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哪家公司代理臺灣的OA辦公軟件?
南京哪家公司代理臺灣的OA辦公軟件?
我老板也喜歡臺灣的管理軟件,他認為國內的很多管理軟件做的太淺,功能是多但是不實用,買回來就用幾個主要的功能,他之前看過一家臺灣一等一的OA軟件,功能是很強,特別是工作流系統,推薦一下。
地球氣溫到底是變冷還是轉暖?
從大的趨勢來說,全球變暖是必然的。太陽越來越熱越來越亮,地球當然也會越來越熱。據科學家測算,太陽每10億年會增加10%的亮度和熱度,那時候恐怕地球是沒辦法生存了。但這個太遙遠,人類現在面臨的是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變暖,這個變暖的危害恐怕會很快到來。
全球氣候變暖的元兇是溫室效應,溫室效應的元兇是二氧化碳。自從人類工業化以來,資源消耗的增大,人們焚燒各類燃料,森林大火等等,導致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破壞了地球大氣系統的吸收和發射的平衡,使地球積聚了越來越多的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就像給地球蓋了一床厚厚的棉被,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
這些溫室效應影響是頑固而漫長的,不是短時間可以看出的。所以我們普通人幾乎是感覺不到的,有時還會說現在好像還更冷了呢,哪有什么變暖?從短時間和局部來看,有時的確是這樣,有時冷有時暖。但據科學統計, 1860~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的平均溫度上升了0.75攝氏度; 自1979年開始,陸地溫度上升幅度約為海洋溫度上升幅度的一倍(陸地溫度上升了0.25攝氏度,而海洋溫度上升了0.13攝氏度)。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溫記錄經常被打破,一些城市熱浪滾滾。此外,還有研究報告顯示,從20世紀初開始至今,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增加了約0.6攝氏度;20世紀以來,全球變暖的程度超過了過去600年中任何一段時間.。
別看這小小的零點幾度,地球平均氣溫每增加一度,都會導致災難性的變化。 有研究分析,升溫1攝氏度,北極圈將有半年無冰,不知颶風為何物的南大西洋地區沿岸從此將飽受颶風侵襲,而美國西部會面臨嚴重干旱;升溫2攝氏度,冰河逐漸消融,北極熊無法生存,格陵蘭島的冰河開始融化,珊瑚礁逐漸消失,全球海平面上升七米;升溫3攝氏度,亞馬遜雨林逐漸消失,強烈的厄爾尼諾氣候成為常態,熱浪襲擊歐洲,亞熱帶出現大量難民向中緯度地區遷徙;升溫4攝氏度,海平面上升淹沒大量沿海城市,全球開始出現極端氣候,南極洲崩解;升溫5攝氏度,越來越多的地方不適宜居住,大城市水位下降導致嚴重缺水,氣候性難民增多,兩極冰雪消失,海洋大量物種滅絕,大規模海嘯摧毀沿海地區;升溫6攝氏度,全球95的物種滅絕,殘存的生命飽受頻繁致命的颶風暴雨洪水摧殘,硫化氫與甲烷像原子彈一樣隨時爆發,世界末日出現,只留下一些細菌勉強存活。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在去年的11月23日,《生物科學》雜志以英文、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四種語言發表了《世界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第二次通知》, 這個包括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組織向全世界發出呼吁,要拯救地球,免受極端氣候變化的影響,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保護森林,限制人口增長和改善糧食生產。科學家們預測,在本世紀末,許多現有的生命形式可能會在本世紀末被殲滅或近乎滅絕。這個警告是繼1992年1700名科學家發出的第一次警告后,二十五年來人類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人口數量增加了35%,野生動物數量下降了29%, 環境生態持續惡化 而進行的再次警告。這次署名的科學家有 15364名,他們 來自185個國家。 所以,題目所說的地球變冷還是變暖的回答是肯定的,溫室效應正越來越厲害的危害著人類的生存,后果十分嚴重。有時候這種災害并不會一直緩慢的漸進,而會發生突變,就像美國災難片《后天》描述的那樣。所以人類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這也是網上老流傳著霍金警告的原因之一,雖然有夸大和變異之嫌,但并非空穴來風。我們要認真傾聽和理解這些科學家們的忠告,要拯救地球和人類,還靠我們自己。人類只有精誠團結,和平發展,保護生態,崇尚科學,每個人都出一把力,才有希望走出困境,生生不息。
如果你是70、80后,或許你還記得小學課本上的一篇文章《黃河象》,這篇文章說,200萬年前, 甘肅 省和 現在 的 云南 熱帶 一樣, 有 成群 的 大象 。按我國 著名 氣候學家 竺可楨 的 分析 ,那個 時代 的 氣溫 熱 得 比 現在 高 5-6度 。
那個 時代 有 人類 工業文明 嗎 ?有 所謂 碳 排放 和 溫室 效應嗎 ?不說 200萬 年前 ,就是 到 了3000多年 前 的 商朝 ,氣溫 仍然 很高 ,河南 名為 “ 豫”,是因為甲骨文在那個遙遠的時代還記錄有大象在河南一帶的活動。
事實上,竺可楨早已經通過考古和文獻考察證明,地球的氣候分為冰河期和間冰期(溫暖期),而我們正好處在一個間冰期的末端,地球氣候的 歷史 規律指向我們正逐漸走向一個寒冷的小冰河期甚至真正的“冰河時代”,而不是所謂的“溫室效應”。
全球氣候變暖根本就是一個騙局!
仔細讀讀竺可楨的《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論文,可以明顯地總結出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而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溫暖期的末端。
1、第一個溫暖期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時期到殷商時代。
甲骨文記載當時安陽人種水稻早在陰歷二月初下種,現在看起來這有點兒早得不可思議,比現在早足足一個多月。竺可楨考證,北京的泥炭層表明,3000-5000年前北京生長著闊葉林甚至椰樹,代表著北京溫暖的氣候。而河南一帶大量的大象殘骸以及與甲骨文關于象群活動的記載,也應證了此點(商朝以河南為中心區域)。
2、第一個寒冷期從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
《竹書紀年》記載周孝王時長江、漢水在冬天凍結的情況,說明當時的氣候比現在寒冷。
3、第二個溫暖期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東周到秦漢溫暖期。
魯國的《春秋》中有“春正月無冰”、“春二月無冰”、“春無冰”等多次記載。《荀子?富國篇》和《孟子?告子上》載齊魯地區(山東)農業種植(水稻)溫暖得可以一年兩熟。
整個西漢,人們就是在陜西的長安也感覺到冬天“暖如陽春”。
4、第二個寒冷期從公元一世紀到公元600年,即東漢南北朝寒冷期。
這個寒冷期以公元4世紀前半期達到頂點。《資治通鑒》載晉成帝初年,渤海灣從昌黎到營口連續三年全部結冰,而且凍得嚴嚴實實。
南北朝的軍隊在冰上作戰,當時冬天的河流和渤海灣,經常出現幾千人的大部隊(帶著輜重糧草)進行戰略機動,平均氣溫比現在低2-5度。
5、第三個溫暖期從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時期。
據竺可楨統計,公元650、689、678年這三年的冬季,唐朝的長安“陽光照人,無雪無冰。”
當時荔枝甚至可以在四川種植和結果,大家要知道,楊貴妃吃的快馬傳遞的新鮮水果,是在四川而不是在福建種植的。
6、第三個寒冷期從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兩宋時期。
此間公元11年太湖全部結冰,冰上可以通車,1100年、1178年冷到福建福州荔枝兩度全部凍死。
7、第四個溫暖期從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溫暖期。
1225年,道士丘處機在位于大都的長春宮作《春游》詩云:“清明時節杏花開,萬戶千門日往來。”清明杏花就在北京綻放,現在可能嗎?當時北京氣候比現在溫暖。
8、第四個寒冷期從公元1300年到1880年,即明清嚴寒期。
此間,1329年太湖全部封凍,太湖島嶼上的橘盡凍死。1493年,明朝弘治六年,淮河流域普降大雪,這場雪居然從農歷當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變成“冰陸”,車馬通行。
竺可楨說:“五千年來,我國氣候四個溫暖期與四個寒冷期交替變遷,其時間上的差異性是非常明顯的。”他認為,現在正處于一個相對溫暖的時期,但即將面臨的是下一個寒冷期 。而每當寒冷期代替溫曖期之時,中原地區王朝便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其中公元400年左右的“五胡亂華”;公元1200年左右,契丹、女真和蒙古族的接踵南下;以及公元1700年左右后金入關就是氣候轉冷導致中原王朝滅亡的一個關鍵因素。
許多氣象學家也認為,人類活動的加劇可能將下次氣候轉冷推遲100~200年,但其實這并不完全是壞事。事實上,全球氣溫的變暖,對糧食作物的產量增長 有益無害 ,尤其這對地處溫帶的中原政權來說是好事。
如果考慮到地球越來越沉重的人口負擔,目前的氣候變暖有益于讓耕作線北移從而養活更多人口,這是氣候變暖的紅利而不是負債。相比于所謂氣候變暖導致諸如北極熊滅絕這類“政治正確”的談論,人命和熊命,到底哪個更重要?
特朗普為什么一上臺就主動退出歐盟發起的控制碳排放的《巴黎氣候協定》?因為他心里有數―――氣候變暖變冷,目前事實上并不是人類的活動所決定的,它自有自己的規律。這也是特朗普在屢次公開發言中對太陽能、風電這類新能源極端不感冒,甚至信心滿滿說出“風電致癌”這類“大話”的原因所在。
的確,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 社會 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富含碳的石化燃料,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層中。但溫室氣體、地球軌道變化,以及其他影響氣候因素的相互關系至今不為人們所真正了解,說人類的碳排放影響了全球氣候為時過早。
甚至也有專家認為,即便人類活動導致北半球極高緯度地區的溫暖氣候,這樣一來,對同處北溫帶的中美來說,氣候會更加寒冷,下次冰期反而將會提前到來:對中美兩國都沒好處。
說句實話,現在無論你身在中國何處,這個冬天,你感到比以前溫暖了嗎?
我認為,中國一直作出對控制碳排放和遵守《巴黎協定》的積極態度,一方面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高尚政治宣言;另一方面,也是“將計就計”,借環保為名完成“去產能”、關停效率低下并且已經落后的粗鋼、煤炭業小工廠。
但是,隨著想說就說的特朗普倒臺,新一屆美國政府又重新撿起了“氣候牌”,民主黨一直以來注重意識形態制高點的爭奪,一直以來“心口不一”。新中國成立至今,朝鮮戰爭、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越南戰爭、銀河號事件甚至炸我駐南斯拉夫使館―――這些惡性事件都發生在貌似溫和的民主黨人任上。
美國人重返《巴黎氣候協定》已經是必然的趨勢。這只是一張政治牌而已,無關地球變暖變冷的科學。
迎接下一次“冰河世紀”,才是符合 歷史 周期律的科學預判。
――――――
1月19日,關于美國重返《巴黎氣候協定》,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表示:
中方歡迎, 并且期待 美國新政府重返巴黎協定,為全球氣候治理作出積極貢獻。
地球的氣溫受到人類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轉暖了,但個別區域也可能變冷了。可以比較肯定的是,地球在最近一二十年,溫室氣體的濃度一直在上升,全球的平均溫度進入了上升通道,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等的威力也加大了,人類已經能明顯感覺到氣候的明顯改變。
溫室效應早就提出好多年了,從《京都議定書》到《巴黎協定》,為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全球性的行動慢慢展開,不過執行起來還是很麻煩的。
每個人所處的地區不一樣,氣候改變的程度就不一樣,但是這幾年南北兩極的冰川融化可是很明顯的,北極的航道和資源開發雖然是好的一面,但是對全球氣候和生態的影響可不是那么容易弄清楚的。遠的不說,北極熊就有可能因全球變暖而無家可歸。
地球的氣溫慢慢變暖,一個發燒的地球可不是好惹的啊。
對于地球氣溫到底是變冷還是轉暖的問題,我認為,此問題的回答應有二個層面,一是地球氣溫在季節上是有變冷和轉暖的自然現象發生的。二是地球現階段常規性的氣溫,從整體上看是變冷了還是轉暖了。第一個層面就不用說了,大家都能明白。第二個層面也許就是題主本源的意思,下面就按第二個層面來回答吧!至于從整體上看,地球現階段常規性氣溫是變冷還是轉暖呢?我經研究認為,地球現階段常規性的氣溫,從整體上看是十分穩定的,既不會有漸冷現象,也不會有漸暖現象,只是地球上某些地域會有階段性溫差差異性變化的表現。
為什么會這樣說呢?原因有四:一是地球地表上的氣溫環境,其熱能來源,都是來自于太陽,地球每天均勻吸收太陽光的熱量,只占太陽釋放的總熱量億分之零點5,因而,是一種十分穩定獲得太陽熱量的自然性體現。二是地球有個穩定的大氣層,圍封著地球的地表,會對地球地表上溫差較大的氣體云進行對流調節,中和平衡,能有效地保持著地球地表上氣溫溫差的穩定性,保持著地球地表整體氣溫環境相對的平衡穩定狀態。三是地球地表上有個浩瀚的海洋,約占地表總面積的70%,海洋液態水體具有儲熱能的物理特征,能將太陽熱量吸收在海洋之中,熱能存量非常巨大,能直接有助于陸地氣溫持續的穩定性和平衡分布。
地球形成之后,在人類目前的認知之中,我們的地球在過去至少經歷過兩次“極寒地球”時期,也就是我們說的“小冰河時期”。而對于新一輪小冰河時期的出現,科學界時常也有人在熱議這方面的事情,例如在2019年的時候,說得最多的就是關于太陽黑子引發小冰河時期的出現。
但是,由于無法精確查看如今的太陽活動,所以太陽周期已經到了什么狀態,暫時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但是科學界大部分的科學家也進行了分析說明,那就是地球的小冰河出現可能與太陽黑子并沒有什么關系,上一次小冰河“可能是巧合”。而在2020年下半年,又有刊文將太陽活動與小冰河時期聯系起來了。
根據《英國皇家學會會刊》雜志指出,對于在以前“極寒地球”氣候現象出現的時候,可能是與陽光輻射短時間內嚴重匱乏所導致,這項研究可以說再次將太陽活動與“小冰河時期”的問題聯系到了一起,同時報告還提醒了,科學界警惕某種方式會將行星推到超過臨界閾值的水平。
也就是說我們地球可能再次進入小冰河時期,所以這說來說去,如今依然是有科學研究者認為我們地球會進入小新一輪的小冰河時期,當然這是根據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關系來進行說明的,如果我們簡單地來說明的話,那就是太陽活動與地球新一輪小冰河時期存在關系。
根據科學報告指出,我們地球是處于宜居帶,如果太陽在某一天遠離了我們地球,那么地球就無法獲得太陽的更多熱量,那么地球必然會進入到小冰河狀態,因為地球表面的水在無法以液態形式維持的時候,由于熱量的減少,那只能發以冰的形式存在,這樣就凍結起來了。
相反如果離太近,液態水又會蒸發掉,過量的輻射也無法讓生物存活。其實這個就有點像是我們如今說的地球氣候現象,地球越來越熱,不少的地球生命體已經是無法承受極端性的高溫,最終走向消失或滅絕的道路,所以說這也是體現了太陽對我們地球的重要性,一旦出現問題,必然就很大了。
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模型參考數據也給出了說明,認為地球曾因為缺乏足夠的太陽輻射而變得非常冷,經歷了“極寒地球”時期,而如今我們知道這個有概率發生,那么就需要預測其是否會再次發生。所以這種“極寒”臨界點依然是可能存在的,令人比較擔心。
當然這些數據也只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礎之上,并沒有證據顯示,我們如今的太陽陽光輻射嚴重匱乏,如果這個結論真實存在,那么必然就需要重點注意了。這就相當于我們說的太陽黑子與小冰河之間的關系,并沒有特定的證據來指明是真的有這個情況發生,所以還是以研究初步結論為主。
同時在科學界之中,還有這樣的猜測,火山活動的增加、火山活動向大氣中噴射出碎片或云層的形成,曾讓地球籠罩在陰影中,這樣可能會引發地球進入“極寒”狀態,同時也有人說,地球未來也會進入到小冰河時期,所以到底是不是有這么一回事,如今是無法進行判定的,這只能算得上是一種警惕。
其實相對于如今的地球環境來說,我們覺得地球進入小冰河時期可能還是有點好處,當然這里需要均勻的降溫才行,因為我們地球的升溫已經比工業化高出了1度以上,持續下去的話,我們地球可能會成為“火球”,而小冰河可能就能持平人類帶來的全球變暖的問題。
這樣“抵消”,那么地球的溫度就不會這么高了,所以更加舒適的地球生態就好一點了。當然,如果是出現了極端性的小冰河,那么我們新的問題也就來說,面臨的極端寒冷也會帶來自然災難,所以一切需要“均衡”才行,不然對我們地球生命都不是好處。
而如今我們地球是持續升溫的,這個大家要認清事實,并且世界氣象組織預測,2020年可能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那么持續的升溫就還在發展之中,我們如今也只能期待所有的人都要時刻的保持高度警惕,如果科學研究人員說準確的,那么例外一種天氣現象就可能再次出現,同樣也會帶來影響,而如今全球變暖發展,我們也需要共同努力維持生態平衡的穩定性,減少破壞了。
2018年伊始,我們聽到了一個比較震驚的天氣消息,美國多個地區遭受低溫天氣的影響,個別地區甚至打破了一百年以來的持續低溫紀錄,最低溫度居然達到了零下31度,有很多人和動物在此次嚴寒中喪生。而與此同時,在地球南半球的澳大利亞遭遇酷熱天氣襲擊,有些地區的溫度甚至飆升至47.3攝氏度,創下80年來的 歷史 最高紀錄,森林火情此起彼伏。很多人在驚嘆,我們的地球到底在變冷還是變暖呢?
近年來,因為二氧化碳的排放嚴重,科學家們一直認為是人為的原因造成了溫室效應,導致了地球變暖,這個解釋當然是對的。全球都在推動節能減排工作。
但是我們人類對于地球的研究還停留在初級階段,我們所看到的情況也就是幾百年的數據,地球的溫度變化是不是我們人為就能控制的呢?這真的不好說,最近我看了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科研團隊的一份研究報告,覺得對于這個問題的認知,我們應該更加地客觀和全面。 同濟大學的科研團隊研究了地中海地區海洋深度近五百萬年來碳同位素的數據,發現大洋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是40萬年一個周期,因為地中海幾乎是個封閉的海盆,所以數據還是比較準確的,他們發現原因和全球季風有關系。根據他們的研究,現在的地球正在經歷著偏心率長周期的低值期,今天的大洋的碳同位素也處在重值期,所以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是地球本身的因素,還是人為因素,我們還不能得出結論。 同濟大學還將展開更加深入的研究,去解開其中的奧秘。
很明顯是變暖了。我是北方人,小時候的冬天一般都是秋褲+毛褲+棉褲,整個人臃腫的走不動路。現在呢,一個冬天好點的秋褲+牛仔褲就過去了。而且以前冬天下雪經常會把胳膊粗的樹枝給壓斷,現在北方的冬天下雪了明顯少了。
地球就和人一樣,受風寒了,你說他受風寒了,他又高燒,你說他高燒,他又覺得冷,你說他到底是變冷了?還是變熱了?為什么科學家弄不明白地球到底是變冷了?還是變暖了?就是因為地球生病了,它是變冷,還是變暖了,已經不能按照正常的規律來判斷了,得找到它的病根,才能知道它到底是冷了還是熱了,從地球生氣減退的角度來看,地球肯定是受寒了,并不是變暖了,受風寒長期來看,它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都會下降,只會越來越冷,不會越來越暖和,從短期來看,它會突發高燒,甚至高燒不退,或者時冷時熱,這個道理,我說不清,中醫肯定懂得,地球是有生命的,它有自身的循環系統和調節機能,不要把它當成一塊冷冰冰的石頭來對待,科學界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請教請教中醫,參考參考中醫的理念,或許,就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也或許,能找到癥結所在,還有可能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不要忘了,在觀氣和辨證方面,中醫才是鼻祖,現在的手段,頂多只能叫做觀顏察色,等到顏色出現變化的時候,恐怕就晚了。再說,地球這么大,你的解剖和化驗手段,都用不上,只能找到癥結,進行宏觀調控。
八十年代后科學飛快發展。發展是好,但是沒科學論證,水空氣,生育怎么樣了,森林變小,火變多,大樹變小樹,林變地,車多,部隊用火多,電廠多等等。電力變陽變風變水,天然動力,從近處向遠處看,山連山,山外有山青,這是空氣好,看不遠是不好,一個月三分一看不遠,還多。從天上向下看,下雨的地方別看,看情天的地方,看到山平原城市農村,看到人那空氣特別好。冬天和熱天跟過去一比就知道冷了熱了。現在是冷和熱不均平,人有感知要下雨了他幾天前就知道,刮風了他也知道,地震動物多數知道。大樹多了好,車輛少了好,風熱水,叫它干么活走哈哈。
一直在變暖哦,判斷變暖還是變冷并不能因為今年感覺冷了而質疑全球變暖的趨勢,有個典型的代表就是特朗普,他認為全球變暖純粹是胡扯,因為今年美國天氣特變冷,這有點用特例總結普遍現象。以十年二十年的天氣記錄來看,地球的溫度一直在上升,根據各項研究表明,變暖仍然還會持續。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