環芳香的類別,目前已發現的致癌性多環芳香烴及其致癌性的衍生物已達400多種。按其化學結構基本上可分成苯環和雜環兩類。 苯環類多環芳香烴 苯是單環芳香烴,它是多環芳香烴的母體。過去一直認為苯無致癌作用,近年來通過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發現苯能抑制造血系統,長期接觸高濃度的苯可引起白血病。1965年報道,由苯引起的急性與慢性白血病已達60例。 三環芳香烴 二環芳香烴不致癌,三環以上的多環芳香烴才有致癌性。三環芳香烴的兩異構體蒽和菲都無致癌性。但它們的某些甲基衍生物有致癌性。例如,9,10-二甲基蒽、1,2,9,10-四甲基菲等都有致癌性。菲的環戊基衍生物有不少具有較強的致癌性,特別是15H-環戊并(a)菲的二甲基及三甲基衍生物具有強烈的致癌性。 折疊四環芳香烴 四環芳香烴有六個異構體,實驗證明只有3,4-苯并菲有中等強度的致癌性,1,2-苯并蒽和屈有極弱的致癌性。它們的甲基衍生物中2-甲基-3,4-苯并菲是強致癌物。1,2-苯并蒽的許多甲基、烷基及多種其他取代基的衍生物都有一定的致癌性,如9,10-二甲基-1,2-苯并蒽是目前已知致癌性多環芳香烴中作用最快、活性最大的皮膚致癌物之一。屈可能是致癌活性較弱的致癌物,但它的衍生物中3-甲基屈及5-甲基屈具有強烈致癌作用。 五環芳香烴 五環芳香烴有十五個異構體,其中五個有致癌性。3,4-苯并芘為特強致癌物,1,2,5,6-二苯并蒽為強致癌物,1,2,3,4-二苯并菲為中強致癌物,1,2,7,8-二苯并蒽和1,2,5,6-二苯并菲為弱致癌物。 六環芳香烴 六環芳香烴的異構體比五環芳香烴的更多,但進行過致癌實驗的僅十多種。其中3,4,8,9-二苯并芘是強致癌物,1,2,3,4-二苯并芘致癌性很強,3,4,9,10-二苯并芘及1,2,3,4-二苯并芘的7-甲基衍生物也有明顯致癌作用,其余六環芳香烴無致癌作用或僅有弱的致癌性。七環以上的芳香烴研究得較少。 其他多環芳香烴 致癌性其他多環芳香烴還很多,現舉例如下。芴類:芴本身無致癌性,但其某些衍生物具有致癌性。例如,1,2,5,6-二苯并芴、1,2,7,8-二苯并芴和1,2,3,4-二苯并芴等已被證實具有一定的致癌性,如可使小鼠發生皮膚癌。2,3-苯并芴蒽和7,8-苯并芴蒽具有強致癌作用,對小鼠皮膚的致癌作用僅次于3,4-苯并芘。膽蒽類:膽蒽具有較強的致癌性,它的許多甲基及其他烷基衍生物也具有較強的致癌性。例如3-甲基膽蒽是極強的致癌物,可致小鼠皮膚、宮頸、肺癌等癌癥。在腸道,由細菌作用脫氧膽酸可轉化為甲基膽蒽這一化學致癌物可能對人體有致癌作用。 雜環類多環芳香烴 多環芳香烴的環中碳原子被氮、氧、硫等原子取代而成的化合物為雜環多環芳香烴。雜環類多芳香烴中有一些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致癌性。現以含氮苯稠雜環類舉例如下。 苯并吖淀:蒽分子環中10位的碳原子被氮原子取代的化合物為吖淀。苯并(a)吖啶、苯并(c)吖啶均無致癌性,它們的某些甲基衍生物卻有致癌性。例如,8,10,12-三甲基苯并(a)吖啶和9,10,12-三甲基苯并(a)吖啶均為強致癌物,7,9-二甲基苯并(c)吖啶和7,10-二甲基苯并(c)吖啶均為極強的致癌物。后二者的致癌力比3-甲基膽蒽還強。 二苯并吖啶:二苯并吖啶中研究較多的有三個異構體,即二苯并(a,h)吖啶、及二苯并(c,h)吖啶,三者均有致癌性。二苯并(a,h)吖啶和二苯并(a,j)吖啶的某些烷基衍生物有致癌性,如二苯并(a,h)吖啶的8-乙基和14-正丁基衍生物有致癌性。 咔唑:芴分子環中9位的碳原子被氮原子取代的化合物。它的一些單苯及雙苯衍生物已有不少被證實有致癌性。例如7-H-二苯并(a,g)咔唑和7-H-二苯并(c,g)咔唑對小白鼠都有致癌作用。后者的N-甲基及N-乙基衍生物有弱的致癌活性。近年來又發現一些二氮雜苯并咔唑類化合物,也具有明顯致癌物。其中11-氮雜-二苯并(c,i)咔唑及1-氮雜-二苯并(a,i)咔唑為中強致癌物。含氮苯稠雜環的致癌性是本世紀五十年代才開始研究的。這類化合物的致癌作用不像對多環芳香烴化合物研究得那樣深入、廣泛,而且大多數缺乏對人致癌充分證據。這類化合物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不少是植物中的生物堿和其他生物物質,很多還是人工合成的藥物。因此,利用這些化合物時應加注意。[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