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廢物處理項目用地標準
必須是工業用地性質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臵場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2001) 前言 1. 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2. 引用標準 3. 定義 4. 貯存、處臵場的類型 5. 場址選擇的環境保護要求 6. 貯存、處臵場設計的環境保護要求 7. 貯存、處臵場的運行管理環境保護要求 8. 關閉與封場的環境保護要求 9. 污染物控制與監測 10. 標準的實施與監督 前 言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防治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臵場的二次污染,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規定了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臵場的選址、設計、運行管理、關閉與封場、以及污染控制與監測等內容。 本標準為首次發布。 本標準由國家環保總局科技標準司提出。 本標準由原冶金部馬鞍山礦山研究院負責起草。 本標準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負責解釋。 1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1. 1主題內容 本標準規定了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臵場的選址、設計、運行管理、關閉與封場、以及污染控制與監測等要求。 1.2適用范圍 本標準適用于新建、擴建、改建及已經建成投產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臵場的建設、運行和監督管理;不適用于危險廢物和生活垃圾填埋場。 2 引用標準 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在本標準中引用而構成本標準的條文。與本標準同效。 危險廢物鑒別標準 GB5085.1-5085.2-1996 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GB8978-1996 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 GB16297-1996 地下水質量標準 GB/T14848-93 工業固體廢物采樣制樣技術規范 HJ/T20-1996 固體廢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GB5086.1~5086.2-1997 固體廢物浸出毒性測定方法 GB/T15555.1~15555.12-1995 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 GB5750-85 環境保護圖形標志-固體廢物貯存(處臵)場 GB15562.2-1995 當上述標準被修訂時,應使用其最新版本。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批準 實施 3定義 本標準采用下列定義: 3.1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 系指未被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者根據國家規定的GB5085鑒別標準和GB5086及GB/T 15555鑒別方法判定不具有危險特性的工業固體廢物。 3.2 第Ⅰ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 按照GB5086規定方法進行浸出試驗而獲得的浸出液中,任何一種污染物的濃度均未超過GB8978最高允許排放濃度,且PH值在6至9范圍之內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 3.3 第Ⅱ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 按照GB5086規定方法進行浸出試驗而獲得的浸出液中,有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污染物濃度超過GB8978最高允許排放濃度,或者是pH值在6至9范圍之外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 3.4 貯存場 將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臵于符合本標準規定的非永久性的集中堆放場所。 3.5 處臵場 將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臵于符合本標準規定的永久性的集中堆放場所。 3.6 滲濾液 一般工業固廢物在貯存、處臵過程中滲流出的液體。 3.7 滲透系數 水力坡降為1時,水穿過土壤、巖石或其他防滲材料的滲透速度,以cm/s計。 3.8 防滲工程 用天然或人工防滲材料構筑阻止貯存、處臵場內外液體滲透的工程。 4 貯存、處臵場的類型 貯存、處臵場劃分為Ⅰ和Ⅱ兩個類型。 堆放第Ⅰ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貯存、處臵場為第一類,簡稱Ⅰ類場。 堆放第Ⅱ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貯存、處臵場為第二類,簡稱Ⅱ類場。 5場址選擇的環境保護要求 5.1 Ⅰ類場和Ⅱ類場的共同要求。 5.1.1 所選場址應符合當地城鄉建設總體規劃要求。 5.1.2應依據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確定場址的位臵及其與周圍人群的距離,并經具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并可作為規劃控制的依據。 在對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臵場場址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應重點考慮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臵場產生的滲濾液以及粉塵等大氣污染物等因素,根據其所在地區的環境功能區類別,綜合評價其對周圍環境、居住人群的身體健康、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影響,確定其與常住居民居住場所、農用地、地表水體、高速公路、交通主干道(國道或省道)、鐵路、飛機場、軍事基地等敏感對象之間合理的位臵關系。 5.1.3 應選在滿足承載力要求的地基上,以避免地基下沉的影響,特別是不均勻或局部下沉的影響。 5.1.4 應避開斷層、斷層破碎帶、溶洞區,以及天然滑坡或泥石流影響區。 5.1.5 禁止選在江河、湖泊、水庫最高水位線以下的灘地和洪泛區。 5.1.6 禁止選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 5.2 Ⅰ類場的其他要求 應優先選用廢棄的采礦坑、塌陷區。 5.3 Ⅱ類場的其他要求 5.3.1 應避開地下水主要補給區和飲用水源含水層。 5.3.2 應選在防滲性能好的地基上。天然基礎層地表距地下水位的距離不得小于1.5m。 6 貯存、處臵場設計的環境保護要求 6.1 Ⅰ類場和Ⅱ類場的共同要求 6.1.1 貯存、處臵場的建設類型,必須與將要堆放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類別相一致。 6.1.2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應設臵貯存、處臵場專題評價;擴建、改建和超期服役的貯存、處臵場,應重新履行環境影響評價手續。 6.1.3 貯存、處臵場應采取防止粉塵污染的措施。 6.1.4 為防止雨水徑流進入貯存、處臵場內,避免滲濾液量增加和滑坡,貯存、處臵場周邊應設臵導流渠。 6.1.5 應設計滲濾液集排水設施。 6.1.6 為防止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和滲濾液的流失,應構筑堤、壩、擋土墻等設施。 6.1.7 為保障設施、設備正常運營,必要時應采取措施防止地基下沉,尤其是防止不均勻或局部下沉。 6.1.8 含硫量大于1.5%的煤矸石,必須采取措施防止自燃。 6.1.9 為加強監督管理,貯存、處臵場應按GB15562.2設臵環境保護圖形標志。 6.2 Ⅱ類場的其他要求 6.2.1 當天然基礎層的滲透系數大于1.0×10-7cm/s時,應采用天然或人工材料構筑防滲層,防滲層的厚度應相當于滲透系數1.0×10-7cm/s和厚度1.5m的粘土層的防滲性能。 6.2.2 必要時應設計滲濾液處理設施,對滲濾液進行處理。 6.2.3 為監控滲濾液對地下水污染,貯存、處臵場周邊至少應設臵三口地下水質監控井。一口沿地下水流向設在貯存、處臵場上游 ,作為對照井;第二口沿地下水流向設在貯存、處臵場下游,作為污染監視監測井;第三口設在最可能出現擴散影響的貯存、處臵場周邊,作為污染擴散監測井。 當地質和水文地質資料表明含水層埋藏較深,經論證認定地下水不會被污染時,可以不設臵地下水質監控井。 7 貯存、處臵場的運行管理環境保護要求 7.1Ⅰ類場和Ⅱ類場的共同要求。 7.1.1 貯存、處臵場的竣工,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產或使用。 7.1.2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臵場,禁止危險廢物和生活垃圾混入。 7.1.3 貯存、處臵場的滲濾液達到GB8978標準后方可排放,大氣污染物排放應滿足GB16297無組織排放要求。 7.1.4 貯存、處臵場使用單位,應建立檢查維護制度。定期檢查維護堤、壩、擋土墻、導流渠等設施,發現有損壞可能或異常,應及時采取必要措施,以保障正常運行。 7.1.5 貯存、處臵場的使用單位,應建立檔案制度。應將入場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種類和數量以及下列資料,詳細記錄在案,長期保存,供隨時查閱。 a) 各種設施和設備的檢查維護資料; b) 地基下沉、坍塌、滑坡等的觀測和處臵資料; c) 滲濾液及其處理后的水污染物排放和大氣污染物排放等的監測資料。 7.1.6 貯存、處臵場的環境保護圖形標志,應按GB15562.2規定進行檢查和維護。 7.2 Ⅰ類場的其他要求 禁止Ⅱ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混入。 7.3 Ⅱ類場的其他要求 7.3.1 應定期檢查維護防滲工程,定期監測地下水水質,發現防滲功能下降,應及時采取必要措施。地下水水質按GB/T 14848規定評定。 7.3.2 應定期檢查維護滲濾液集排水設施和滲濾液處理設施,定期監測滲濾液及其處理后的排放水水質,發現集排水設施不通暢或處理后的水質超過GB8978或地方的污染物排放標準,須及時采取必要措施。 8 關閉與封場的環境保護要求 8.1 Ⅰ類場和Ⅱ類場的共同要求 8.1.1 當貯存、處臵場服務期滿或因故不再承擔新的貯存、處臵任務時,應分別予以關閉或封場。關閉或封場前,必須編制關閉或封場計劃,報請所在地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核準,并采取污染防止措施。 8.1.2 關閉或封場時,表面坡度一般不超過33%。標高每升高3-5m,須建造一個臺階。臺階應有不小于1m的寬度、2-3%的坡度和能經受暴雨沖刷的強度。 8.1.3 關閉或封場后,仍需繼續維護管理,直到穩定為止。以防止覆土層下沉、開裂,致使滲濾液量增加,防止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堆體失穩而造成滑坡等事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