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各地是如何治理環境的?
工業、燃煤、機動車排放是京津冀及周邊區域大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但各地的實際情況不盡相同。“大氣十條”實施近5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從“眉毛胡子一把抓”向精細化轉變。
4月20日起,北京實施重型柴油車閉環管理機制,對超標排放車輛均不予辦理進京手續。截至4月底,已辦理萬余件貨運車進京通行證,現場攔截黑名單車輛62輛。
在河北,“散亂污”企業依舊是危害大氣質量的“毒瘤”,斬草難除根、死灰復燃等現象時有發生。迎難而上,才能打拼出更多藍天!按照省委和省政府要求,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動員各地開展再排查、再清理、再整治,要求不留死角、標本兼治,同時疏堵結合、扶治并舉,切實解決這一痼疾。
“天津是一個傳統工業城市,能源結構又偏煤,加上冬季的時候,采暖是剛性需求,所以煤炭清潔化始終是大氣治理的重點任務。”天津市環保局局長溫武瑞表示,2017年,天津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清潔取暖年度任務,今年提出要“溫暖”相搭“藍天”,力爭“煤改氣”全部完成。
不僅治理重點明晰、措施推進有序,京津冀大氣環境質量提升目標管理也在邁向精細化。以北京為例,《北京市藍天保衛戰2018年行動計劃》已將全年污染物濃度控制指標分解到各區縣,在實施工程減排的同時,向管理要效益,突出精治法治共治。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