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DPF尾氣處理行業現狀?
汽車尾氣催化凈化是指借助某些有效的技術措施,減少尾氣中的有害物質或使尾氣中的CO、HC、NOx等有害物質被氧化或還原,生成無毒的CO2、H2O和N2。汽車尾氣催化行業為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業。按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國家標準(GB/T4754-2011),汽車尾氣催化企業所經營的業務隸屬于制造業分類下“C36汽車制造業”之“C3660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業”。
2013年9月,國家正式出臺了被稱為“PM2.5”防治綱領的《環境空氣細顆粒物污染防治技術政策》。按照上述政策的規定,到2020年我國將建立區域層面大氣污染監測、評估、監督體系,PM2.5排放總量顯著下降。隨著國內大城市環境污染政策的加強,汽車尾氣污染治理將顯著提高汽車尾氣催化劑的重要性,國內尾氣凈化劑市場空間巨大。同時,目前中國汽車尾氣催化劑市場前80%以上的市場被安格、優美科等外資廠商占據,進口替代空間較大,后續汽車尾氣催化劑需求量將保持年均25%~30%的增速。2017年汽車尾氣催化行業市場規模約為15億元,同比增長約17.5%。
長久以來,國內汽車制造企業的很多核心汽車零部件都是由外資企業或跨國企業提供的。從2004年起,在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扶持下,出現了一批以貴研催化、威孚環保為代表的國內汽車催化劑生產企業,打破了以往汽車尾氣催化劑市場被外資企業壟斷的格局。目前,中國汽車尾氣催化劑市場的生產商主要有優美科、巴斯夫、莊信萬豐、貴研催化、威孚環保和國內其他公司,其中世界知名的三大催化劑公司優美科、巴斯夫、莊信萬豐均已在中國建廠,形成了國內市場國際化競爭的局面。
預計到2022年我國汽車尾氣催化市場規模將達到31.51億元,同比2017年增長110%。隨著國內機動車采購目錄下沉,國內車用催化技術的進步,國產催化凈化技術大幅進步,在部分領域涌現進口替代的趨勢。同時,環保壓力趨嚴,排放標準新規的升級將有效推動。車用尾氣凈化裝置的需求,未來將隨著SCR技術成為主流催化劑載體將得到大幅發展。
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汽車尾氣催化行業專業分析請關注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18-2023年中國汽車尾氣催化行業深度分析及投資前景報告》
我國應對大氣污染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人類活動導致全球大氣層的主要變化及環境問題可以歸結為3方面:①大氣中溫室氣體增加導致氣候變化;②大氣臭氧層破環;③酸雨和污染物的越界輸送。
為了保護全球大氣環境,改善本國的環境質量,一些國家在治理大氣污染方面制定了新的計劃。1996年,英國政府宣布實施為期10年的“全國空氣質量戰略”計劃,以使21世紀英國的空氣變得清新。據統計,英國約20%的車輛造成了80%的汽車廢氣污染。為此,英國政府將授予地方政府權力以監督污染嚴重的汽車,地方政府將有權攔截這些汽車并起訴車主。地方政府還將有權封鎖空氣污染嚴重地區的交通,對進入市中心的車輛實施檢證制等。汽車排放的廢氣是目前英國空氣污染的罪魁禍首,治理汽車廢氣污染已勢在必行。英國環境部說,空氣污染每年使3000多英國人喪生,僅用于治療因空氣污染而引起的疾病的醫療費用每年就達23億英鎊。
我國已加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修正后的《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并已在制定履行這些國際公約和議定書的國家行動方案。我國已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防治大氣污染和保護大氣層是一項長期任務。
我國的資源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將長期存在,控制煤煙型大氣污染將是我國大氣污染控制的主要任務。其次,是注意和控制機動車輛的尾氣排放。目前,在大氣污染控制和酸雨防治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幾乎所有城市都存在煙塵污染問題,冬季的北方城市尤為嚴重。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增長,并形成南方大面積酸雨區,已發現對森林、土壤、農作物和建筑造成危害。先進實用的控制技術仍十分缺乏,脫硫技術目前僅限于試驗及示范工程,尚未大規模實際應用。中小型工業鍋爐和爐窯的煙塵治理技術尚需有新的突破,適合我國國情的致酸物質實用控制技術也十分缺乏。工業化起點低,生產規模小,污染物排放量大。如大電廠中小型發電機組的發電煤耗高出發達國家約30%;大量中小型水泥廠的水泥排塵量在3.5千克/噸的水平。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相當困難,過去10年全面進行技術改造的企業只占20%左右,而真正達到先進生產技術和現代管理水平的更少。歷史欠賬多,資金缺口大。對我國老的工業企業污染進行治理,費用至少需要2000億元左右,籌集這樣一筆資金是困難的,對于這類企業的污染治理必須走技術改造、清潔生產或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的道路。汽車工業技術水平大多停留在20世紀60年代的水平,能源消耗高,單機污染嚴重;產品換代周期慢,使用時間長,使得污染水平居高不下;已經頒布的排放標準實施不力,主要是缺乏資金,缺乏測試設備,管理手段也不配套。適于我國大氣污染控制的宏觀調控政策運行機制尚未形成;現有政策制度尚未形成完善的體系,缺乏協調,限制了政策、制度在大氣污染控制管理中的作用。缺乏有效的能源價格機制和環境經濟政策。
在過去的20世紀,重點城市和局部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城市大氣總懸浮微粒基本得到控制,年日平均濃度有所下降;對大氣污染物的控制,將從目前對總懸浮顆粒(75P)、二氧化硫的重點控制,擴展到控制碳氧化物、鉛氮氧化物。2000年以后,開始朝全面改善環境質量的方向發展。全國城市建立環境質量監測報警制度。流動污染源控制由汽車擴大到輪船,并增加控制內容。
為了實現以上目標,需要做到:①實行有效的煤炭能源污染控制和管理措施,建立并推廣實行以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為主導的大氣污染物排放申報登記和許可證管理制度;從調整能源政策入手,改善能源生產結構,增大一次能源中水電、核電及太陽能比例。②逐步調整理順能源價格,促進節能工作。發展城市煤氣、天然氣和石油液化氣,提高城市燃氣普及率;發展集中供熱。③逐步調整大氣污染物排放收費標準,促進企業技術改造,重點改善一批空氣污染嚴重的城市的大氣質量。
在燃煤和酸性污染物控制方面,重點開展以下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中小型燃燒鍋爐高效除塵技術;二氧化硫排放的綜合控制技術,包括型煤燃燒成套技術、循環流化床燃燒脫硫技術、濕式脫硫除塵技術、脫硫渣資源化技術和爐內噴鈣等;各種技術的完善及其優化組合,建立示范工程,使研究成果發揮環境、節能和實現污染物資源化的綜合效益;燃煤電站二氧化硫控制技術,包括大型流化床燃燒脫硫技術、旋轉噴霧干燥脫硫技術、爐內噴鈣技術、石灰石、石膏法脫硫技術及示范工作;致酸物質實用控制技術、氮氧化物實用控制技術;煤炭高效清洗燃燒技術及工業爐窯節能與低污染技術。
充分發揮已有的“大氣污染防治咨詢委員會”和“能源與環境專業委員會”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管理咨詢機構,為管理決策提供背景資料和建議。建立大氣污染源排放動態檔案和基礎信息庫,并逐步發展,逐級聯網。加強全國煙塵控制區建設驗收監督機制,并逐步與大氣排污許可證制度接軌,為推行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的管理模式奠定基礎。根據國情,爭取優惠引進發達國家的污染控制技術,如二氧化硫控制技術、節能高效鍋爐技術等。
在控制流動污染源方面,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制定各流動污染源的管理辦法及技術政策和經濟政策,發展效率高、污染較少和安全可靠的運輸系統;抓好城市規劃;加強對汽車制造廠的監督,其產品未獲得監督部門的許可前,不允許制造銷售,以促進行業產業結構調整,使汽車工業向大批量、高起點方面發展。對在用車,通過加強維修和保養,以達到在用車排放標準。建立超標排放車輛檢驗網點。搜集全國交通運輸工具的數量及污染情況,建立數據庫,分析統計數據,根據污染情況,進一步使所制定的標準科學化,以促進技術水平的提高,降低污染量,逐步建立交通運輸信息交流與服務系統,優化運輸體制,減少空載空耗。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掌握最新凈化技術和管理方法,通過引進技術和合資生產,從根本上改善機動車的排放水平。
在酸雨的監測和控制方面,采取如下行動:制定國家關于綜合防治酸雨的戰略和規劃,確立酸雨控制政策,加強酸雨的監測,完善監測技術和監測網絡;開展酸雨影響研究,研究不同酸性污染和臨界負荷;開展酸雨的生態影響及其防治方法研究,與國際合作開展我國酸雨長期監測活動和合作研究活動,引進國外控制酸雨的方法和技術,提高我國酸雨防治水平;在實施現有國家《征收工業燃煤二氧化硫排污費試點方案》的基礎上,逐步全面推行二氧化硫排污收費制度;在酸雨嚴重地區建立酸雨控制區。
在防止臭氧耗損與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也將做出如下努力;我國成立了中國保護臭氧層領導小組,于1992年編制了《中國消耗臭氧層物質逐步淘汰國家方案》。方案核算了1991年中國受控物質的生產量和消費量,預測了1996年、2000年和2010年的消費量,提出逐步淘汰受控物質的政策和技術路線,確立了2010年全面淘汰的方案和行動計劃以及為實現此方案所需的技術援助和項目。建立我國有關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法規體系,包括生產和銷售許可證制度;生產和消費企業的新建、擴建和技術改造方面的控制;進口監督管理等。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