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廢水為什么要脫氮除磷?敘述污、廢水脫氮、除磷的原理?
一、污、廢水為什么要脫氮除磷?敘述污、廢水脫氮、除磷的原理?
氮、磷是營養元素,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中的氮、磷大量進入水體后,水生生物特別是藻類將大量繁殖,大量死亡的水生生物被微生物分解,分解過程中消耗大量的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濃度急劇下降,從而影響了魚類等水生生物的生存。
城市污水廠的活性污泥法脫氮除磷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氮,再轉化為硝酸鹽,之后反硝化成氮氣得以去除;除磷則是利用聚磷菌放磷后,更大量的吸收磷,使磷富集在污泥中,通過排放剩余污泥去除磷。
二、污水脫氮除磷的新工藝有哪些 比較其優缺點
AN/O
優點:①在耗氧前去除BOD,節能;②硝化前產生堿度;③前缺氧具有選擇池的作用
缺點:①脫氮效果受內循環比影響;②可能存在諾卡氏菌的問題;③需要控制循環混合液的DO
AP/O
優點:①工藝過程簡單;②水力停留時間短;③污泥沉降性能好;④聚磷菌碳源豐富,除磷效果好
缺點:①如有硝化發生除磷效果會降低;②工藝靈活性差
A2/O
優點:①同時脫氮除磷;②反硝化過程為硝化提供堿度;③反硝化過程同時除去有機物;④污泥沉降性能好
缺點:①回流污泥含有硝酸鹽進入厭氧區,對除磷效果有影響;②脫氮受內回流比影響;③聚磷菌和反硝化菌都需要易降解有機物
倒置A2/O
優點:①同時脫氮除磷;②厭氧區釋磷無硝酸鹽的影響;③無混合液回流,流程簡單,節能;④反硝化過程同時除去有機物;⑤好氧吸磷充分;⑥污泥沉降性能好
缺點:①厭氧釋磷得不到優質降解碳源;②無混合液回流時總氮去除效果不高
側流除磷工藝脫氮除磷工藝
此工藝是一種變型的UCT工藝,UCT工藝設計原理是基于對聚磷菌所需環境條件的工程強化,而側流除磷工藝的開發是為了從工藝角度創造DPB的富集條件。根據反硝化除磷機理,在單一活性污泥系統中,宜設置前置反硝化段(前缺氧段),從好氧段末端流出的富含硝酸鹽的活性污泥回流到前置反硝化段。
生物除磷的發展方向:
開發不同營養類型微生物獨立生長的新工藝,主要體現在不同工藝之間的相互組合
在新的微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理論基礎上開發出的新型工藝。
基于處理設施高度簡化的新工藝。
生物脫氮除磷工藝也理應結合可持續污水處理的理念,最大程度地減少COD氧化,降低二氧化碳釋放,減小剩余污泥產量,實現富磷污泥有效利用和處理水回用,這將是今后污水處理領域發展的方向更多除磷劑知識望采納。
ABM非膜技術解決方案,是由aao+BAF(曝氣生污濾池)+MDF(多功能深床濾池),BAF去除COD≥85%、NH4-N≥90%;MDF去除SS≥85、TN≥80、TP≥75%。
三、污水生物處理技術中好氧/厭氧/缺氧生物處理有何不
你說的是bardenho生物脫氮工藝。
該工藝設置兩個缺氧段,第一段利用原水中的有機物作為碳源和第一個好氧池中回流的含有硝態氮的混合液進行反消化反應。進過第一段處理,脫氮已經大部分完成。為進一步提高脫氮效率,廢水進入第二段反硝化反應器,利用內源呼吸碳源進行反硝化。最后的曝氣池用于凈化殘留的有機物,吹脫污水中的氮氣,提污泥的沉降性能,放置二沉池發生污泥上浮現象。
設計計算內容主要包括各段處理有效容積、需氧量、第一段混合液回流量以及堿度的投加。具體沒有特別的要求,你可以參考《排水處理》這本書,里面有詳細的計算。
好氧生物處理
好氧生物處理是在有游離氧(分子氧)存在的條件下,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機物,使其穩定、無害化的處理方法。微生物利用廢水中存在的有機污染物(以溶解狀與膠體狀的為主),作為營養源進行好氧代謝。
廢水厭氧生物處理
廢水厭氧生物處理過程不需另加氧源,故運行費用低。此外,它還具有剩余污泥量少,可回收能量(CH4)等優點。其主要缺點是反應速度較慢,反應時間較長,處理構筑物容積大等。但通過對新型構筑物的研究開發,其容積可縮小。此外,為維持較高的反應速度,需維持較高的反應溫度,就要消耗能源。
對于有機污泥和高濃度有機廢水(一般B005≥2
000mg/L)可采用厭氧生物處理法。
四、生物法脫氮除磷的基本原理,影響因素及基本流程有哪些
氮和磷是生物的重要營養源,隨著化肥、洗滌劑和農藥普遍使用,天然水體中氮、磷含量急劇增加,水體中藍藻、綠藻大量繁殖,水體缺氧并產生毒素,使水質惡化,對水生生物和人體健康產生很大的危害。然而,我國現有的城市污水處理廠主要集中于有機物的去除,污(廢)水一級處理只是除去水中的沙礫及懸浮固體;在好氧生物處理中,生活污水經生物降解,大部分的可溶性含碳有機物被去除。
同時產生NH3-N 、 和和,其中25%的氮和19%左右的磷被微生物吸收合成細胞,通過排泥得到去除;二級生物處理則是去除水中的可溶性有機物,能有效地降低污水中的 和 ,但對N、P等營養物只能去除10%~20%,其結果遠不能達到二級排放標準。因此研究開發經濟、高效的,適于現有污水處理廠改造的脫氮除磷工藝顯得尤為重要。
生物脫氮除磷機理
生物脫氮機理
污水生物脫氮的基本原理就是在將有機氮轉化為氨態氮的基礎上,先利用好氧段經硝化作用,由硝化細菌和亞硝化細菌的協同作用,將氨氮通過硝化作用轉化為亞硝態氮、硝態氮,即,將 轉化為 和 。在缺氧條件下通過反硝化作用將硝氮轉化為氮氣,即,將 (經反亞硝化)和 (經反硝化)還原為氮氣,溢出水面釋放到大氣,參與自然界氮的循環。水中含氮物質大量減少,降低出水的潛在危險性,達到從廢水中脫氮的目的。
廢水中氮的去除還包括靠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將氮轉化為細胞原生質成分。主要過程如下:氨化作用是有機氮在氨化菌的作用下轉化為氨氮。硝化作用是在硝化菌的作用下進一步轉化為硝酸鹽氮。其中亞硝酸菌和硝酸菌為好氧自養菌,以無機碳化合物為碳源,從 或 的氧化反應中獲取能量。其中硝化的最佳溫度在純培養中為25-35℃,在土壤中為30-40℃,最佳pH值偏堿性。反硝化作用是反硝化菌(大多數是異養型兼性厭氧菌,DO<0.5mg/L)在缺氧的條件下,以硝酸鹽氮為電子受體,以有機物為電子供體進行厭氧呼吸,將硝酸鹽氮還原為N2或NO2-同時降解有機物。
生物除磷原理
磷在自然界以2種狀態存在:可溶態或顆粒態。所謂的除磷就是把水中溶解性磷轉化為顆粒性磷,達到磷水分離。廢水在生物處理中,在厭氧條件下,聚磷菌的生長受到抑制,為了自身的生長便釋放出其細胞中的聚磷酸鹽,同時產生利用廢水中簡單的溶解性有機基質所需的能量,稱該過程為磷的釋放。進入好氧環境后,活力得到充分恢復,在充分利用基質的同時,從廢水中攝取大量溶解態的正磷酸鹽,從而完成聚磷的過程。將這些攝取大量磷的微生物從廢水中去除,即可達到除磷的目的。
厭氧釋放磷的過程
聚磷菌在厭氧條件下,分解體內的多聚磷酸鹽產生ATP,利用ATP以主動運輸方式吸收產酸菌提供的三類基質進入細胞內合成PHB。與此同時釋放出于環境中。
好氧吸磷過程
聚磷菌在好氧條件下,分解機體內的PHB和外源基質,產生質子驅動力將體外的輸送到體內合成ATP和核酸,將過剩的聚合成細胞貯存物:多聚磷酸鹽(異染顆粒)。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