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垃圾處理現狀
行業發展現狀
――生活垃圾處理總體市場規模:市場規模超500億
據垃圾焚燒市場規模測算邏輯,前瞻對于垃圾焚燒市場進行了詳細測算。結合垃圾焚燒技術在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占比,前瞻倒推出生活垃圾處理行業總體市場規模變動情況。
根據測算數據,2011-2020年我國生活垃圾處理行業市場規模呈現波動上升趨勢,2020年我國生活垃圾處理行業市場規模為582.78億元,同比增長2.49%。
注:市場規模數據測算受小數點保留影響可能會存在一定誤差,下同。
――按垃圾類型分生活垃圾處理市場:廚余垃圾占比收縮
生活垃圾處理行業發展受到不同類型生活垃圾產生量的較大影響,隨著我國垃圾處理能力的不斷提高,基于不同垃圾產生量規模,生活垃圾處理壓力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按垃圾類型分生活垃圾處理市場分析中主要考量不同類型生活垃圾產生量規模。
根據前瞻測算數據來看,2014-2020年我國廚余垃圾一直占據主要地位,但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加強,以及“光盤行動”等減少餐后廚余垃圾浪費等一系列環保行動的深入人心,從2014年開始我國生活垃圾中的廚余垃圾占比呈現下降趨勢,可循環垃圾和其他垃圾占比則呈現上升趨勢。2020年我國廚余垃圾占比為38.05%,可循環垃圾占比為16.16%。
1、廚余垃圾處理市場:產生量規模穩定
隨著餐飲業的高速發展,餐廚垃圾產量也迅速增長。2015年全國餐廚垃圾產生量達9475萬噸,日均產量達26萬噸/日。從統計數據來看,2015年廚余垃圾數據統計主要受到家庭廚余垃圾統計口徑影響較大,除去2015年數據影響。根據前瞻數據測算來看,2014-2020年我國廚余垃圾變動幅度較小,2020年受疫情影響,我國餐廳廚余垃圾產生量規模收縮,但與此同時家庭廚余垃圾產量同比上升,因此總體來看我國廚余垃圾產生量變動幅度不大,2020年我國廚余垃圾產生量為9059.9萬噸/年,同比下降0.11%。
注:廚余垃圾產生量測算基于諸多假定,數據僅供參考。
2、有害垃圾處理市場:產生量規模有收縮趨勢
在生活垃圾定義中剔除了家電等大件產品廢物,余下的有害垃圾中電子器件的電池占據主要地位。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我國每年生產電子產品中移動通信手持機、微型計算機設備、筆記本計算機、組合音響、照相機、數碼照相機均有可能產生電池廢棄物,從而產生有害垃圾。結合不通電子器件數量和對應電子器件電池使用壽命,前瞻通過測算得到了2011-2020年有害垃圾產生量規模變動情況。從數據來看,2017-2018年我國電子器件電池產生的有害垃圾規模基本到達頂峰,2018年之后,有害垃圾的產生量呈現下降趨勢,2020年我國有害垃圾產生量規模約為42.23萬噸,同比下降11.37%。
注:有害垃圾生產量估測基于眾多假設,估測結果僅供參考。
3、可回收垃圾處理市場:產生量規模呈上升趨勢
根據有關文獻測算,2011年我國生活垃圾回收率為17%,2015年生活垃圾回收率回落至15.6%,根據其測算模型,前瞻估測我國生活垃圾處理量占生活垃圾清運量比重的增速能較好反映該垃圾回收率增速,基于此,前瞻對我國生活垃圾回收處理率進行相關測算。結合該處理率和我國生活垃圾產量,測算我國生活垃圾中可回收垃圾產生量。
從數據來看,2013-2020年我國可回收垃圾規模呈現波動上升趨勢,2020年我國可回收垃圾產生量規模約為3847.88萬噸,同比上升1.85%。
注:可回收垃圾生產量估測基于眾多假設,估測結果僅供參考。
――按垃圾處理技術分生活垃圾處理市場:生活垃圾焚燒無害化處理逐漸占據主要地位
我國的垃圾處理呈現出以衛生填埋為主、焚燒處理提升和堆肥處理衰退的特點,從2019年我國固廢處理廠、固廢處理能力和固廢處理量的分布來看,衛生填埋占所有垃圾處理方式50%左右,但由于用地緊張和二次污染,填埋已經出現瓶頸。我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方式主要有三種:衛生填埋、堆肥和焚燒。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為1.31億噸,2019年增加到了2.4億噸。其中,衛生填埋處理量為1.09億噸,占45.6%;焚燒處理量為1.22億噸,占50.7%;其他處理方式占3.7%。無害化處理率達99.2%,比2018年上升2個百分點,說明我國城市垃圾處理開始以垃圾焚燒為主,且焚燒處理量首次超過衛生填埋處理量。
根據初步統計,2020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和焚燒的比例預計約為40%和55%,垃圾焚燒將逐步成為生活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
注:截止2021年9月,官方還未公布2020年相關數據,2020年數據為前瞻結合當年及往年情況對其進行的測算數據,屆時以官方公布數據為準。
1、生活垃圾填埋市場規模
根據全國生活垃圾處理市場規模和生活垃圾填埋處理占比,前瞻測算出我國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市場規模。
從測算數據來看,我國生活垃圾填埋市場規模在2017年達到峰值,為276.62億元。2017年之后我國垃圾填埋市場規模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20年我國垃圾填埋市場規模為233.11億元,同比下降10.08%。
2、生活垃圾焚燒市場規模
從垃圾發電行業的營收途徑來看,垃圾發電行業收入主要來源于垃圾焚燒處理收益和垃圾發電售電收益,因此前瞻對于垃圾發電行業市場規模測算也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在垃圾焚燒處理單間層面,通過整理行業統計資訊獲悉,2016年之前我國垃圾發電行業低價競爭態勢明顯,在競標過程中垃圾焚燒處理單價被壓低,當時的行業分析師在進行市場測算時認為垃圾焚燒發電的處理單價僅為60元/噸左右,2016-2017年在經歷過一系列行業整治之后,在2018年垃圾焚燒處理平均單價重新升至66.7元/噸,之后行業平均單價則保持在了70元/噸以上,2019年和2020年垃圾焚燒處理平均單價分別為73元/噸和76.8元/噸。
在上網電價定價層面,2020年垃圾發電政策補助退坡之前,我國垃圾發電上網電價基本穩定在0.65元/千瓦時,假定我國噸垃圾發電量在統計區間內保持在280千瓦時,上網比例為90%,基于此定價模式測算我國垃圾發電售電收入規模。
通過對上述兩個層面進行分別測算并加總,最終得出我國垃圾發電行業市場規模情況,從測算數據來看,2015-2020年我國垃圾發電行業市場規模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20年我國垃圾發電市場規模為320.53億元。
3、生活垃圾處理滲濾液產生量規模
由于我國目前垃圾分類尚不完善,生活垃圾含水量一般都在50%以上,因此垃圾填埋場產生的滲濾液一般占垃圾填埋量的35%-50%(重量比),部分地區受地域、降水等的影響,垃圾填埋場滲濾液的產量占垃圾填埋量甚至可達到50%以上。
而我國垃圾焚燒廠產生的滲濾液則主要來自于新鮮垃圾在垃圾儲坑中發酵熟化時瀝出的水分。目前,我國垃圾焚燒廠產生的滲濾液一般占垃圾焚燒量的25%-35%(重量比),部分地區超過35%以上。
前瞻按照垃圾填埋廠產生的滲濾液占垃圾填埋量的40%,垃圾焚燒廠產生的滲濾液占垃圾焚燒量的30%,垃圾綜合處理廠產生的滲濾液占垃圾綜合處理量的35%,對近年全國滲濾液產生量進行推算,2010-2019年我國垃圾滲濾液產生量逐年增長,2019年,我國滲濾液產生量達到8548萬噸,較2018年增長7.21%。
行業概況
1、定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的定義,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視為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處置,是指將固體廢物焚燒和用其他改變固體廢物的物理、化學、生物特性的方法,達到減少已產生的固體廢物數量、縮小固體廢物體積、減少或者消除其危險成份的活動,或者將固體廢物最終置于符合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填埋場的活動。
2、產業鏈剖析
我國生活垃圾處理產業鏈分為產業鏈中上游和下游,其中中上游主要包括生活垃圾處理的設備供應和生活垃圾收集、分類和轉運。生活垃圾處理行業處在產業鏈下游,主要包括垃圾焚燒處置、衛生填埋處理和其他處理技術以及資源回收。
我國生活垃圾處理上游設備供應商主要包括華冠科技、三盛環保、美天環保、北汽福田等企業,我過生活垃圾收集、分類、轉運則主要由相關地區環衛部門負責。在下游生活垃圾處理代表企業則包括紫科環保、潔綠股份、東江環保等。
行業發展歷程
我國生活垃圾處理行業發展經歷了無序階段、萌芽階段、發展受阻階段、快速發展階段、整合規范階段等多個階段。詳細發展歷程如下:
行業政策背景
近年來,中國已經制定和出臺了大量的有關生活垃圾處理的法律、法規、行業標準與鼓勵政策。這些法律、法規以及行業標準機制建設,是中國生活垃圾處理產業快速有序發展的基本保證。
行業發展現狀
――生活垃圾處理總體市場規模:市場規模超500億
據垃圾焚燒市場規模測算邏輯,前瞻對于垃圾焚燒市場進行了詳細測算。結合垃圾焚燒技術在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占比,前瞻倒推出生活垃圾處理行業總體市場規模變動情況。
根據測算數據,2011-2020年我國生活垃圾處理行業市場規模呈現波動上升趨勢,2020年我國生活垃圾處理行業市場規模為582.78億元,同比增長2.49%。
注:市場規模數據測算受小數點保留影響可能會存在一定誤差,下同。
――按垃圾類型分生活垃圾處理市場:廚余垃圾占比收縮
生活垃圾處理行業發展受到不同類型生活垃圾產生量的較大影響,隨著我國垃圾處理能力的不斷提高,基于不同垃圾產生量規模,生活垃圾處理壓力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按垃圾類型分生活垃圾處理市場分析中主要考量不同類型生活垃圾產生量規模。
根據前瞻測算數據來看,2014-2020年我國廚余垃圾一直占據主要地位,但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加強,以及“光盤行動”等減少餐后廚余垃圾浪費等一系列環保行動的深入人心,從2014年開始我國生活垃圾中的廚余垃圾占比呈現下降趨勢,可循環垃圾和其他垃圾占比則呈現上升趨勢。2020年我國廚余垃圾占比為38.05%,可循環垃圾占比為16.16%。
1、廚余垃圾處理市場:產生量規模穩定
隨著餐飲業的高速發展,餐廚垃圾產量也迅速增長。2015年全國餐廚垃圾產生量達9475萬噸,日均產量達26萬噸/日。從統計數據來看,2015年廚余垃圾數據統計主要受到家庭廚余垃圾統計口徑影響較大,除去2015年數據影響。根據前瞻數據測算來看,2014-2020年我國廚余垃圾變動幅度較小,2020年受疫情影響,我國餐廳廚余垃圾產生量規模收縮,但與此同時家庭廚余垃圾產量同比上升,因此總體來看我國廚余垃圾產生量變動幅度不大,2020年我國廚余垃圾產生量為9059.9萬噸/年,同比下降0.11%。
注:廚余垃圾產生量測算基于諸多假定,數據僅供參考。
2、有害垃圾處理市場:產生量規模有收縮趨勢
在生活垃圾定義中剔除了家電等大件產品廢物,余下的有害垃圾中電子器件的電池占據主要地位。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我國每年生產電子產品中移動通信手持機、微型計算機設備、筆記本計算機、組合音響、照相機、數碼照相機均有可能產生電池廢棄物,從而產生有害垃圾。結合不通電子器件數量和對應電子器件電池使用壽命,前瞻通過測算得到了2011-2020年有害垃圾產生量規模變動情況。從數據來看,2017-2018年我國電子器件電池產生的有害垃圾規模基本到達頂峰,2018年之后,有害垃圾的產生量呈現下降趨勢,2020年我國有害垃圾產生量規模約為42.23萬噸,同比下降11.37%。
注:有害垃圾生產量估測基于眾多假設,估測結果僅供參考。
3、可回收垃圾處理市場:產生量規模呈上升趨勢
根據有關文獻測算,2011年我國生活垃圾回收率為17%,2015年生活垃圾回收率回落至15.6%,根據其測算模型,前瞻估測我國生活垃圾處理量占生活垃圾清運量比重的增速能較好反映該垃圾回收率增速,基于此,前瞻對我國生活垃圾回收處理率進行相關測算。結合該處理率和我國生活垃圾產量,測算我國生活垃圾中可回收垃圾產生量。
從數據來看,2013-2020年我國可回收垃圾規模呈現波動上升趨勢,2020年我國可回收垃圾產生量規模約為3847.88萬噸,同比上升1.85%。
注:可回收垃圾生產量估測基于眾多假設,估測結果僅供參考。
――按垃圾處理技術分生活垃圾處理市場:生活垃圾焚燒無害化處理逐漸占據主要地位
我國的垃圾處理呈現出以衛生填埋為主、焚燒處理提升和堆肥處理衰退的特點,從2019年我國固廢處理廠、固廢處理能力和固廢處理量的分布來看,衛生填埋占所有垃圾處理方式50%左右,但由于用地緊張和二次污染,填埋已經出現瓶頸。我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方式主要有三種:衛生填埋、堆肥和焚燒。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為1.31億噸,2019年增加到了2.4億噸。其中,衛生填埋處理量為1.09億噸,占45.6%;焚燒處理量為1.22億噸,占50.7%;其他處理方式占3.7%。無害化處理率達99.2%,比2018年上升2個百分點,說明我國城市垃圾處理開始以垃圾焚燒為主,且焚燒處理量首次超過衛生填埋處理量。
根據初步統計,2020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和焚燒的比例預計約為40%和55%,垃圾焚燒將逐步成為生活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
注:截止2021年9月,官方還未公布2020年相關數據,2020年數據為前瞻結合當年及往年情況對其進行的測算數據,屆時以官方公布數據為準。
1、生活垃圾填埋市場規模
根據全國生活垃圾處理市場規模和生活垃圾填埋處理占比,前瞻測算出我國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市場規模。
從測算數據來看,我國生活垃圾填埋市場規模在2017年達到峰值,為276.62億元。2017年之后我國垃圾填埋市場規模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20年我國垃圾填埋市場規模為233.11億元,同比下降10.08%。
2、生活垃圾焚燒市場規模
從垃圾發電行業的營收途徑來看,垃圾發電行業收入主要來源于垃圾焚燒處理收益和垃圾發電售電收益,因此前瞻對于垃圾發電行業市場規模測算也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在垃圾焚燒處理單間層面,通過整理行業統計資訊獲悉,2016年之前我國垃圾發電行業低價競爭態勢明顯,在競標過程中垃圾焚燒處理單價被壓低,當時的行業分析師在進行市場測算時認為垃圾焚燒發電的處理單價僅為60元/噸左右,2016-2017年在經歷過一系列行業整治之后,在2018年垃圾焚燒處理平均單價重新升至66.7元/噸,之后行業平均單價則保持在了70元/噸以上,2019年和2020年垃圾焚燒處理平均單價分別為73元/噸和76.8元/噸。
在上網電價定價層面,2020年垃圾發電政策補助退坡之前,我國垃圾發電上網電價基本穩定在0.65元/千瓦時,假定我國噸垃圾發電量在統計區間內保持在280千瓦時,上網比例為90%,基于此定價模式測算我國垃圾發電售電收入規模。
通過對上述兩個層面進行分別測算并加總,最終得出我國垃圾發電行業市場規模情況,從測算數據來看,2015-2020年我國垃圾發電行業市場規模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20年我國垃圾發電市場規模為320.53億元。
3、生活垃圾處理滲濾液產生量規模
由于我國目前垃圾分類尚不完善,生活垃圾含水量一般都在50%以上,因此垃圾填埋場產生的滲濾液一般占垃圾填埋量的35%-50%(重量比),部分地區受地域、降水等的影響,垃圾填埋場滲濾液的產量占垃圾填埋量甚至可達到50%以上。
而我國垃圾焚燒廠產生的滲濾液則主要來自于新鮮垃圾在垃圾儲坑中發酵熟化時瀝出的水分。目前,我國垃圾焚燒廠產生的滲濾液一般占垃圾焚燒量的25%-35%(重量比),部分地區超過35%以上。
前瞻按照垃圾填埋廠產生的滲濾液占垃圾填埋量的40%,垃圾焚燒廠產生的滲濾液占垃圾焚燒量的30%,垃圾綜合處理廠產生的滲濾液占垃圾綜合處理量的35%,對近年全國滲濾液產生量進行推算,2010-2019年我國垃圾滲濾液產生量逐年增長,2019年,我國滲濾液產生量達到8548萬噸,較2018年增長7.21%。
行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江蘇省注冊企業分布最多
根據本報告對于生活垃圾處理行業歸屬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定義,前瞻對企查貓在生活垃圾處理行業注冊企業數據進行篩選,截止2021年9月13日,我國生活垃圾處理存續和在業企業累計15712家。從分布來看,我國生活垃圾處理行業注冊企業最多省份為江蘇省,累計注冊企業2310家,其次為浙江省,累計注冊企業1413家。除去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四川省和陜西省累計注冊企業也較多,分別為1214家和918家。
2、企業競爭:行業參與者總體較多
中國積極的環保政策取向給垃圾處理市場帶來巨大的投資機會。綜合分析有以下特點:
1)國際巨頭紛紛進軍國內市場,如美國廢棄物管理公司(占有美國市場1/3份額)、威立雅環境等,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實力和先進的運營管理經驗,通過在國內設立公司、參股國內專業企業等途徑,在國內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2)國內老牌運營企業,如上海環境和光大環境等,憑借良好的企業背景和專業經驗,牢牢把控國內市場的主要份額;
3)一批類似的環保企業,如首創股份(600008)也正式涉足垃圾處理行業。
在上市公司中,垃圾處理投資運營類具有競爭力的上市企業主要包括:瀚藍環境、富春環保、綠色動力、上海環境、天楹股份、偉明環保等。工程承包類上市公司主要有啟迪環境、維爾利、光大環境、粵豐環保等。設備提供上市公司主要是華光股份、杭鍋股份、華西能源等。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行業發展前景:不同上網電價衍生不同市場規模
基于垃圾焚燒市場規模測算邏輯,受垃圾焚燒定價政策影響,前瞻對于未來垃圾焚燒上網電價做了0.65元/千瓦時、0.55元/千瓦時和0.45元/千瓦時三種情況的預測,因此在生活垃圾處理市場規模測算時也基于此進行不同類型規模預測。
通過不同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市場預測規模加總,前瞻預估未來生活垃圾處理上網電價仍然保持0.65元/千瓦時,則2026年生活垃圾處理行業預計市場規模或為817億元,若電價下降至0.55元/千瓦時,則2026年預計市場規模或為758億元;若電價下降至0.45元/千瓦時,則2026年預計市場規模或為698億元。
注:受測算數據保留小數點影響,測算數據可能存在一定誤差。
――行業趨勢預測:垃圾焚燒處理占比進一步擴大,填埋氣體發電或迎來較好發展
《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運行監管標準》的出臺為我國生活垃圾填埋場監管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基礎,隨著我國填埋場建設運營PPP模式的不斷推廣,填埋場監管制度將得到更好地執行。“十三五”期間政府繼續加大存量垃圾的治理力度,老舊填埋場逐漸退出我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的舞臺,此舉將促成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新格局的形成。未來,我國垃圾填埋廠或將迎來較大規模的整改和規范發展,填埋場氣體發電廠或將成為整改重點領域。
前瞻初步估測,2020年我國垃圾焚燒處理占比已經超過50%,垃圾焚燒逐步成為我國生活垃圾處理主流方式,未來垃圾焚燒無害化處理方式在生活垃圾處理行業占比或將進一步擴大,垃圾焚燒發電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生活垃圾處理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